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汽车行驶的纵向和横向稳定性条件;掌握车辆坐标系的有关术语,了解影响侧偏特性的因素,掌握轮胎回正力矩与侧偏特性的关系;熟练掌握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汽车转向轮的振动和操纵稳定性的道路试验内容。
汽车在其行驶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复杂的情况,有时沿直线行驶,有时沿曲线行驶。在出现意外情况时,驾驶员还要作出紧急的转向操作,以求避免事故。此外,汽车还要经受来自地面不平、坡道、大风等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一辆操纵性能良好的汽车必须具备以下的能力: (1)根据道路、地形和交通情况的限制,汽车能够正确地遵循驾驶员通过操纵机构所给定的方向行驶的能力——汽车的操纵性。 (2)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具有抵抗力图改变其行驶方向的各种干扰,并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汽车的稳定性。 操纵性和稳定性有紧密的关系:操纵性差,导致汽车侧滑、倾覆,汽车的稳定性就破坏了。如稳定性差,则会失去操纵性,因此,通常将两者统称为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汽车的主要使用性能之一,随着汽车平均速度的提高,操纵稳定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影响着汽车的行驶安全,而且与运输生产率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有关。
5.1节汽车行驶的纵向和横向稳定性 5.1.1 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 汽车在纵向坡道上行驶,例如等速上坡,随着道路坡度增大,前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不断减小。当道路坡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前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为零。在这样的坡度下,汽车将失去操纵性,并可能产生纵向翻倒。汽车上坡时,坡度阻力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在坡度大到一定程度时,为克服坡度阻力所需的驱动力超过附着力时,驱动轮将滑转。这两种情况均使汽车的行驶稳定性遭到破坏。
图5.1 汽车上坡时的受力图 图5.1为汽车上坡时的受力图,如汽车在硬路面上以较低的速度上坡,空气阻力wF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剩余驱
动力用于等速爬坡,即汽车的加速阻力0jF,加速阻力矩0jM,而车轮的滚动阻力矩fM的数值相对来说比较小,可不计入。 分别对前轮着地点及后轮着地点取力矩,经整理后可得
0sincos0sincos21LGhaGZLGhbG
Z
gg
(5.1)
当前轮的径向反作用力01Z时,即汽车上陡坡时发生绕后轴翻车的情况,由式(5.1) 可得 0sincosGhbGg
将上式整理,可得不发生翻车的最大坡度角由下式确定:
ghbtgmax
(5.2)
当道路的坡度角max时,汽车即失去操纵并可能后轴翻倒。汽车重心至后轴的距离b越大,重心高度gh越小,则汽车越不容易发生绕后轴翻倒,汽车的纵向稳定性越好。在正常装载情况下,式(5.2)是能够满足的。 在上述稳定分析中,尚未考虑驱动轮滑转的可能性。后轮驱动的汽车,以较低速度等速上坡时,驱动轮不发生滑转的临界状态为
2maxmaxsinZGFt
(5.3)
式中:max——汽车后轮不发生滑转所能克服的最大道路坡度角。 驱动轮滑转与附着系数,汽车重心的位置及汽车的驱动型式有关。 将式(5.2)代入式(5.3)中,整理得
ghLatgmax (5.4)
显然,如果 maxtg<maxtg 即 max<max 则当汽车遇有坡度角为max的坡道时,驱动轮因受附着条件的限制而滑转,地面不能提供足够的驱动力以克服坡度阻力,因而无法上坡,也就避免了汽车的纵向翻倒。所以,汽车滑转先于翻倒的条件是
ghLa<ghb
将上式整理得 ghb> (5.5) 上式即为后轮驱动型汽车的纵向稳定性条件。 对于前轮驱动型汽车,其纵向稳定性条件为 L>0
对于全轮驱动型汽车,其纵向稳定性条件为
ghb>
由于现代汽车的重心位置较低,因此上述条件均能满足而有余。但是对于越野汽车,其轴距L较小,重心较高(gh较大),轮胎又具有纵向防滑花纹因而附着系数较大,故其丧失纵向稳定性的危险增加。因此,对于经常行驶于坎坷不平路面的越野汽车,应尽可能降低其重心位置,而前轮驱动型汽车的纵向稳定性最好。 5.1.2 汽车横向稳定性 汽车横向稳定性的丧失,表现为汽车的侧翻或横向滑移。由于侧向力作用而发生的横向稳定性破坏的可能性较多,也较危险。 图5.2 汽车在横向坡道上转向时的受力图 图5.2所示汽车在横向坡路上作等速弯道行驶时的受力图。随着行驶车速的提高,在离心力cF作用下,汽车可能以左侧车轮为支点向外侧翻。当右侧车轮法向反力0zRF时,开始侧翻。因此,汽车绕左侧车轮侧翻的条件为
gcgchGBGBFhFsin2cos2sincos (5.6) 如汽车转弯半径为R,行驶速度为u,则
gRGuFc2
将cF代入式(5.6),可求出在横向坡道上不发生向外侧翻的极限车速为
tan2)tan2(maxBhhBgRugg
(5.7)
由式(5.7)可见,当横向坡度值Bhg2tan时,式中分母为零,maxu,说明汽车在此坡度弯道行驶时,任意速度也不会使汽车绕外侧车轮侧翻。因此在公路建设上常将弯道外筑有一定的坡度,以提高汽车的横向稳定性。 若在水平路面上(0),汽车转弯行驶不发生侧翻的极限车速为
ghgRBu2max (5.8)
比较式(5.7)和式(5.8),式(5.7)的maxu显然比式(5.8)大。 汽车在横向坡道上行驶发生侧滑的临界条件为 )cossin(sincosGFGFcc
式中 ——附着系数。 整理后,得汽车在侧滑前允许的最大速度为
tan1)tan(max
gRu
当1tan时,u,则以任何车速行驶也不发生侧滑。在0的水平道路上,汽车侧滑前所允许最大速 度为 gRu
max (5.9)
为了行驶安全,应使侧滑发生在侧翻之前,即maxmaxuu
tan2)tan2(tan1)tan(BhhBgRgRgg
整理后得 ghB2 (5.10) 比值ghB2称为侧向稳定性系数,侧翻只能在附着系数大于侧向稳定性系数的道路上才能发生。在干燥沥青路面上,=0.7~0.8,一般满足式(5.10)的条件。只有当汽车重心提高后,减小了横向稳定性系数,才增加了翻车的危险。
5.2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轮胎的侧偏特性是研究汽车操纵稳定性理论的出发点。 5.2.1 轮胎的坐标系与术语
图5.3 车轮坐标系 图5.3示出车轮的坐标系,其中车轮前进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向下为z轴的正方向,在x轴的正方向的右侧为y轴的正方向。 (1)车轮平面 垂直于车轮旋转轴线的轮胎中分平面。 (2)车轮中心 车轮旋转轴线与车轮平面的交点。
(3)轮胎接地中心 车轮旋转轴线在地平面(xOy平面)上的投影(y轴),与车轮平面的交点,也就是坐标原点。 (4)翻转力矩xT 地面作用于轮胎上的力,绕x轴的力矩。图示方向为正。
(5)滚动阻力矩yT 地面作用于轮胎上的力,绕y轴的力矩。图示方向为正。 (6)回正力矩zT 地面作用于轮胎上的力,绕z轴的力矩。图示方向为正。 (7)侧偏角 轮胎接地中心位移方向(车轮行驶方向)与x轴的夹角。图示方向为正。 (8)外倾角 xOz平面与车轮平面的夹角。图示方向为正。 5.2.2 轮胎的侧偏现象 如果车轮是刚性的,在车轮中心垂直于车轮平面的方向上作用有侧向力yF。当侧向力yF不超过车轮与地面的
附着极限时,车轮与地面没有滑动,车轮仍沿着其本身行驶的方向行驶;当侧向力yF达到车轮与地面间附着极限时,车轮与地面产生横向滑动,若滑动速度为Δu,车轮便沿某一合成速度u′方向行驶,偏离了原行驶方向,如图5.4所示。
图5.4 有侧向力作用时刚性车轮的滚动 当车轮有侧向弹性时,即使yF没有达到附着极限,车轮行驶方向也将偏离车轮平面的方向,这就是轮胎的侧
偏现象。下面讨论具有侧向弹性车轮,在垂直载荷为W的条件下,受到侧向力yF作用后的两种情况: (1)车轮静止不动时 由于车轮有侧向弹性,轮胎发生侧向变形,轮胎与地面接触印迹长轴线aa与车轮平面cc不重合,错开Δh,但aa仍平行于cc,如图5.5a所示。
(2)车轮滚动时 接触印迹的长轴线aa,不只是和车轮平面错开一定距离,而且不再与车轮平面cc平行。图5.5b示出车轮的滚动过程中,车轮平面上点Al、A2、A3、…依次落在地面上,形成点1A、2A、3A…,点1A、2A、
3A的连线aa与cc的夹角,即为侧偏角。车轮就是沿着aa方向滚动的。显然,侧偏角的数值是与侧向力yF有
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