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

“佛家心理学,从知识智慧、体验精神两个侧面,以无明缘起和爱贪缘起为根源,建立价值心理学和批判的人生观,并进而概括为阿赖耶识缘起和业感缘起理论,以建立三世业果轮回理论,说明人生发展的历程及其因果。

知、情两分及缘起,似乎是心理学性质的;人生观似乎是哲学性质的;而业果轮回似乎是伦理性质的。

三世业果缘起理论,若排除伦理性,又似乎是一部发展心理学。

看上去,佛家心理学分支烦广,但在佛教,这是统一的,是人生觉道之所由。

佛家心理学如此繁广,但可以用一种概观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佛家心理学,可分为求真与致用两个部分。

求真的心理学,是基础心理学部分,如蕴处界三科之类;致用的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如食论、业果轮回论、解脱论。

有关理论,可以参考现代心理学与哲学分科予以概观分判。

列表如下:┌机能心理学——五蕴论├现象心理学——心所论,如百法明门论┌基础理论┼要素心理学——处论、界论│├过程心理学——缘起论│├生理心理学——根本识理论、一味蕴理论、根边蕴理论、阿陀那识理论、阿赖耶识理论。

┤├发展心理学——轮回论、相续论、食论、业力论。

│└生命心理学——处理论、烦恼杂染理论、轮回理论等。

│┌认知心理学——发智理论、般若理论、唯识理论。

└应用理论┤└人生觉道心理学——无我论、禅修理论、解脱论。

在机能心理学方面,五蕴理论,给出了一个心理机能系统,建立了一个系统模型。

凡是属于基础领域的所有理论,都可以在五蕴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五蕴是一种范式理论。

这是释迦牟尼佛本人创立的理论。

现象心理学方面,以心所论为代表。

以心所有法的形式,观察基本的心理现象,并进行归类,试图归属于一定的机能体系之下。

这种理论,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并不盛行,但在某些部派佛教中得到独立发展,并以王所相应的理论形式反映心理现象与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

相应理论,是一种普遍的哲学思维产物,指现象与本质、功能活动与机能主体之间的对应符合关系。

作为一种基本的理则,北传佛教中有“相应因”,南传佛教中有“相应缘”,瑜伽行派更广说“相应”以为自己的标志和根本原理。

瑜伽意即相应。

这种理论,企图自下而上地建立统一的心王,但由于脱离了五蕴体系,缺乏统合的有效模式和体系性,虽然拓宽了心理现象的观察,但丢掉了整体的把握,最后漏洞百出,散漫无归,几乎葬送了佛家心理学。

目前只能作为入门参考。

要素心理学方面,以处论、界论为代表。

界论,主要按认识论的三要素观察知识活动的一般原理。

三要素是能缘、所缘、缘得。

即根—境—识三,如眼色为缘能生眼识。

能缘,通俗地讲是根,正确地讲,是认识的主体。

能缘,又称能量,释迦牟尼佛以界为论,部派佛教中下则以根为论,上则以智为论,称为能量智。

后学所存在的问题是:脱离不了、能缘者或量者的实体论倾向,而界理论没有这种过失。

所缘,又称所缘缘、所量,又称境界缘,通俗地讲为客尘,上则称为境界缘、唯识境。

大致地说:只要能摆脱客在实体观念,准确地把握境界的感官属性,就符合佛家的理论。

这与现代存在哲学、心理意义上的现象论、心理基础研究,是完全一致的。

缘得,即认识结果,如知识、观念,为量果。

缘得理论,重点观察认知的获得过程,不同时代的大德运用禅观内省,仔细观察过呈现、思维、排除与遮返、印合、决定(再判断)、理解、新知、重认等心理过程,非常精细,产生了佛家哲学中最深邃的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印度哲学。

这些理论中的相当部分,在近代西方哲学理论中被重新发现。

界理论,作为认识论哲学,在释迦牟尼佛那里,是被优先重视的,原因在于他认为可能通过智慧解决人生问题。

在《杂阿含》中,释迦牟尼佛常说:“我以知见得尽诸漏,非不知见。

”通过认识论的智慧道路,可以“不修方便,随顺成就”(《杂阿含·蕴颂》第46经),是利根顿悟法门。

界论的传统,到二至五世纪期间,直接演变为量论与逻辑哲学,其成熟的形态,在上世纪末才通过藏文转译到汉地,现在刚刚开始。

但现代佛教的体制、人材、精神、意志都不足以追领世界先进思想,正在无可挽回的继续衰落下去,对这些理论的继承也难以胜任,更不用说发展了。

处理论,是从生命角度观察人生精神体验,基本理论是内外入处感应相入,构成心理体验和精神活动。

处理论,主要说明体验的染净,特别重视情渗漏。

部派佛教面临着一般的社会需要和比丘修行的现实,把处理论提到比界理论更优先的地位。

菩萨大乘,在心理伦理标准上,与声闻不同,他们认为体验方面,对小根基的人为染污,但对菩萨不为染污,菩萨的染污主要是无明。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处理论是得不到充分重视的。

但精神卫生的主要问题,还是在感应体验方面,处理论仍是现实修心养性和医学心理学的重点。

因此,释迦牟尼佛对界、处的要素分析,不仅是要素心理学的一个代表,也奠定了按系统分科研究的基础。

过程心理学学,以缘起论为代表。

缘起论所研究的是心示传续、联结、环节、关系、条件、程序、规律。

上章已作了介绍。

释迦牟尼佛不仅建立了心理缘起的理论模型,用缘生缘起解释心理运动的过程,而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佛家特殊的哲学理论——缘起论。

缘起论,被视为正法的标志,后世发展也最丰富。

佛家应用心理学,几乎都是以缘起理论为号召,而且确实以缘起思想为理论工具。

至于心理生理学,在佛家一般是不正面宣传的,原因有二:一是担心凡夫以身为我而随入身见。

二是心理的生理基础的确对古人来说,是个难题。

但事实上,释迦牟尼佛本人就借鉴了当时的医学成就和东方自由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理论建立考虑得比较深细。

如界理论,稍有偏离就会变味。

释迦牟尼佛并不把五蕴系统看成是纯色身的(物质的)或纯精神的(心的、名性的)。

在六根六处理论中,明显是以身根统全心理功能的。

在他建立的缘起论中,就以“识”为根本,实质上就是一种身心和合体。

识与名色互缘,是最早的根本识—转识互变模型。

后世不正面说是身心和全体,或名色和合体,自释顾虑在于“我于凡夫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如犊子部说有非离蕴即蕴的有情生命体,就被内部攻击为“有我”,几乎被视为外道。

但和合的生命体,在不同部派同,一直若明若暗地存在,而且各以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角度在进行理论建立。

如主要活动于东方大众部,就说有“根本识”,这与释迦牟尼佛的识与名色互缘理论可说是后先相随的。

还有“一味蕴”理论,说无始以来(与生俱来)身心展转和全,一味而转。

“根边蕴”理论,即以“一味蕴”为根本,说五蕴都由此变现,无异于说心理机能活动由一种身心和合体变现,与根本识与转识二分且互变的理论,思路相同。

正量部承认有一个“无始始来界”,据说是根本佛教中就存在的理论。

犊子部建立“不可说我”,以解决身心统一体问题。

还有穷生死蕴,实以可见的生命体的一期存在为本。

《解深密经》提出阿陀那识是执持生命和身心体验(执受)的根本。

无著建立一个阿赖耶识为种子识,为储存名言、业力、烦恼等种子的库藏,并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种子识是所知依,意谓大脑是认知活动的生理根依。

弥勒主张有根本识和转识,后来唯识学派就用种子与现行互变,来说明这种心理现象与心理机能体之间的关系,几乎恢复到释迦牟尼佛本人所说的识与名色表征相互为缘的理论模型上去了。

至于那个识体的本质是什么,佛家没有人认为有一个纯精神的实体,而普遍走向生理学路线,有部等部派在研究色根时,就提出了“细色根”的猜想,以区别粗显的肉体器官。

特别是“内法处”的实质是什么,大都按“细色根”的思路认为是一种精微不可见的微妙细色。

近代佛家直接把这个理论理解为神经和大脑。

这些心理生理思想,看来非常驳杂,但基本方向是一致的。

也有少数从纯哲学的角度建立这种生命的统一体,称为如来藏或如来藏心,但那只是顺应玄学家的方便,在务实的佛家心理学派中,没有地位。

佛家心理学思想的吸引力之一,就是包括心理生理学思想在内的科学精神。

以五蕴机能体系为统摄,运用心理现象和要素分析为具体内容,实现心理过程一般规律的总结,并且把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也纳入缘起体系,这是释迦牟尼佛基础心理学方面的实态。

在《阿含》中,时常可以感到这种理论形态。

应用心理学,在释迦牟尼佛,是从食理论、谛理论、缘理论、道品理论为具体内容而展开的;后世的发展,有专科分化趋势,但都紧密地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以现代观之,佛家的应用心理学,主要有:心理发展原理、心理生命原理、认知原理、人生觉道原理等,侧重于个人安心立命等人生应用。

心理发展原理,现代属于发展心理学。

但古代佛家的心理发展思想,是以轮回论、业力论、相续论、食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最早是瀑流论、食论,其后是业力论、轮回论。

佛家心理发展观,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身心不二,认为心理的发展变化与心理的发展变化相关的,从婴幼儿时期心识智慧增长,青年达到顶峰,到老年精神下衰。

这个观点,在现代先天智能的研究中,已得到证明。

二是有阶段性,大致的阶段划分,是从经验获得的。

三是对发展的因素,多结合人生伦理来讲,阐明因果关系,以便对修养和人生自我改造有指导作用,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就是业力与修行。

善业修养的教诲,所重视的是后天因素对人格完善、人生圆满的价值。

论毕生心理发展,各家立足点虽不同,但相续论是贯穿始终的,如一心相续论、穷生死蕴论,都是指终生性身心发展变化。

结合业力论述三世因果,无非是从现在得失悟昨日之是非,以儆当来。

佛教本是无常论者,主张人生是一个相续之流,目的是实现人生自主,不被漂溺。

生命的心理原理,主要从生命的侧面观察人类精神活动,中心问题是三个:一者需要,如食、色、睡眠,非理需求则沦为贪。

二者情感,如爱、嗔、慢,总是烦恼,是引起精神不安的主要原因,都是被批判的。

三者动机,如希望、愿欲、意志,都是有为,总会起惑造业,感生当来后有果报,是招致苦报的原因。

其要旨在于说明低级生命的存在,是受三毒五盖支配的,充满了蒙昧(无明)、不净(杂染),应当觉醒、升华、超越之(心解脱)。

从其基础理论来看,说明生命问题主要业力与入处理论为中心,在五蕴体系中是侧重于以受蕴与行蕴系统的。

出路是心解脱,即消除烦恼障、业障、有为障,实现精神解放。

这是讲究伦理道德修养的,特别强调厌离不正当嗜欲、化解情欲和端正动机,从而“自净其心”、“自净其志意”,实现精神升华。

如律藏所说:“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清净,是大仙人道。

”总之,以生命净化为特征。

一般来说,对心理体系性的知识要求并不高,有点常识性心理知识即可。

事实上,其一般论述和修养教导,也不出常识心理学范围。

有关理论中的深隐部分,通常以随眠理论及阿赖耶识等理论说明,但由于其表征不明显,在意识领域中往往是非意识的(随眠的),故在理论上清晰度不够。

对高级的生命感受和体认,其现象和机制,虽然有随眠等理论,但在传统佛教中论述还是不如其认知理论发达。

实质上,生命心理学原理,总是接近于生理一方、接近体验一方,属于精神意识方面,传统称为“情识”,与知识智慧是不同的侧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