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交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摘要: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个发展崛起的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
广阔的疆土,使中国的周边国家有近30个之多,其中直接接壤国家就有14个。
数量众多的邻国呈现着历史、宗教、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缤纷色彩。
历史传统的丰富性,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周边关系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周边外交的特殊重要性。
进而关键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外交政策和平与发展互利共赢一、当前我国形势与外交政策当前国际形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的新阶段。
世界经济艰难复苏,风险犹存,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国际形势分有如下五个特点:1、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3、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4、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
5、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当前,随着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的深入推进,以及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进一步稳固,中国周边形势总体上将继续趋于平稳。
主要形势主要包括:1、周边热点继续降温,但存在着潜在危机;2、大国继续争夺地缘战略优势,中国安全压力“西缓东急”;3、睦邻互信继续增强,但“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4、安全对话更加活跃,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减压”作用加强;5、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问题交织,维护国家安全任重道远。
对于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的对外政策,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
3、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国际形势的发展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时起就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发展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明确了外交工作的任务主要是配合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通过逐步的政策调整,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完整,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初步形成。
世纪之交,中国成功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高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国际关系的种种变化,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格局。
而且中国在国际位置上一直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并未改变。
各国在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经济水平、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情况千差万别,很难想象用一种模式、一种价值观来统一,由一个国家来“领导”。
而在如此背景之下,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对外工作。
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
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人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
同时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当今时代,任何国家实现本国目标的过程都是国际互动的过程。
中国要集中精力,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离不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为此,我们需要把本民族的复兴同世界的和平发展协调起来,也需要国际社会对我国国内目标和外交政策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响应。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这是中国面向世界所作的庄严承诺。
三、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认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
总体看,我国经济仍处于由危机应对向常规增长转型的过程之中,也正在开始由传统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型。
总体来说,呈大好趋势,但是仍然坎坷不断。
从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当前,国内经济运行出现新情况新变化。
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在物价方面,虽然最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回落,但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不可掉以轻心。
第一,农业基础薄弱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涨、加强环保等影响未来物价上涨的各种成本推动的刚性因素依然存在;第二,欧美各国深陷财政金融困境,必然采取扩张性政策应对危机,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可低估;第三,我国虽然已经有效控制了流动性过快增加,但货币存量依然较大,形成通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认真搞好物价调控,防止物价走势出现反弹,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从外贸方面分析,我国外贸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但近几个月以来,我国外贸增长势头明显放缓,去年12月,出口和进口的增速分别为13.4%和11.8%,比去年1月份回落了24.2和39.8个百分点。
据去年秋季广交会统计,我国对欧盟、美国的出口实际成交额比上一届分别下降19%和24%,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外贸面临的困难将增大。
从国际看,是外需低迷。
美国主权债务负担沉重,12月末,国债余额已超过当年GDP,消费需求偏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由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扩散,欧美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盾激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增势放缓,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总之,发展的道路上不可能风雨无阻,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一定要全面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牢固树立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四、积极贯彻、大力推行经济外交政策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来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及周边环境,本文主要从经济外交理论、我国经济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必需、外交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及取得的成果等方面,阐述了我国要积极贯彻推行切实可行的经济外交政策,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人民谋福,为世界和谐做出贡献。
“经济外交”是一个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
通过媒体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者听到许多政府和国家十分重视并大力发展经济外交活动的新闻。
查阅相关资料以及结合我自己的理解,经济外交指由主权国家或国家间的经济组织代表其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经济交往活动,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其一是指国家为实现其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即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上的利益;其二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外交目标(在政治上或军事上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等)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即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利益。
其表现形式包括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展开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双边及多边的活动等。
国家间关系的亲疏好坏主要是由国家间利益决定的。
当国家问利益,尤其是根本利益高度一致时,国家间关系就融洽、友好;当国家间利益,尤其是根本利益高度冲突时,国家间关系就摩擦、交恶甚至处于冲突和战争状态。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家参与国际社会的活动,与他国建立各种形式的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促进国家利益,谋求财富和权力。
在国家利益构成中,经济利益是最基本的要素,追求财富是国家参与国际活动的两大核心目的之一。
因此,通过投资和经贸活动经济外交手段,国家间相互分享利益、培养共同利益,对于稳定和建立友好的国家间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2004年8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国外经济外交工作会议代表时,首次公开使用"经济外交"的概念,近几年来国家的许多高层领导也在重要会议上强调了经济外交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
从历史上来说我们也是吸取一些传统的发达资本国家的教训,20世纪以许多多家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或赤裸裸的侵略来谋求自身的发展,结果遭到相关国家的强烈抵抗,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显然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在当今国际交往中,以和平的经济外交手段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交往和联系的主流趋势。
我国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积极创新本国的外交政策实施和平崛起、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等外交方针,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努力树立一个爱好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当然从中国的现实国情来看,我们也必需以经济外交为主要的外交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战略发生了转变,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对外工作也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主题开展起来。
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工作的着力点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与世界环境。
经济外交推动中国和平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通过强化经济外交的作用,可以解和化解我国与他国的利益摩擦。
在国际关系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他国与本国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多发的时期。
因为处在迅速发展中的国家,对外交往的需求增多,与他国发生利益摩擦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而采取非对抗政策解决摩擦和争端有利于实现该国长远的发展目标。
加之综合国力的增强往往首先表现为经济实力的增强,因此,正处在发展中的国家与他国的利益摩擦经常体现在经济领域。
经济外交因此受到处于迅速发展中的国家的重视,经济外交的效应被充分发挥。
我国目前就处在大力推行经济外交的阶段,因此从务实的角度出发,中国需要在国际交往中韬光养晦,力避锋芒,注重发展自己。
通过经济手段。
塑造中国讲合作的大国形象,消除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
二、有助于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加强与世界的联系。
对经济外交的需求就越大。
广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是开展经济外交的前提。
闭关锁国、在世界上缺乏经济利益的国家是不可能需要强有力经济外交的。
只有当一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他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他国的有关经济行为才能够被自己所了解。
同时,为保护本国公民和企业的利益,使之财产不受侵犯时,该国才需要发展强有力的经济外交。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更深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
这一现状要求我国实施广泛的经济外交,以维护自身利益。
三、经济外交可以为我国和平发展赢得充足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供给,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掠夺、控制不符合我国的本质和对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