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著名的词人.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流传至今.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一、真挚朴素的情感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

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

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合读者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

她在有教养的家庭长大,性格聪慧开朗,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如<<点绛唇>>“见客入来,袜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

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

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如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一次夏日结伴舟游,姑娘们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沉寂的莲花池因为这一群误入者一下子沸腾起来,从姑娘们的惊呼声,划浆声和水鸟惊起拍翅声中,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那种从心中迸发出的,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

婚后的李清照是一个深于情感,大胆表露情感的少妇。

新婚燕尔,美满幸福,由衷的幸福喜悦见诸词章。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写她爱春爱美,在卖花担买了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又生怕“郎”说她不美,最后,将那鲜花斜插在发簪,让“郎”比比,到底哪个更美?婚后小别,都使她尝尽愁滋味,这类作品在她前期的作品中最为多见。

女词人坦率地描绘了相思的苦楚和对丈夫的真挚感情。

即将分别时,她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言外之意是“离怀别苦把她折磨瘦了;离别之后,她说:“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孤雁儿>>)还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甚至“泪向愁中尽”(<<生查子>>)愁得连眼泪也流干了,这相思之情是多么深沉真挚!为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她登楼远眺,“倚遍栏杆”“望断归来路”(<<点绛唇>>)这是多么殷切的盼望,又是多么真诚的相思!靖康之乱,使李清照生活发生了巨变,丧夫之痛,游离之苦,使她词风变为凄恻悲怆,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故国的怀念。

同时也对统治阶级不思收复中原的怨恨加深,她在<<菩萨蛮>>(风柔日薄)词里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除非醉了才能暂时忘却故乡,把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乡的感情表达出来,她的思乡之情是多么深厚!在<<添字丑奴儿>>词里,作者说自己虽流落南方,但仍似“北人”自视。

南方虽然“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

为她提供了一个较为安适的住所,但夜晚雨打芭蕉的声音,虽打在芭蕉叶上,却疼在“北人”心上。

这将作者盼望南北统一,回归中原的迫切心情真实的再现出来。

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少女的天真活泼,少妇的离别相思,寡居的落寞凄苦,一切都来自生活的亲身感受,一切都是真情的付出,然而这样的付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与她同时期的那些歌舞宴前“应歌”的作品相比是那么的不同,由此更加显示出她“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词品。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李清照的词善于营造一种意境美,这意境或清新明丽或庄重典雅,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笔墨渲然出来,显示出作者不肯趋于软俗香媚的典雅词格。

同时她继承了柳永的善于白描和叙事的长处,加以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紧密联系环境,在物我交融中,跌宕起伏地记得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构造出她特有的意境。

年轻时,李清照是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对大自然是一往深情,她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渲染于水光山色之中,心情地领略大自然的奇丽风光,享受大自然赐于的无穷乐趣,创作出一系列清新明丽之作。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一群少女荡舟晚归,“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了栖息的水鸟。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健康而灵动的欢畅,它写出了词人内心和自然界美质的和谐跳动,清晰而典雅,凝炼而疏朗。

在<<一剪梅>>中,“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以景为主,没有明写相思之意,但从“红藕相残”的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作者愁闷的心情:登舟而用一“独”字,相思之情又再透出一层,写“月满西楼”目送征鸿,联想到鸿雁捎书的传说,感情便由隐而显,由于词人感情真挚,语言虽极浅淡,而情却极浓,意却至深;在浅淡的意境中,自有一番深婉的情致。

再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词是写秋景的,上阙写的时值晚秋,红稀香少,美好的景物渐渐衰残,但湖水还是碧波荡漾,秋山依旧景色宜人,一切都是那样亲切自然。

下阙写荷叶虽然枯黄衰老,但莲子已经成熟,丰收的景象令人喜悦,况且经过清露洗涤的“花汀草”仍然含碧凝绿,生机勃勃。

面对这清秋的良辰美景,使人无限依恋,连栖息在河滩上的小鸥鹭也怨恨游人过早离去,这首词打破了传统的“悲秋”格局,虽然也写了“红稀香少”的残秋景色,但意境毫不伤感,反而洋溢着无限的秋游之乐。

在李清照的词中,赋予了自然景物的灵性,词人有时将它们作为自己的知音和朋友,“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把花当作同命运的友人,人老春暮,心中伤感“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悉”。

(<<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人把流水当唯一的知音,用多情的流水表现相思的痴念。

在这些词作中,春花流水均有情,陪伴愁苦敏感的词人,更衬托出她的孤独无依的心理与韶华易逝的感慨。

李清照南渡以后,尤其是晚年愁苦极了,甚至连双溪的舴艋舟也“载不动”,她的“许多愁”。

为了寻找出路,在绝望中,她把眼光从现实转向理想,从人间转向天上,希望在海外仙山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

在<<渔家傲>>中,作者写道: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这首词中,词人借助梦幻,写她在一个云雾迷茫的早晨,驾着小船,冲破汹涌的银河仙浪,来到天宫,玉帝问她辛苦奔波,究竟想到什么地方去呀?她回答:我要去的地方很遥远,可惜我已到了暮年,我一生刻苦学习写诗,空有惊人之句,至今功业未成。

大鹏鸟正展翅高飞,九万里长风正在吹起,我希望长风不要停息,把我的蓬舟吹向那自由、幸福之地。

这梦是词人思想的折光,是词人对黑暗现实环境的强烈不满,作者借仙境来表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境界,这意境何其美,又何其无奈!由此可见,李清照词的意境,有着丰富的内涵,作者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无论是清新明丽的、还是庄重典雅的,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词人在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对美的执着追求,词人用巧夺天工之笔,创造了她独特的意境之美,这是与她同时代的词人,在这一领域无法企及的。

三、创造性的语言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创造了自然率真的语言。

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

李清照词语言的特点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口语入词李清照大胆地选用民间口语入词,这与当时社会流行浓词艳句形成强烈对比,她创造性的将当时正统文人所鄙视的民间口语运用到词作中,从而达到推陈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知否”一语,在日常对话中可谓平平,并无诗趣。

但词人怀着伤时惜花的心情,向侍女急切发问,而得到:“海棠依旧”这漠不关心的平淡回答之后,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收煞全词。

“知否,知否?”同富有独创性的“绿肥红瘦”相配合,使人觉得叠得有韵味。

不耐烦的口气宛然在耳,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词人无名的懊恼,无限的凄惋,成为著名的神来之笔。

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大胆地把“将息”“得黑”“次第”“了得”等,这些在当时看来又粗又俗的字眼写进词里,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在<<行香子>>中“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将灵活多变的民间口语入词,语意既浅显,而且又带有韵律美,同时在内容上将牛郎织女的欢会,置于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风的阴晴不定之中,给美丽的神话传说,增添了极深的感情色彩,遥寄了女词人一缕情丝。

浑然天成的语言技巧李清照词的语言锤炼而不见痕迹,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而表情达意却细致深入,耐人寻味。

如“生怕离怀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初看语言极为平常,无新鲜这处,细品却含蕴丰富。

亲人即将远行,本有千言万语要开口,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层意思;心事重重,离愁别绪,说出也无法挽留住亲人,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把万千愁绪收入愁肠,这又是一层意思;词人将无限令人伤感的离愁,宁可自己默默地独自承受,也不愿增添亲人的心理负担。

全词感于心,出于口,不假雕饰,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微妙的内心世界。

从口语到文学语言,是经过词人精心提炼加工的。

李清照杰出的语言才能在于在严格的词律中运用自如,创造了自然朴素的艺术语言。

如“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就如我们平常说话一样自然,但读起来却韵味十足;“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词人有意将“旧”字三次重复,从而同中见异,形成强烈对照,表现景物依旧,情怀迥异的思想感情,但词句却用得如此贴切自然。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既合乎词律本身的要求,又自然浑成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