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而人文素
质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技工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语文
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以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
展的趋势。
关键词: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技工学校中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
工具学科,技工学校语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还对以后
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近些年来,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完善,但是在有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趣味性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突出趣味性已经
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
有效的课堂活动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那么,如何更
好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趣味性课堂教学呢?本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遵
循以下两个方面:
1.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语境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点,它控制
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考虑所
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在突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使教学过程
和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分层教学,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
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体现分层教学。
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
与者和咨询者。
另外,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
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
到学习的成功感。
二、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
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
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来进行的,学生所面对的是教师、教材,所活动的范围是教室,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所需。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
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
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
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技工学校不少学
生在语文上学习劲头不高,课堂上与老师不配合,认为只要学习好技术就行了。
针对这种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之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以下是笔者总结的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
兴趣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筑在明确
的目标基础上。
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
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2.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
语文的兴趣。
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
3.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
如组织
学生出小组墙报、班级黑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竞
赛等。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
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无疑可以给听者带
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
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
2.启发式教学。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
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
知识。
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
例如
笔者在教授《我与地坛》时,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
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趣味性教学方式,使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质,增强学生在社会语言交往中的能力,技
工学校的语文教学前景肯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周筠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J].基础教学研究,2007,(11)。
[2]王向华对话教育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
[3]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主编语文课堂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