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南湖公园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厦门南湖公园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华 侨 大 学 厦门南湖公园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绿地景观系统课程论文 授课学期 2014 学年至 2015 学年 第 2 学期 学院__________建筑学院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城市规划__________ 小组成员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任课教师_________ _________ 交稿日期______2015.07.04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厦门南湖公园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摘要:南湖公园位于滨海城市厦门新市区中心、风光秀丽的员当湖畔, 是厦门解放后新建首座市级综合性公园。该园的绿地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因地制宜, 借远山近水, 仿自然真趣, 窝情意于景物, 表现南亚热带风光与时代气息。本文就公园整体景观布局及植物造景特色对公园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字:南湖公园;景观设计;自然山水;植物造景

正文 南湖公园建于1990年,1995年开放。位于厦门本岛中部, 新市区的中心, 因地处筼筜湖之南而得名。公园面积16.73公顷, 东、南两面界于城市主次干道, 道路外均为居住区,西面止于城市排洪道, 与花圃相邻,北面接筼筜湖, 融公园于一体。原沿湖滩地植有以木麻黄为主的防护林, 公园确址后一直较好保留, 面积约8.62公顷。 南湖公园有“筼筜渔火”、“坐石临流”、“筼筜春晓”和“曲水荷香”四景。“筼筜渔火”原为厦门八大景之一,昔日港内万点渔火,像天上繁星,若隐若现,闪烁不定,构成“筼筜渔火”胜景。 “坐石临流”景点,游人入园穿石钻洞,越水跳涧,似若真正大海岸边的风景。“筼筜春晓”,指在湖畔的亭子里望湖赏景。“曲水荷香”乃是水道弯弯曲曲而得名。 公园基址距火车站仅一公里, 方便市民与游客的交通联系。园北融于筼筜湖, 纳滨湖绿地、城市建筑及仙岳、仙洞诸山于视域, 水体空间与景观视野较为开扩。 园内有个大草坪,面积7.2公顷。每当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时节,小孩、大人争相在此放风筝,热闹非凡,南湖公园不失为市民休闲的好地方。

图1 南湖公园全景

图2-1 大草坪 图2-2 大草坪 1、总体构思 南湖公园为水际造园, 总体构思为自然山水园。造园构思的基本要点可概括为“慎造地, 巧理水;重造绿, 精创景;尊传统, 赋新意”。具体表现在: (1)突出水景, 适度堆山。 全园以水景为中心, 外延内伸, 内造外借, 自然得体。“取一于成,函盖万有”。水因山而活, 山有水而媚。 (2)全面绿化, 精致点景。 除了山水骨架, 园之造景为全园关键。“ 重造绿”是体现公园造景和园艺水平的关键。在此基础上, 才有可能配置园林建筑构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游憩胜地。 (3)尊重传统, 重在创新。 南湖公园位于新区, 又是新建, 之所以选择自然山水园模式, 一在于自然环境, 二尊重国人自然审美观。在具体布局与具象设计中则以园林的基本功能为前提。 (4)因地制宜, 巧于借景。 南湖公园地处筼筜湖畔, 有广阔的筼筜湖及周围群山可资借景,使公园景致绵延拓展, 小中见大。

2、总体布局 2.1 竖向设计 公园用地平面(图2.1.1)总体呈梯形,基地低平,构园时必须普遍提高地面标高。根据筼筜湖设计水位及基地地貌特点,兼顾造景需要。充分考虑公园基本功能,并尽可能减少调人土方量诸因素,设定基本高程为+1.7米。全园地形设计按照传统的山水环抱环境模式,形成主水面居中,主山坐北,左右岗阜围护,水前低丘呼应的局面。 水面以聚为主, 岸线曲折有度,西北设水道与外湖(筼筜湖)沟通,西侧筑岛,围合构成相对独立的曲折水面。港湾则随岗阜间延伸,全园水面总面积2.85公顷,符合城市规划对保留水面的要求。 公园内主山横卧于北,高9.5米,与其后的仙岳山景浑然一体;东岗西阜遥对设置,高程均在5米左右。全园整体山水形势明朗,空间得以有效组织,层次更加丰富。

图2.1.1 公园规划图

图2.1.2 内湖景色 图2.1.3 草坡景色 2.2 功能分区 1)生产管理区,位于公园南端偏东,设公园管理处及生产花圃。 2)老人活动区,位于园西、西南部,设定内外活动场所, 相对独立而幽静。 3)青少年活动区,位于园之东北部,较集中布置室内外文化娱乐健身设施。 4)水上运动区,内湖即中心水面,外湖利用筼筜湖设水上运动。

2.3 组景构思 全园规划设八大主景: (1)“筼筜春晓” 位于园区南部,土丘港湾环抱,土丘上密植木棉、刺桐,周边以春花灌木烘托,延伸平地为疏林,岸际点柳、桃、竹, 春花浪漫为其特色。主景建筑为水榭码头。 (2)“曲水荷香” 位于湖西,由深人内湖小岛围合成曲水空间。主景建筑鹤屋(茶室)位于西阜之侧, 与连廊环水而置。半岛上丛竹为基调,榕树、米兰、白兰为骨干,并点缀市树凤凰木。水际散植荷莲。曲廊观花、鹤屋品茗、南风送香、榕荫谊暑,夏日休闲,深受游人喜爱。 (3)“南湖秋月” 主景望湖楼,为综合服务点,为游人供应小吃和冷热饮。楼台轻歌,山水相映,为中秋赏月最佳处。周边环境以秋花秋色植物为基调,与南岸筼筜春晓对应,相应为春花秋月。 (4)“ 坐石临流” 位于湖之东北,置球状花岗岩人工塑石一组为主山之延伸。其东面东门,主峰叠瀑为人口障景;主体部分架洞、构水帘,面湖半亭依石而筑,水石洞亭浑为一体,石上点刻书题, 意境邃深。 (5)“四宜书院” 厦门游园四季相宜,故以“ 四宜” 为游憩之乐。做庭院于西南小丘,为琴棋书画之所,亦为老人活动室内场所,移古榕(利用建设需要移植榕树)植院内外,将古韵新意融于景区。 (6)“平湖夜眺” 位于园之东北,主景映仙楼临外湖而设,为青少年主要室内活动场所,健身、娱乐为主,为局部三层建筑。登高平台,夜眺员当湖灯火,

图2.2.1 生产管理区 图2.2.3 青少年活动区 图2.2.2 老人活动区

图2.2.3 水上活动区 籍此可忆“筼筜渔火” 旧景。周边用地已有成林木棉、蒲葵, 林间林外空地为室外文体活动场所。 (7)“鹭津舟渡” 位于主山之北,主建筑为外湖游船码头,内及山体延伸部, 外含白鹭洲及周边水域,可利用外湖作水上运动。白鹭洲为外湖清淤堆积而成, 植竹以利白鹭栖息。白鹭群飞,泛舟外湖,构成游客参与性观赏活动景区。 (8)“金榜钓矾” 位于园之西北隅,设亭与钓台于外湖岸。旧日筼筜港内有“ 浮沉石” “钓矶石” ,记载为唐代文士陈黯遗迹之一,厦门24景之小八景有“ 金榜钓矶”, 金榜路至南湖公园而止,今不复存。故移景名于此, 并赋垂钓之实。

2.4园路设计 全园设两处出入口。东人口与城市干道相接,设内外广场及主停车场,接纳槟榔居住小区、新区、市区及外来游客;南入口接城市次干道湖光路,仅设外广场,面向湖滨镇及其以南居民。

图2.3.1 图2.3.2 图2.3.3 图2.3.5 图2.3.4

图2.3.6 园路系统分为两级,环状主干道沟通全园,宽3.5米,水泥路面,可通行消防车及园务车,总长1100米。次级为游步道,一为环湖路与连接各景区的小环路,宽2.2-2.5米;平曲线流畅,竖曲线平缓(结合无障碍设汁),便于残疾人到达各主要景点;二为各景区内游步道,宽1.5-2米,以块石铺砌为主,辅以卵石图案装饰。

为沟通内外湖设置的水道,以平桥跨越,并与闸门结合处理成廊桥。半岛之南加设小拱桥,北设汀步,便于沟通小岛步道,亦丰富水面层次。除东门内及建筑前设少量硬地外,园内基本不作硬地广场铺装,让草地及疏林草地发挥游憩广场空间的作用。

图2.4.1 入口广场 图2.4.2 次级步道 图2.4.3 游步道 图2.4.4 游步道

图2.4.5-1 拱桥 图2.4.5-2 拱桥 3、公园绿地植物配置特色 3.1植物种类 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南湖公园基调树种采用竹类、榕属及棕桐类,体现南亚热带滨海风光。竹类根盘而浅,土层适当即可,榕树为闽南乡土树种,棕桐类则为厦门特色树种,后两类在耐盐碱、抗风等方面优势明显。 总体上山丘岗阜以榕为主,平地以竹类与棕桐类为主。植物群落中有垂榕、大王椰子、凤凰木、高木榕、芒果、华盛顿棕榈等。灌木层使用频率由高到低分别是棕榈科、锦葵科、桃金娘科、大戟科和千屈菜科。常用地被如灌木类地被中的锦绣杜鹃、栀子花,草地类地被中的马蹄金、麦冬、红叶炸酱草,另还有适宜水边种植的纸莎草等。

3.2种植特色 种植方法上充分注意疏密相间,山体以密林为主,平地多疏林草地和开阔草地。同时,对各景区景点的绿色环境在意境上予以重点考虑,精心布置,使之植被群落做到特色鲜明,过渡自然。 由南大门进园,正对大门(图3.2.1)的景观树主要采用棕榈科的乔木,棕榈科的大王椰子(图3.2.2)和酒瓶椰子(图3.2.3)在低绿篱(图3.2.4)包围下成丛植状态。入园东走,扶桑(图3.2.5)随处可见。

图3.2.1 入口景观 图3.2.2 大王椰子

图3.1.1 山坡榕树 图3.1.2 平地棕榈、竹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