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

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

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当你饮用着清澈的自来水,当你驱车加满车箱的汽油,当你拿着地图或导航寻找你要去的地方,你有没有想到“地质工作者”这样一个人群?是的,他们就是我们现代化生活的幕后英雄。

一个曾喜欢游山玩水的驴友,选择了地质专业,记录了真实的野外地质工作。

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摄影/tianyinghehe写在前面:一个地质老前辈的回忆我是1958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毕业后直至退休,一直在野外进行着1:20万、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与普查找矿。

经年来,跋涉在祖国大西北的崇山峻岭和戈壁荒漠之间。

怎能忘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宁夏南部工作时,工作区经济不发达,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且加以生活给养十分困难,工作设备相当简陋,在这种坚苦的条件下,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加快填图步伐,我们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有时工作达12小时之久,有时一个人单独出去工作,十天半月才回分队营地一次向分队技术负责汇报地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有时露宿于山洞、窑洞或在地下打个铺,以蓝天作被,待第二天早晨东方发白又满怀激情地迎接着新一天工作的开始,也有时在寒冬腊月仍在野外坚持工作。

1965年调入甘肃西部工作,工作的条件和环境依然是艰苦的。

祁连山如其说是过不上夏天,尚不如说是高寒缺氧的地方,七八月份,有时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住的单帐篷,四面透风,盖上厚厚的被子,也觉得寒气袭人,有时硕大的冰雹袭来,连山上的狼豹熊都逃不过其劫,跑路线时,山高路险,如不注意,有被山上风化剥蚀的岩块击中,或者路滑掉到冰窟窿里。

北山的夏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持续的高温天气,热不可耐,跑路线时,大汗淋漓,身上穿的衣服似乎都湿透了,住在帐篷里,热的像蒸笼,有时沙尘暴袭来,沙尘翻滚,天昏地暗,连身上穿的衣服、吃的床上和身上全都灌进了沙子,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在工作中曾遭到狼和洪水的威胁,也曾险些掉到悬崖,至于从毛驴、骆驼和马背上掉下来那是常有的事,幸好没有留下什么后患,倒是当年以大地为铺,给我留下了难以治好的褪疾顽症。

30多年来,我始终坚持顶烈日,冒严寒,不怕苦,不怕累,参与了地质填图20多幅和撰写了专业性的文章30余篇,其参与工作图幅数量之多和跑路线时间之长,这在地质界同行同届同仁中是少有的。

我没有什么辉煌的业绩,也没有什么卓越的贡献,路线到过的地方没有留下闪亮的足迹,只不过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了一位地质工作者应尽的职责罢了。

但我高兴的是为新中国第一轮地质填图,收集了第一手资料,交了一份较满意的答卷。

甘肃地勘局四勘院蔡厚维2011.1.12我的野外生活我们是最热的7月份出去的,在江西玉华山,一个大型火山岩体,工作主要就是取样,取水系沉积物,也就是一级水系的沙子,看有没有元素异常。

那个地方挺偏僻的,我们都是租房住,虽然都是挑好的租,但条件还是很艰苦,加之人又多,挤、热,有的还没空调。

吃饭是按一人一顿十块的标准做的。

天热,我们每天早上五点就吃饭出门,早餐吃馒头、鸡蛋、稀饭,不准吃米粉,因为吃了不顶饿。

不好吃,不想吃,也得撑饱,还要带上几个馒头,几包榨菜。

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摄影/tianyinghehe天再热也最好穿长袖,裤子必须是长裤,胶鞋。

两个人一组,下车进野外差不多天刚亮,走不了几步,露水就把鞋袜全打湿了,其实干着也没用,马上下水取样是不敢脱鞋的,怕划脚。

取水系物去的都是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甚至当地老百姓都不知道,有一次我们往一山沟里走,被一老大娘活生生给叫住了:你们别去里边了,热得很!搞得我们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问路,那家伙用方言说了半天,我们一句没听懂,接着来了个用普通话对我们说:他是个疯子!在野外那些草比人高的地方摸索,得用根竹竿先探路,怕蛇,竹竿还可以抬样品用。

最怕的其实不是蛇,蛇躲着不吓人,吓人的是草丛里突然呱呱的分出两者野鸡,在当时那种烈日当空,头晕目眩,万籁俱寂的环境下,这突然的一叫,真是吓破胆!其实最吓人的是在不该有人出现的地方,突然撞上了人,人是最可怕的!当然,在鸟无人烟的地方,见到塑料袋、见到几团干牛屎都是令人鼓舞的,至少说明这地方曾经有人活动过。

如果见到牛群,那必须上去挑逗一下,人在野外呆久了就真变成野人了,跟动物都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摄影/tianyinghehe在野外比较令人高兴的事就是偷地里的东西吃,西瓜、花生之类的,反正是能吃的都要尝尝,不能吃的橙子也要摘下来玩玩。

我们摘的瓜基本上都是那些偏僻一点,没人管的,质量差的瓜,所以基本上很安全,有一回,他们摘了好多大的、甜的瓜回来,据说是在暴晒下等了几个小时,等看瓜的骑摩托走了,迅速上阵的。

倒霉的是,我有次偷瓜被一老太婆抓住了,非得要一百块钱,我们出野外基本上不带钱,最多带个十几块,最后求饶,凑数给了五十几块。

另外一个最令人兴奋的事是,取完样一群人在上下村里聚集等车,看美女!当然,现在这农村的美女太少了,都走光了,没走的要嘛太老,要嘛太小!这时候,也会有几个老头来看稀奇,问这问那的,我们就胡吹,是黄金部队,有直升机,山里有黄金!他们一听不对劲,也瞎扯,山里有眼镜蛇,曾经咬死过人,不过你们别怕,你们有直升机!我无语了。

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摄影/tianyinghehe在这一个月的野外生活中,有很多人也难忘。

首先是我们那群一起跑野外的难兄难弟,这就不用说了。

还有就是当地的村民,大部分是很好的,给我们指路,给我们喝水,还有非得留着我们吃饭的,这些人大多是老人,年轻人都跑出去了。

还有我们的其中一个司机,他的车最破,可每次把我们送的最远,只要有路他就去,一点不怕麻烦,他那车才是真正的越野之王,他本身估计也有一种越野冲动,又一次上山爬到人家挖机屁股上去了才发现路还没修通!再有就是我们老板,虽然他比较“吝啬”,给我们100块一天,本科生50一天,但他吃得苦,身先士卒,亲自带队跑野外。

还很节约,样品袋正面用过了,反过来洗了又用,自己带头去河里洗,这东西2块一个。

也懂得关心人,每次我们会驻地,听到车声,他都赶紧跑来接我们,帮我们提样品,安排吃饭,他这招整的我们有点小感动啊!这一个月的野外取样经历虽然很艰苦,是我有生以来干过的最苦的活!但给我的记忆是深刻了,感受是丰富的,回想起自己曾经那么艰辛过,都有点不敢相信!其实,我们还年轻,还有更多更艰辛的苦我们没尝过,还有更多的行业,更多的人比我们苦!(来源:地理论坛作者:tianyinghehe查看原文编辑:李琳)微言微语:中国国家地理:以前有首打油诗说:“嫁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东不见面,回家一包烂衣裳!我是一个地质郎,背井离乡在外闯,白天累得腿发软,晚上仍为资料忙…… ”大家有印象吗?雷永青:跟两句:“铁鞋踏破路还长,测量仪器肩上扛,晴天烈日照身上,雨天泥地印两行。

”李琳Cynthia:我曾经是学测绘的,深有感触。

对野外工作者们非常敬佩敬佩!!!南-昭:俺自豪,俺家是地质世家,父母亲是搞地质的,父亲一生跑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从小俺就听着他的传奇故事长大,造就了俺注定也是喜爱山水的本性。

俺也是地质学院毕业的,虽然学的经济类,但仍属于地质系列。

zzz0130:进地院那会儿的顺口溜是: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原来是个勘探的。

淡蓝色的飘带:希望国家能更地多改善地质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

让全社会更多的人关注,关切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凌水之湾:没错。

搞地质的都是驴中精华。

盐壳板子磨练着我的身躯,小小帐篷为我遮风挡雨,北斗星指明我前进的方向,明月照亮了我的心房,好男儿志在四方。

伴着夕阳的余晖,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征程,安营扎寨,艰苦奋进的地质人用喷灯做着美味的佳肴,尽管是面条加简单的调料。

漫天的狂砂洗刷着我们的脸庞,可脸上依旧绽放着灿烂的笑容。

洗漱完满面的黄沙,总结一天的工作,谈笑着有趣的故事,一次次误车的经历,一次次难忘的事迹,我的人生因为有你而变的光荣和伟大,要问你是谁,你是我坚定不变的信念,我为之艰苦奋斗的地质事业!每当我看到那几个闪亮的大字,“献生地质事业无尚光荣”我心总会有一种无限的自豪,我用青春去谱写找矿的颂歌,我用行动来换回资源的开发,有人为此献出生命,有人为此奉献青春,如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默默奋斗的地质人。

用青春欢唱地质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让这首《勘探队员之歌》承载着我们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永往直前。

虽然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是:“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原来是搞勘探的”。

但是当我们屹立在有“万山之祖”之称的昆仑山之颠时,心里充满了激情和骄傲,因为我们曾企及了这莽莽的雪域高原。

因为地质队员就是凭着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工作精神,凭着对地质事业执着的追求和热爱,凭着良好的精神战胜了一切。

看看自己生活的周围城市,又有哪些不是靠着矿产资源的支撑,就连我们经常玩的游戏里都把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地质队员们愿意在这荒原野漠、万山峻岭间窜梭,树木相伴,草木相依,借天当被地当床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把沉睡的老硐被唤醒,废弃的矿山复活,亘古的荒山野岭变成巨大的矿山,大沉降带里激起着矿海的波涛。

虽然我们每年都是寒冬时节出野外,寒冬时节收队;虽然我们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地工作;虽然我们与家人多离少聚;虽然我们无法给妻子节日的温暖;虽然我们每天午饭是馒头加咸菜,但是我们都无怨无悔地工作在野外第一线,我们每天坚持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就是用我们的青春的脚步踏遍昆仑大地,让罗盘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地质锤敲击矿床发出的声响.让野外生活充满乐趣我是一名地质勘探技术员,常年在野外工作,每年春天开始出野外,重复着爬山跑线的工作。

有时候感觉到挺累、挺烦,似乎在茫茫的荒野里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了。

但在单调、枯燥、无味、日复一日的野外的生活中,找到了我的爱好,收藏“奇石美玉”。

何为奇石?奇形怪状是也!何为美玉?外形及质地都佳美的石头!最早是在1995年,在一个硅石矿普查时,我见到了第一块天然形成的形像砺石(高2.5米*长3.0米*厚2.0米左右)。

它是一块花岗岩里面富集的石英脉。

当时看像一只白色牦牛,当地的牧民告诉我,他小时候这个图案像老虎,过了60年变成了牦牛了。

从那时开始我就留意身边的石头了,不过很久也没捡到好石头。

2005年,我在野外工作结束后回队途中的一个山沟里发现了这块像燕子的石头(雁南飞),这是我捡到的第一块奇石。

从那以后,每年都捡一、二块象形石或风凌石。

现在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下我的石头。

同时也跟大家探讨收藏奇石的要点。

怎样去捡石头?当我们在野外工作结束后,或吃过晚饭没事就可以出去捡一些石头。

我每次尽可能不空着手回家,回来后不好的石头又再次淘汰,有些石头一时看不出好坏,慢慢观察才会有结果,所以石界有句俗话:三分天然,七分人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