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流失问题及对策分析

税收流失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税收流失问题及对策
税收流失的治理一直是世界性的大难题,并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因此,世界各国无不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税收流失,对税收流失行为进行
惩处。本文从偷逃骗避税、欠税、税式支出、以费挤税、隐形收入和地
下经济等方面阐明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从纳税意识、税制结构、税收
征管、纳税申报、地点干预、电子商务、纳税环境等方面理论分析税收
流失产生的缘故,最后针对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和缘故,提出治理税收
流失是全方位、全社会的而不是局部的,需要从法制、征管、税制、体
制、监督和宣传等方面多视角地系统研究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税收收入实现新的历史突破,全年税收收入
25718亿元,增收5256亿元,比上年增长25.7%;税收收入占GDP的比
重约为1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在税收收入连连大增的良
好环境下,我国税收流失额也在趋于扩大。据专家保守可能,2004年
我国税收流失额至少4500亿元,税收流失率在15%左右,这与发达国
家还有专门大差距。税收流失阻碍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弱化了税收宏观
调控功能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延缓了经济进展和西部大开发,加剧了收
入分配的不公。因此,研究税收流失问题在“十一五”期间的经济进展、
财政收入、加速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意
义。

一、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
(一)偷逃骗避税现象尤为突出
1、偷逃税是税收流失的最大方式。我国的偷逃税面相当广,据有关资
料2002年报道,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偷逃税面为50%,乡镇企业的偷逃
税面为60%,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偷逃税面为80%,外商投资
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偷税面为60%,个体的偷逃税面在90%以上。近年来
曝光了许多偷逃税的大案要案,如刘晓庆及其所有的北京晓庆文化艺术
有限公司和北京刘晓庆实业进展有限公司,自1996年以来,采取不列、
少列收入,多列支出,虚假申报等手段,偷逃税款高达1458.3万元;
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及其有关联企业常州鹰联钢铁有限公司、常州市
三友轧辊厂,在2001-2003年间共计偷逃税款2.94亿多元。

2、骗税现象有抬头趋势。骗税要紧是骗取出口退税,与出口退税制度
有着紧密联系。近年来骗税已从高价值、高税率的产品进展到一般产品,
骗税人员从少数出口企业进展到专业骗税团伙,骗税手段也向智能化方
向进展,每年国家因被骗出口退税的损失是巨大的。如2005年年初青
海西宁的“夏都专案”,涉及全国11省市211家企业,涉案金额28.42
亿元,税额4.3亿元.

3、形形色色的避税问题。近年来外商避税现象的普遍性和严峻性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外资企业年度所得税的汇算清缴统计显
示,1988-1993年外资企业的亏损面为35%-45%,1994年为63%,
1995-1999年上升到70%,2000-2004年难道高达80%。其要紧是外资企
业通过资金转移、费用转移、成本转移、利润转移等避税手段达到推迟
进入获利年度不交或少交所得税。

4、抗税行为时有发生。抗税作为我国税收征纳矛盾的现实表现,要紧
发生在城乡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中,如一些土法炼油、个体采矿等行业,
在农村还存在着集体抗缴农业税的问题,每年税务战线因暴力抗税而牺
牲的事件总有几次。

(二)居高不下的欠税
近年来,企业拖欠国家税款现象日趋严峻,每年年末欠税金额均在500
亿元以上。从税种分布看,欠税要紧集中在“两税”上。如昆明钢铁集
团有限公司在银行存款余额超过8亿元的情况下,欠缴2002年应交税
款1.53亿元;石家庄新乐国人啤酒有限公司2003年9月末欠缴“两税”
1.33亿元;湖北省红安卷烟厂2002年12月底欠缴“两税”高达2.23
亿元。

(三)滥用税式支出问题严峻
长期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各项
事业进展,另一方面也使税基变窄,宏观税负趋于下降。据可能,全国
每年减免税达1000亿元,有的地点的减免税额占地点财政收入的10%
以上。近年来的减免税又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政策性减免税越
来越多,税基受到严峻侵蚀;二是各地对扶持性和困难性减免的审批尺
度不一,操作上随意性专门大。如2002至2003年9月,陕西省财政厅、
地税局、国税局等5家单位经省政府批准,对陕西金秀交通有限公司取
得的公路运营收入,由税法规定的5%税率改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及
附加,致使该公司少缴税款277万元;2002年杭州市萧山地税局依据
地点政府政策,将国家对新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大
到21户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减免所得税1714.35万元。

(四)以费挤税日益膨胀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应有的分配制度不健全,各地点和部门
为了局部利益,千方百计截留国家税收,对企业搞“包税”或变相“包
税”,再通过其他途径转化为制度外收入,并人为使收费刚性大于收税
刚性,以费挤税,导致财政分配中非税收入大于税收收入。过多过滥的
收费,加重了企业、个人负担,使税源减少,使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受
到打击,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五)大量的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的存在
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现象。我国是进展中国家,随着
经济形势的进展,税费负担的增加和政府管制能力的不足,加之法制、
法规的建设不够健全,给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大开方便之门,走私贩私、
无证经营、制假售假、色情贩毒、现金交易等活动,偷逃国家大量税收,
造成了巨大的税收“真空”。

二、我国税收流失的要紧缘故
(一)纳税人追求经济利益,纳税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其一切行为的动身点
和归宿差不多上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由于税收本身所具有的强制
性、固定性和无偿性,就使得这种被分配产品的所有权从纳税主体手中
强制的、无偿的转移到国家手中。这无疑是对纳税人的一种剥夺,导致
纳税人利益的减少,因此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少缴税或不缴税,尽可能多
的增加税后利润。同时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吏制的苛捐杂税的残余阻
碍,人口文化素养不高,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不公、政府支出透
明度不强、乱收费和以费挤税等现象,使得纳税人权利和义务之间产生
了不平衡的感受,使得一部分公民的纳税意识缺乏,纳税理念淡薄,助
长了税收流失。

(二)税制结构存在缺陷,使税收流失趋于越大
尽管1994年的税制改革取得了专门大成功,对经济起了促进作用,但
由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专门快,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知识经济的兴起,
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特不是入世后市场格局发生了专门大变化,
致使税收结构变化滞后于所有制结构、生产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变
化,现行税制理论与实践错位,导致巨额税款流失。如增值税税制设计
明显已不适应目前我国社会进展水平;内外资企业实行两套所得税,也
为企业躲避税收监管提供了制度“空间”。此外,税制设计跟不上经济
结构、税源结构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出现所谓税收“真空”。如在面临
企业改制、产权转移以及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新情况下,部分纳税人利
用税制设计的缺陷和税收政策及治理的相对滞后,大肆偷逃国家税收。
有些企业利用网上交易偷逃税款确实是一例.

(三)税务部门征管不力,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税收流失与税收征管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彼此在相互抗争中达到均
衡。当前税务部门征管不力,导致税收大量流失。其要紧表现为:一是
征管人员素养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的要求。二是部分税务机关
擅自扩大优惠政策执行范围,或变通政策违规批准减免税。如2002年
至2003年9月,上海市国税局、地税局第六分局在上海农工商超市有
限公司税收优惠政策期满、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达不到国家规定比例的
情况下,批准该公司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少征税款13333万元。三是
稽查查补税款不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如无锡市国税局稽查局2002年对
稽查案件查补税款全部未征收滞纳金,据对该局2002年至2003年9
月对稽查案件中涉税金额前21名企业统计,应征未征滞纳金达1549.86
万元。四是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多环节审批、多头治理,地点政府干预税
务部门执法,导致部分纳税人钻“空子”,造成国家税收流失。

(四)企业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不实,导致税收严峻流失
一是企业违规核算,少计收入多列成本,少申报和缴纳税款。如2002
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油分公司,采纳少计收入、多列
成本的手法,少计增值税、所得税款共计1471.52万元;南京市玄武区
城镇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截至2003年9月未及时结转
已完工项目利润,少缴纳企业所得税4500.97万元。二是有的企业与税
务部门、地点政府相互勾结,利用税务部门与地点政府联合出台的地点
税收优惠政策少缴税款。

(五)电子商务引发的税收大量流失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进
展,网上贸易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新模式。由于网上贸易的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