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习题及解析

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习题及解析

《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作业参考解析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按原子轨道重叠方式,共价键可分为σ键和π键
B. σ键构成分子的骨架,π键不能单独存在
C. 配位键既不是σ键,也不是π键
D. 双键或叁键中只有一个σ键
【C】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不同,当其头碰头重叠时,形成“σ”键,当其肩并肩重叠时,
形成“π”键;由于σ键重叠程度大,稳定性更高,因此可以单独存在,并构成分子的骨架,
而π键重叠程度小,稳定性低,容易打开,因此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和σ键共存于双键或叁
键中;σ键由于头碰头重叠,因此重叠部分对键轴呈圆柱形对称,可以自由旋转,但是π键
对键轴呈镜面反对称,因此不能自由旋转;配位键是由一个成键原子提供孤对电子,另一个
成键原子提供空轨道形成的,在配位键形成的过程中,两原子的原子轨道可能发生头碰头重
叠而形成σ配位键,也可能发生肩并肩重叠而形成π配位键,因此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B2分子为直线型,其中心原子A一定发生了sp杂化
B. HCN是直线型分子,也是非极性分子
C. H-O键能比H-S键能大,因此H2O熔沸点比H2S高
D. 氢键不属于化学键,但是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D】A:一般对于AB2分子来说,如果中心原子发生了sp杂化,那么分子的空间构型是直
线型的,但是AB2分子如果为直线型,中心原子A不一定发生了sp杂化,典型的例子就是
I3-离子,这个离子的中心原子I发生的是sp3d杂化,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为三角双锥,由
于中心原子上有3对孤对电子,分别位于三角双锥中间的三角平面上,因此分子的空间构型
就是直线型了(这可以用夹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来解释);B:HCN分子是直线型分子,但是
根据其分子中各原子的电负性大小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极性分子;C:体系沸点的高低主
要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有关,因此H2O熔沸点之所以比H2S高,是因为水分子之间除了
范德华力作用外,还存在很强的氢键作用;D:当一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键后,就不能再和
其它原子之间形成第二个氢键了,这体现了氢键的饱和性,同一个氢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和氢
键之间需以最大角度分布,这体现了氢键的方向性,不过氢键仍然属于分子间作用力,而不
属于共价键作用。所以D的说法是正确的。

3. 下列关于H3O+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O发生sp2等性杂化,空间结构为平面正三角形
B. O发生sp2不等性杂化,空间结构为平面三角形
C. O发生sp3等性杂化,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型
D. O发生sp3不等性杂化,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型
【D】我们知道H2O分子中O发生了sp3不等性杂化,在与氢原子成键后,H2O分子中有两
对孤对电子。那么H3O+离子的形成可以认为是由H2O分子中的O提供一对孤对电子,H
+

离子提供空轨道,在两者之间形成了配位键而形成的,两者之间形成配位键时,并不会改变
O原子的原子轨道杂化类型,同时O原子上仍然有1对孤对电子,因此O发生sp3不等性
杂化,H3O+离子的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型。

4. 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不含有孤对电子的是
A. H2O B. PH3 C. NH4+ D. OH-
【C】A:H2O分子中O发生了sp3不等性杂化,在与氢原子成键后,H2O分子中有两对孤
对电子;B:PH3分子与NH3分子相似,中心原子P发生了sp3不等性杂化,在与氢原子成
键后,分子中有1对孤对电子;C:NH3分子的中心原子N发生了sp3不等性杂化,在与氢
原子成键后,分子中有1对孤对电子,当NH3分子与H+离子成键时,NH3分子中N原子提
供1对孤对电子,H+离子提供空轨道而形成配位键,这样N原子上所有的价电子均参与成
键,因此NH4+离子中不含孤对电子;D:OH-离子是由H2O分子失去一个H+离子后生成的,
因此应该含有3对孤对电子。

5. 下列化合物中存在π键的是
A. H2O B. NH3 C. HCl D. NaCN
【D】H2O、NH3、HCl分子中,成键原子都是各自提供一个单电子后形成共价键的,而CN
-

离子的C和N原子之间形成了共价叁键,根据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共价双键和叁键中只
有一个是σ键,其余的都是π键,因此选择D。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共价键只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B. 氨水中存在有4种氢键。
C. C—C单键的键能是C=C双键键能的一半
D. 由极性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B】A:共价键不仅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也可以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例如上题中的NaCN,
Na+离子和CN-离子之间形成离子键,而CN-离子中C原子与N原子之间形成了共价键;B:
氨水中存在4种氢键,分别是N-H„N、N-H„O、O-H„O和O-H„N;C:C-C之间形成
共价单键,为σ键,C=C双键之间形成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由于π键的稳定性低于σ键,
因此π键的键能低于σ键,所以C=C双键的键能不是C-C单键键能的两倍,而应该小于其
两倍;D:如果是双原子分子,那么由极性键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但是如果是多原
子分子(≥3个原子),就不一定了,大家所熟知的CO2、CH4等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但是分子内两原子之间形成的都是极性共价键。

7. 下列物质沸腾时只需克服色散力的是
A. Cu B. NaCl C. CHCl3 D. CS2
【D】A:Cu是金属晶体,因此沸腾汽化时,应该要克服金属键的作用;B:NaCl是离子晶
体,沸腾汽化时,要克服离子键的作用;C:CHCl3是极性分子,沸腾汽化时要克服分子之
间的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的作用;D:CS2分子与CO2分子一样,也是非极性分子,因
此沸腾汽化时,只需要克服分子之间的色散力。

8. 下列现象与氢键无关的是
A. 邻羟基苯甲酸的熔沸点低于对羟基苯甲酸
B. H2O的沸点高于H2S
C. C2H5OH(乙醇)在水中的溶解度远远高于C2H5OC2H5(乙醚)
D. HI的沸点高于HCl
【D】A:邻羟基苯甲酸由于形成分子内氢键,而对羟基苯甲酸形成分子间氢键,因此对羟
基苯甲酸分子之间除了范德华力的作用外,还存在氢键作用,因此其熔沸点高于分子间只存
在范德华力作用的邻羟基苯甲酸;B:H2O之所以具有反常高的沸点,就是因为水分子之间
C
H
H
H
O

H

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C:由于乙醇分子与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而乙醚分子不能与水分
子之间形成氢键,因此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远远小于乙醇;D:HI分子和HCl分子都是极性
分子,但是都不能形成分子间氢键,由于HI的摩尔质量远大于HCl,其分子变形性更强,
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作用更强,因此其沸点高于HCl。

9.请根据甲醇分子的结构式(如左图所示),说明:
(1) C原子发生了杂化(指明杂化类型以及等性还是不等性杂化);
(2) O原子发生了杂化(指明杂化类型以及等性还是不等性杂化);
(3) C原子与O原子之间的成键情况(说明两者之间形成的共价键的类型以及成键的轨道,
用“σ(sp-s)”这样的形式作答。)
(4) CH3OH分子是分子(指明是“极性”还是“非极性”);
(5) 分子之间存在等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请具体说明是哪几种作用力)。
解:(1) (2)根据甲醇分子的空间构型可以分别判断出

C原子发生了sp3等性杂化,杂化过程方框图如下:
6
C
激发
sp3 杂化

2s
2p
2s
2p

sp
3

O原子发生了sp3不等性杂化,杂化过程方框图如下:
8
O
sp3 杂化
2s
2p
sp
3

(请注意的是,杂化过程中,如果中心原子的价电子不需要激发的,画方框图时就无需画出
激发的过程,激发不是杂化的必要条件)

(3) C和O之间的成键情况:σ(sp3-sp3)
解释(解释部分的内容在考试时不需要写在答案中):由于C原子和O原子之间形成了共价
单键,显然应该是σ键,由于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强(一头大,一头小,杂化轨道用大头成
键),因此杂化轨道参与成键时基本都形成σ键。因此两原子之间形成σ键时,如果都发生
杂化了,那么就分别将各自的杂化轨道提供出来形成σ键。所以C原子和氧原子成键时,
分别将其sp3杂化轨道提供出来,发生头碰头重叠以形成σ键。

(4)根据甲醇分子的空间构型可以判断出其为极性分子。
(5) 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和氢键。
解释(解释部分的内容在考试时不需要写在答案中):由于是极性分子,因此分子之
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根据题意需具体说明范德华力的种类)。由于甲醇分子中
存在一个-OH,所以分子之间又可以形成一个分子间氢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