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虚假财务报告分析及解决办法
会计信息的复杂化,导致原有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分析的需要。而
且,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实际,
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补充和完善。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报表的初充指标所提
供的信息。从而使会计报表分析更准确、更可靠,减少中小企业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
发展中的风险。
财务报告分析是企业向外界传递自身经营活动情况信息的一种载体,是企业对外提供的
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包括数据化信
息和非数据化信息。数据化信息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数据,非数据
化信息如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表附注等。虚假财务报告分析是指不符合公认会计准则以
及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周全执行力为小企业做关于企业战略模式和企业规划方面的讲座不能
如实对外提供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财务报
告分析。可以说,虚假财务报告分析遍及世界各国,美国的安然事件让全世界人震惊,其后
果是将会误导信息用户的决策方向,引起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将会
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和增加市场交易费用,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虚假财务报告分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严重影响了
市场的正常运转,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虚假财务报告分析的现状做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其内容涉及虚假财务报告分析
的内容、类型、年度分布、高发领域以及常见的舞弊手段等。并且就审计人员如何侦察财务
报表的不实表达,正确识别真实财务报告分析和虚假财务报告分析作了论述。另外,典型的
虚假财务报告分析的案例,提出了针对虚假财务报告分析,尤其是管理层舞弊造成的虚假报
告的应对方法,其中包括微观方面的风险审计模式的运用,以及宏观方面的机制、制度、法
规的完善和改革。
一、文献综述
对于虚假财务报告分析,国内外一直以来就有一定的研究。尤其是美国安然事件之后,
财务报告分析的真实性问题再一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虚假财务报告分析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国的许多学者就虚假财务报告分
析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如,袁小勇在《虚假报告研究?侦察?识别?治理》一书中,以《中
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新《企业会计制度》为分析背景,罗列
了财务报告分析的造假手法,并且提出了侦察、识别和治理的有效手段。另外,林炳沧也在
其主编的《如何避免审计失败》中,结合国内外的典型案例,阐述了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及
应对方法。
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和案例,旨在通过对我国虚假财务报告分析的现状分析,研究其
在内容、类型、年度、高发领域及舞弊手法的特性,从而确定审计人员应该如何侦察和识别
虚假财务报告分析,以及应用何种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应对虚假财务报告分析。本文的特点在
于:在以往文献对于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添加了数字方面的分析,对于我国虚假财务报
告分析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对虚假财务报告分析作出有效的应
对措施。
二、虚假财务报告分析现状分析
本文资料采集于1996-2001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中的处罚决定,对于
1996-1999年的资料是通过,同时将这些数据与陈汉文等(2001)的数据进行了核对,增加了
一个中经公司案例,另外根据定义的虚假财务报告分析概念,在他们的基础上补充了广深铁
路(1997)、中远发展(1998)、蓝田公司(1999)和顺鑫农业(1998)等四个案例。2000-2001年的
数据通过直接查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的书面发行本获得。这样,通过采集共
得到了36个虚假财务报告分析案例。
(一)内容分析
虚假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是指在虚假财务报告分析中的虚假信息。在研究的36个案例
中,资产虚假有7家,利润虚假有17家,设立时间虚假有3家,股本金和股份数虚假有9
家,募集资金用途虚假有7家,支出和负债虚假的有4家,其他情况虚假有15家,包括了
虚假陈述股票托管、大股东的持股份额、诉讼案件情况和有意混淆会计报表项目之间的金额
等。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财务报告分析中虚假信息的分布面很广,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报
告内容。其中利润是虚假程度最严重的,然后是资产、资本金和股份数的虚假陈述,以及改
变募集资金用途和挪用募集资金。这表明:调节利润是编制虚假财务报告分析的主要目的,
从而粉饰公司经营业绩,误导投资者;上市公司在内部资金的压力下匆忙上市融资,筹资成
为一种“圈钱”,最终资金的用途被改变,甚至就直接被侵占和挪用。
(二)类型分析
在36个案例中,年度报告虚假披露的有28家,中期报告虚假的有7家,上市公告书和
招股说明书虚假的有12家,对有关重大事项未能及时予以公告的有8家。
说明虚假财务报告分析主要是年度报告。因为欺诈上市会影响到模拟报告的真实性,虚
增资产和利润、提前确认收入等影响到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而虚增资产和利润是上市公司作
假的主要方面。
(三)年度分布分析
从这些虚假财务报告分析发生的年份分布来看,虚假财务报告分析集中发生在1996年、
1997年和1998年,尤其是1996年。通过查找了1996年-1998年证监会、国务院等有关政
府部门规章中与上市公司有关的法规,可以发现这几年我国上市公司监督管理制度出台的不
少,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和完善,加之存在历史遗留问题,而这几年上市的企业又较多,如
1996年新上市公司207家,1997年215家,1998年106家,在制度不健全而上市公司数又
多的时候,虚假财务报告分析的发生率高就不足为怪。
(四)高发领域的分析:
1.关联方交易。
某些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要审计的关联企业,隐瞒其真实的
财务状况。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杜撰复杂交易,单从会计方法上看,起利润过程完
全合法,但却不会实现。
2.非常交易。
不少上市公司为避免3年亏损摘牌或为达到规定的配股条件,常采用非常交易,如转让
股权、经营权或土地使用权、年末发生非常销售业务、收取政府补贴等,从而获取非常利益,
以期公司业绩得到一次性的改观。
3.非货币性交易。
很多上市公司的交易业务是非货币性的,如转让土地、股权等巨额资产,无现金流入,
只是借记“应收账款”,同时确认转让利润。还有一些公司通过非法渠道将资金拆借出去,
或投入子公司,这些资金或资本实际上已难以收回,也无现金流入,却仁以此确认利息收入
或投资收益。
4.资产重组。
一些上市公司采取“报表重组”的方式,重组后上市公司业绩在短期内会大幅改善,但
实际只是增加了“业绩幻觉”。
5.会计方法与会计估计变更。
有时上市公司会利用会计变更来操纵利润。如改变长期投资处理方法及合并报表的范围。
6.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
这方面问题包括:上市公司期后投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投资效益很差,连续出现巨额
亏损或营运资本减损,使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怀疑;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如所得税减免
无法估计、法律诉讼等;资产负债表日发生诸如合并、清算等重大事件;存在应收账款抵押、
融通票据和其他债务担保;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资料与审计附送资料不一致等。
(五)舞弊手法分析
一般公司编撰虚假财务报告分析,都会想办法找一些不容易为审计人员所察觉的手
段和方式来进行,以免被发现遭致处罚和被出示非标准无保留意见。这些舞弊手法包括:
1.虚假确认收入。
2.虚假确认费用或者将费用转为成本推迟确认。
3.利用资产评估调节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4.制造假文件,达到舞弊目的。
5.采用调整溢价比例进行缩股。
6.投资收益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
7.漏计支出和债务。
8.提前确认资产。
9.私自对冲账户款项。
10.隐瞒重大事项。
财务报告分析存在局限性”是作为经验常识为信息加工者和信息使用者所接受的,但对
于这种局限性的根源和可能变化的分析却少有论及。财务报告分析是会计信息供给的一个组
成,其内在局限性与信息供求中的不对称有着联系。人们经常用信息供求中的常态解释财务
报告分析局限性的主要原因。
研究我国虚假财务报告分析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能够促使财务报告分析如实地反映企
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从而保证投资者的权益,规
范市场运作,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