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的发展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生态经济一、生态经济生态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原理和改变生产和,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的。
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即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活、、接纳、和缓冲功能。
生态经济的特征生态经济主要有三个特征:1、时间性,指利用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
在人类社会再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后代人对应该拥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权和,当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2、空间性,指资源利用在空间维上的持续性。
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农业资源环境共享和共建。
3、效率性,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上的高效性。
即“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它以为支撑,通过优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和环境条件。
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的层面:小层面即单个企业层面的生态经济,简称单一型生态经济;二是中观层面即之间的生态经济链,简称结合型生态经济;三是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生态经济层,简称复合型生态经济。
三个层面的生态型经济,体现出从单一到结合,从结合到复合,层层推进,每一次的推进,都将促使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企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个体和基础,是实施生态经济的主体,也是体现最直接的个体,结合型生态经济和复合型生态经济都是建立在发展生态企业这一层面之上的。
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实行,实现“最佳生产,最佳经营,最少废弃”,才会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
因此,现代型企业管理要从纯粹的追求经济利润管理向经济利润管理与生态型管理结合转变,在的对象、目标、任务、等方面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统一性,不仅遵循规律的要求,还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实施生态化管理,自觉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实现、和的“三赢”。
而且,通过实施有效的生态管理,不仅促使单个企业的生态化转变,而且由点及面、推广普及,引起整个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转变。
通过这些转变再推动生态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早日实现。
生态经济的思路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
企业要走生态之路,就要以为指导,坚持“注重、和”原则的同时,坚持以建立经营为根本目的、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原则,坚持发挥作用的原则,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遵循生态规律和,合理利用与优化环境,在物质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生态上。
正是基于此,现代是在生态经济约束下的企业经营方式,这样才能满足各方利益要求,促进建立,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企业只有寻找到有效实现“”和“生态管理经济”的路径,才能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将企业真正建成。
二、生态工业生态工业简称ECO,是ecologicalindustry的缩写,是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消耗、低(或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
工业结构生态化,就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把工业系统的结构规划成"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工业部分构成的工业生态链。
其中,资源生产部门相当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承担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的生产和永续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以可更新的永续资源逐渐取代不可更新资源为目标,为工业生产提供初级原料和能源;加工生产部门相当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以生产过程无浪费、无污染为目标,将资源生产部门提供的初级资源加工转换成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工业品;还原生产部门将各副产品再资源化,或无害化处理,或转化为新的工业品。
我们倡导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工业的提升,一手抓生态工业的发展。
所谓提升传统工业,就是要推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旧的工艺和设备彻底进行改造,使之尽快地生长成为新的工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只有以经过彻底改造过的传统工业和全新的生态工业为主导,才能把生态特色经济发展起来。
对发展生态特色经济提出的构想主要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农业走无公害有机化之路,工业走无污染清洁化之路,旅游业走回归式园林化之路。
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生态资源,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对于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生态工业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工业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建立互利共生的工业生态网,利用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物质和能量的最大利用以及对外废物的零排放。
基本特征它要求综合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一切有利于工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
(1)从宏观上使工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工业的生态、经济和技术关系,促进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和系统的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建立宏观的工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在微观上做到工业生态资源的多层次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提高工业生态经济子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建立微观的工业生态经济平衡。
从而实现工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发展道路。
区别(1)追求的目标不同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目标为己任,忽略了对生态效益的重视,导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发生;而生态工业将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从战略上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集约、循环利用,有助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不同传统工业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目标,只要有利于在较短时期内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方式都可采用。
因此,工矿企业林立,资源的过度开采、单一利用等状况比比皆是,引发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生态工业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目标出发,在生态经济系统的共生原理、长链利用原理、价值增值原理和生态经济系统的耐受性原理指导下,对资源进行合理开采,使各种工矿企业相互依存,形成共生的网状生态工业链,达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循环使用。
(3)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要求不同传统工业由于只注重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是区际封闭式发展,导致各地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集中,与当地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结构不相适应。
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环境恶化严重,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生态工业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其中的人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在整个工业生态经济系统中合理流动和转换增值,这要求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以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结构相适应,以符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耐受性原理。
(4)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不同传统工业实行单一产品的生产加工模式,对废弃物一弃了之。
因为这样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出率,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
而生态工业不仅从环保的角度遵循生态系统的耐受性原理而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而且还充分利用共生原理和长链利用原理,改过去的"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为"原料-产品-废料-原料"的模式,通过生态工艺关系,尽量延伸资源的加工链,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既获得了价值增值,又保护了环境,实现了工业产品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控制和利用。
(5)工业成果在技术经济上的要求不同各种生态产品,无论作为生产资料,或作为消费资料,都强调其技术经济指标有利于经济的协调,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而传统的工业产品对此没有要求。
(6)工业产品的流通控制不同只要是市场所需的工业产品,传统工业一律放行,而生态工业却加入了环保限制。
只有那些对生态环境不具有较大危害性,而且符合市场原则的工业产品才能流通。
这无疑更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口、经济、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我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
它与前两代的最大区别是: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
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
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环境问题是由于发展不当而造成的,必须而且也只能在发展中加以解决。
我们所说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绝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
我们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
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方针,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初步探索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五"乃至"十一五"期间,我们要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的难题,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
工业生产中要实行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农业生产中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企业要实行ISO14000管理,产品推行环境标志产品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区域要建设生态县市和生态乡村,城市和城镇要创建生态城市,从而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建立生态链,把上游产品产生的废物,作为下游产品的原料,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量,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达到相互协调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