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让城市可持续发展

如何让城市可持续发展

如何让城市可持续发展

古往今来,城市要经历一个兴起、发展、繁荣、衰败乃至消亡的变化过程,世界
各地众多的古城遗迹就是佐证;现今仍有一些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耗竭或产业下滑
而“城衰”。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既是城市政府管理的中长期目标,也是一
个永恒的研究课题。
经济繁荣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繁荣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没
有生产,就无法维持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只有经济繁荣了,才能聚集人气,城
市才能有活力,也才能有竞争力。
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要繁荣,就要一定数量的人口。人多了,人生存所需
要的消费品数量就大;需求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相关行业就会发
展繁荣起来。建国后,我国曾有过生产型城市还是消费型城市的讨论,现今看来
已经没有人怀疑生产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了。于是,选择合适的产业并培育其发展
壮大,就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城镇化是我国增长潜力之所在,不仅
可以扩大内需,也是群众分享发展成果的最经济途径。产业的选择要有利于城市
化原动力的回归。进城、成为城里人,过上美好生活是我国农民的历史夙愿,是
城市化的原动力。在西方,城市化推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因此,城市化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均应以人为本,人的衣、食、住、行应成为城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和服
务方向。需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生态产品
生产能力,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居民生活要有宜人的园林环境,因此,要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
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重点推进城镇化,而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污染甚至破
坏园林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发展
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格局。
应发挥投资对城镇建设的关键作用,推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加大投
资力度,加快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难
题,改善棚户区的住房条件。加快发展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既可
以保证居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也应该成为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应投资建设与第三
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包括新一代高速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讯基础
设施、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站、可再生能源储存系统等,以便我国能够在未
来的高新技术和产业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生态文明理念应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园林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
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就应走集约、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尽可能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效率,使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更加有效,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支撑城市的运行,以尽可能低的资源环
境代价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水、粮食、能源
等资源及其产品的供应。我国历来是人地矛盾突出的国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
源十分重要。虽然我国的国土辽阔,但适宜人生存的空间并不充裕。
此外,还应优化能源结构,重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
快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高效利用风能、太阳
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应开发绿色低碳技术,引导技术、
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技术进步,以提高资源产出
率为核心,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率。一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的技术水平,将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建设实践;二是开发新材料以代替耗竭性
自然资源和有毒物的使用;三是重视适用技术的整合集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中
的科技贡献率;四是加快信息化和城市化的融合,把满足人的需求和信息获取的
便利性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城市规划必须超前,建设则应循序渐进。要用明天的视野规划和建设城市和
工程。因此,应按园林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以交通为纽带建设形
成城市带、城市群。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
比较优势。加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在大中城市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
和行人协调的道路体系。
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节能环保标准。城乡建筑如不能按节能环保标准进行规
划、建设,使用中必将浪费大量能源,改造也将花费大量资金。
宜居的城市环境,需要居民的觉醒和行动。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约
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消费光荣、铺张浪费可
耻的文明风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