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七律篇一:七律教师节感怀七律.教师节感怀大山中学黄国超慨叹园丁耕不休,终守果园谱春秋。
一生培蕾终无悔,千古流芳后人讴。
丹桂飘香丰收季,园里音韵绕高楼。
忘却今宵自身节,笑看群芳弄梢头。
押韵的要求首先要明确的是,词是必须要押韵的。
某一首词如何押韵,词谱都有具体规定,如韵脚字的位置。
押平声韵还是押仄声韵,要不要换韵等等。
都有一定之规。
常见的押韵方式有下面几种;(一)可平可仄。
押平声韵的有(忆江南)(浪淘沙)(一剪梅)等押仄声韵的有(如梦令)(卜算子)(蝶恋花)等(二)可疏可密。
密的可以句句押韵如(忆王孙)(长相思)(渔家傲)(一剪梅)等小令一般呀韵较密,风格鲜明。
疏的可以几句一押如(念奴娇)(青玉案)(声声慢)等。
用yu8n疏的一半是中长调,风格沉郁。
(三)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
一韵到底的有(一剪梅)(蝶恋花)(青玉案)等。
在词中一韵到底的占绝大多数。
词的换韵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阕间换韵;如(清平乐)全首分上下阕,上阕仄韵,下阕平韵。
一阕一韵,仄换平韵(2)阕内换韵;如(钗头凤),阕内一种仄韵换另一种仄韵,两阕换法一致,全首共用两个韵(3)阕内阕间都换韵。
即阕内换韵,两阕各换各的,全首共用四个韵。
如(菩萨蛮),上阕仄换平韵,下阕另外的仄韵换另外的平韵。
(减字木兰花)(虞美人)等也是这样。
(4)平仄交错。
阕内平韵和仄韵交错使用。
如(相见欢)(调笑令)(定风波)等,具体换法有很多种。
(5)平仄通押如(西江月)(渡江云)等(四)词可叠韵在词中,有些地方有叠韵和叠句的要求。
如(潇湘神)(调笑令)(如梦令)(章台柳)(钗头凤)等,另外有一些地方,如(采桑子)(一剪梅)中的四言句等,可以叠韵,也可以不叠韵。
(五)入声韵独押。
有些词牌常常要求押入声韵,如(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雨霖铃)等(一)什么叫一韵到底;一韵到底就是从头到尾,凡是需要押韵的地方,都押同一个韵。
一韵到底又包括平声独押,上声和去声独押已及入声独押,三种形式。
看平声独押的规定。
常用的有(十六字令)(忆江南)(常相思)(浣溪沙)(诉衷情)(采桑子)阮郎归)(画堂春)(太常引)(少年游)(浪淘沙)(鹧鸪天)(临江仙)(唐多令)(破阵子)(风入松)(最高楼)(水调歌头)(扬州慢)(望海潮)(沁园春)(六州歌头)等例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词中的韵脚字(侯),(州),(裘),(秋),(流),(洲)。
属于词韵的第十二部平声独押再举例如姜夔的(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荫。
玉钿何处寻?木兰双桨梦中云。
小横陈。
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这首词句句都用平声韵脚,除下片第三句的韵脚盈字属词韵第十一部(青梗部)外,其余的七个韵脚字都属于词韵的第六部。
在宋人的词中,第六部与第十一部的韵字可以通押。
再来看上声和去声独押的有;常用的有(如梦令)(生查子)(点绛唇)(卜算子)(惜分飞)(蝶恋花)(渔家傲)(苏幕遮)(瑞鹤仙)(齐天乐)(永遇乐)(摸鱼儿)(贺新郎)等。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到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中的韵脚字属于词韵的第十二部。
(骤),(瘦)属去声,(酒),(否)属上声。
入声独押的有;常见的有(好事近)(忆秦鹅)(满江红)(念奴娇)(桂枝香)(石州慢)等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词中韵脚字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
皆出自词林正韵的第十八部(二)什么叫换押韵平仄换押就是在一首词中,或者先用平声韵后换仄声韵,或者先用仄声韵再用平声韵,又或者两头用平声韵,中间用仄声韵,再或者两头用仄声韵中间用平声韵,或者一次,二次。
甚至多次换韵平入换押就是在一首词中,既有平声相押,又有入声相押。
仄入换押就是在一首词中,仄声韵(上声和去声)和入声韵换押如陆游的(钗头凤)另外由于词韵比较宽泛,所以押韵的方式很多,往往不受格律的约束,我们在创作时,只要照词谱填写就是了。
换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换韵不换部,一种是换韵又换部,下面来看换韵不换部的平仄换押例如张孝祥的(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词中的韵脚字,(年),(船),(然),(天)。
是平声字,(面)(片)是仄声字,都属于词韵的第七部,前者属于平声韵的先韵,后者属于去声的霰韵,而两者的韵腹和韵尾都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而已。
第二种换韵又换部的仄声和入声换押例如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词中上片的(手)(酒)(柳)和下片的(旧)(瘦),(透)是仄声,属于词韵的第十二部,上片的(恶),(薄),(索),(错)和下片的(落)(阁),(托),(莫)属词韵的地十六部。
两种韵字分别取自不同的韵部。
还有句句都用韵并且多种韵部穿插押韵的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收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用了四个韵,上下片的前两句用仄韵,后两句用平韵,上片的前两句韵脚(了)(少)属词韵的第八部。
下片的前两句的韵脚(在)(改),属词韵的第五部,上片后两句的韵脚(风),(中),属词韵的第一部,下片的后两句的韵脚(愁),(流),属词韵的第十二部,你看在这里既有第一部又有第五部,还有第八部和第十二部,这就叫多部穿插用韵。
第三什么叫叠韵例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是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第四一首词中的韵脚,有时用相同的字这种情况在古体诗中很少见,在近体诗中更是不允许,而词中却有,而且读来不绝重复和累赘例如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首词上片第一句和第三句韵脚都是处字,正因为有第一句(春归何处),才有了第三句(若有人知春去处),先后照应,有机结合,恰恰是重复到了好处。
第五词中用同一字做韵脚,通贯全词作这一类的词,要冒一定的风险,因为所有押韵的字全是同一个字,很可能让读者读的时候觉得重复,乏味。
所以一般人不敢做这种尝试例如蒋捷的(声声慢)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珮,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灼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通片用声字押韵,通过种种声,写尽离人伤感,充满生活情趣,又表现了高超的文字技巧。
第六词中押韵词中押韵指在句子中间用韵的,也称句中韵,古人称暗韵,就是说在句子的某一字处略作停顿,以适用节拍,这个字用韵,则更动听。
例如苏轼的(满庭芳)过片第二字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在这一段中,(量)和(妨)相押再看周邦彦的(霜叶飞)露迷衰草疏星挂,凉蝉低下林表。
在这一段中(草)和(表)押韵从以上的介绍,可见词的押韵远比诗要灵活,也更复杂,不同的词牌,就有不同的押韵的要求。
就是同一词牌,不同的人使用也可能有变通的情况。
以上部分内容引自周嘉惠老师的(唐诗宋词通论)一书。
篇二:【七律二首】写在教师节【七律二首】写在教师节1.遥望西南酹一卮,红尘何处觅吾师?肥头后继成桃李,瘦骨先生卧土泥。
悔过肝肠无计补,衔环天壤奈何迟。
捶胸扼腕嚎啕罢,梦里重逢信有期。
2.秋到人间几旦夕,流光逝水揽何及?张扬何处夸成果,困惑无由诉问题。
往日音容真栩栩,今生教诲更依依。
愚徒亦作风霜色,盼赴程门为解颐!篇三:七律.教师颂七律.教师颂大山中学黄国超杏坛洒汗耕种忙,育苗何惧饭菜凉。
三尺杏坛长相伴,两袖清风举世扬。
心忧久旱苗枯萎,只为普天培栋梁。
鬓发微颓桃李艳,迎来金秋丹桂香。
押韵平仄对仗的五言七言律诗绝句写作方法(暮天新雁)标签:平韵淮水平仄粘对七言文化分类:诗词夜话押韵平仄对仗的五言七言律诗绝句写作方法教务-暮天新雁(774398238)20XX-12-2920:04:50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汉字有四声——平、上、去、入声,其中平声包括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入声即为仄声。
律诗规律:平仄交替,粘对循环(以下平声仄声分别以-、1表示)一、平仄交替五言基本格式有四:七言各前加两字即可:(1)---11(1)11---11(2)111--(2)--111--(3)11--1(3)--11--1(4)--11-(4)11--11-近体诗讲究平仄声互相交替配合,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与声律美。
五言绝句有四种句型:(1)仄仄平平仄,首字可平。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首字可仄。
(4)仄仄仄平平,首字可平。
这种律化的句式称律句。
近体诗通常限用平声韵。
近体诗上下两句称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格律要求一联内两句平仄声相对或基本相对,后一联出句与前一联对句两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即相粘(首字常平仄不拘,故以第二字为准)。
违犯这两条,谓之“失对”、“失粘”。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绝句有以下四种平仄格式:a.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