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迅速发展,学校信息环境与师生信
息素养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本文主要探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
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信
息技术的实验,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的方法。
一、现代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
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
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
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
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整
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
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
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
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
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
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
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某一
综合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例如:上课时,教师
可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类别,并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
找到这些相关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有什么用,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
动机和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
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价值观点,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
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引导学
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
地指导和帮助。由于学科本身性质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
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时间。
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包
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四个方面,相应的能力可以称为
"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
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
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
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
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
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具体地说,这种学习方式是以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
依托,以具有深化和扩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为导引,以高效
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和提升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或学习。主要包括: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协作式学习。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下面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1.设计思路: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通过挂图、书本等有限形式通过教师的讲授
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
象并茂的特点,结合小学语文课的特点,根据提出的要以问题驱动为
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的原则,设计了"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
学习"的小学语文课教学模式,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
知识的好奇,然后再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认知上
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
2.操作程序:
小学语文课"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设计
方法与步骤:导论---任务---过程---资源---评估---讨论。
(1)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提出问题,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
(2)根据课程学习需要,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选择并确定学习主
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
(3)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
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的收集;
(4)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去认识、
学习和分析;
(5)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
(6)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知识建构
的目的。
3.教学流程
4.教学设计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应遵循的三原则
1.注重过程的原则
老师不要给学生准备好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不要忽略了对
这种追求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
力,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能爬多高就爬多高,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
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克服困难的喜悦。
2.主动性原则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解决
问题的方案,按照方案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
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
教学模式。
3.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在集体环境下,运用计算机等
多媒体资源进行自学,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的
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无疑是大有好处的,而协作学习对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际
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课堂整合中,把个别化学习和
协作学习相结合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并不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专利,
应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难度的环节,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
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
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
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
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
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
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
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
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
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
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
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
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
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
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3.过份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
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
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
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
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
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
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
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
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地变革,从
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展、自主学习、协商讨
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
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3、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4、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