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妇科病】第18期
妇人与“三脏”、“四经”,三脏:肾、肝、脾。四经:冲、任、督、带
(1)肾藏精、主生殖及生长发育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肾精充盛:天癸应时而至、冲任协调。
《女科经论》:“月水全赖肾水施化。”《傅青主女科》:“经水出诸肾。”
肾精亏损:月经后期、量少、闭经、不孕、胎漏、胎动不安、堕胎等;
肾阴不足:月经先期、量少、闭经、不孕、更年期综合征等;
肾阳不足:月经后期、量少、痛经、闭经、带下、不孕、性冷淡等。
(2)肝藏血、主疏泄
女子以肝为先天,乃因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调节血量。肝主疏泄,调达气机,令冲任畅通,经血如常。
肝血不足:月经后期、量少、闭经;
肝气郁结: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行乳胀、经行腹痛;
肝郁化火:月经先期、量多、经行吐衄、崩漏、产后乳汁自出;
肝阳上亢:经行眩晕、偏头痛、子晕(妊娠高血压);
肝风内动:子痫、产后痉症 (3)脾统血、主运化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无论男女,皆赖脾胃水谷精微以生。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冲任满溢,经血如常。脾统血,是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以防其溢出脉外,保证经血以时循户而下。
《女科经论》:“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
脾失健运,气血不足:月经后期、量少、月经稀发、闭经、不孕、胎萎不长等;
脾失健运,痰湿内停:经行泄泻、经性水肿、带下、子肿、闭经、不孕、癥瘕;
脾不统血,血溢脉外:月经量多、崩漏、倒经、胎漏等。
《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月:阳明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失调为病临床多见月经病,如月经先期、后期,量多、量少,痛经、闭经、崩漏等。张锡纯专设理冲汤、理冲丸、安冲汤、固冲汤、温冲汤等以调经病。
任脉:主胞胎。任脉失调为病,多见带下、癥瘕、妊娠疾患等。
督脉:阳脉之海。督脉失调为病,多见月经后期,量少,痛经,闭经,宫寒不孕,产后身痛,恶寒等。
带脉:约束诸脉。带脉为病,多见带下诸疾。
《妇科病常用辨治方药》
1、虚热——清经散:地骨皮、丹皮、青蒿、白芍、黄柏、茯苓、熟地。
两地汤:生地、玄参、麦冬、阿胶、地骨皮、白芍。
2、实热——芩连四物汤:黄芩、黄连、当归、白芍、生地、川芎
3、郁热——加味逍遥散: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薄荷、生姜、炙甘草 4、瘀热——清热调经汤:丹皮、丹参、生蒲黄、川牛膝、黄柏、黄芩、赤芍、生地
5、虚寒——温经汤:桂枝、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生姜、半夏、丹皮、麦冬、党参、阿胶、炙甘草
温冲汤:炮附子、肉桂、当归、紫石英、破故纸、核桃仁、鹿角胶、山药、小茴香
6、实寒——乌药散:乌药、青皮、陈皮、吴茱萸、肉桂、当归、香附、元胡
7、气血双亏—归脾汤:党参、白术、黄芪、当归、茯神、远志、枣仁、木香、桂圆、炙甘草、生姜、大枣
圣愈汤: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熟地、川芎
8、脾肾双亏——安冲汤:黄芪、白术、续断、生地、龙骨、牡蛎、白芍、乌贼骨、茜草
固冲汤:黄芪、白术、山萸肉、龙骨、牡蛎、白芍、乌贼骨、茜草、五倍子、棕边炭
9、气郁——定经汤:柴胡、当归、白芍、茯苓、山药、芥穗、熟地、菟丝子
10、血瘀——少腹逐淤汤:官桂、元胡、干姜、小茴香、五灵脂、蒲黄、当归赤芍、川芎。失笑散:五灵脂、蒲黄(止痛化瘀效果很好)
11、痰湿——苍附导痰汤:苍术、香附、陈皮、半夏、茯苓、制南星、枳壳、炙甘草
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妇科肿瘤用活血药、化痰除湿药)
12、湿热——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
易黄汤:黄柏、芡实、山药、车前子、白果
13、癥瘕——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桃仁、赤芍、丹皮
消瘰丸:玄参、浙贝、生牡蛎
理冲汤:黄芪、知母、当归、三棱、莪术、桃仁、水蛭
14、其他——完带汤:苍术、白术、车前子、白芍、柴胡、人参、山药、陈皮、黑芥穗、炙甘草
宽带汤:人参、白术、熟地、当归、白芍、麦冬、杜仲、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莲子、五味子
通乳汤: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猪蹄
月经病
月经不调(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月经量多、量少)、痛经、闭经、崩漏
辩证要点:期、量、色、质
一、月经先期:一般提前1周以上,甚至1月2行,或伴有量多、量少。血热、气虚为多。血分有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摄,冲任不固,均可导致月经先期。
1、热伏冲任
(1)水火皆旺:月经提前,量多,色正赤。可伴:目赤、口糜、烦渴、鼻衄、舌红,脉数。此为血热(水火皆旺)所致。
清经散加味:地骨皮15g,丹皮10g,青蒿9g,白芍10g,赤芍10g,熟地10g,茯苓9g,黄柏6g。
青蒿、银柴胡、鳖甲、龟板等清阴分热;柴胡、连翘,石膏、银花等清阳分热。 丹皮、地骨皮、黄柏——清血热;青蒿——透血热;
熟地、白芍——补血分(火热耗血);茯苓——安神志
热象大者,加栀子、黄芩、玄参等;血量大者,加侧柏叶、仙鹤草等。
病例:王某某,女20岁,2007年11月15日就诊。素月经一月两行,有血块,月经来潮腹痛。此时正值经期,量偏多,色鲜红,别无不适。舌尖红,脉细。辨为肾虚血热,清经散加减:地骨皮10g,丹皮10g,白芍10g,女贞子15g,旱莲草30g,益母草15g,茜草10g,三七粉3g(冲),桑寄生10g,川续断10g,红花10g,生山楂15g。7剂。2007年11月22日复诊:上方服第二剂经止,大便稍溏。舌红,脉细。仍以清经散加味巩固:地骨皮15g,丹皮10g,白芍15g,黄柏10g,生地15g,茯苓15g,知母10g,益母草10g,女贞子15g,旱莲草30g,桑寄生10g,续断10g。6剂。
患者2008年1月8日陪其母亲看诊,告知月经12月20日来潮,量可无痛经。
(2)火旺水亏:月经提前,量少,甚至点滴而过,色鲜红。可伴:手足心热,心烦,少寐,烘热汗出,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此为血热(火旺水亏)所致。
两地汤加味:地骨皮18g,生地30g,玄参15g,麦冬18g,白芍10g,阿胶9g
|女贞子15g,旱莲草15-30g。
腰膝酸软明显者,加菟丝子、续断等;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等.
病例:王某某,女36岁,2006年12月5日就诊。月经不调,每次经期延长约20天,周期45天,偶有排卵期出血。西医诊为功血、子宫内膜炎、排卵期出血。末次月经11月1-20日,昨日又见红。素月经量少,有血块,恶寒,腰酸。舌苔薄黄,脉细。先以凉血消瘀为法,处方(宫血灵,后述):红花10g,生地榆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山楂15g,茜草10g,益母草15g,荆芥炭10g,侧柏炭10g,三七粉3g(冲)。7剂。
2006年12月12日二诊:月经仍未止,量少,舌苔薄黄,脉细。改用清经散加减:地骨皮15g,丹皮10g,青蒿10g,白芍10g,黄柏10g,生地15g,茯苓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侧柏炭10g,三七粉3g,桑寄生10g,川续断10g(治出血性疾病效佳)。
2006年12月19日三诊:上方服3剂经止(12月16日),本次月经来潮12天,比之前缩短8天。舌苔黄略腻,脉细。患者小便浑浊,带下色黄,处二妙散合萆薢分清饮治之。
2006年12月26日四诊:24日月经又潮,量少,腰酸,舌苔薄黄,脉细。以清经散合两地汤加减:地骨皮15g,丹皮10g,白芍15g,黄柏10g,茯苓30g,熟地15g,桑寄生10g,续断10g,生黄芪15g,太子参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薏苡仁15g,菟丝子10g。
2007年2月5日五诊:服上方后月经1月9日止,现已28天月经未潮,中药巩固。刻下:胃不适,恶心,口苦,舌苔薄黄,脉沉细。小柴胡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生薏苡仁30g,当归10g,香附10g,白豆蔻10g,陈皮10g,菖蒲10g,茯苓15g,炒杜仲10g,炙甘草4g,7剂。后患者3月6日来诊,月经昨日来潮(3月5日),再予清经、两地加减调理善后。
2、热郁于肝
(1)肝气郁热: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正赤,经前紧张、乳胀,经下不畅。
可伴: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口干,面上痤疮,舌红,脉弦数。此为肝郁化热,迫血妄行所致
丹栀逍遥加减:丹皮10g,栀子9-15g,柴胡10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茯苓10g,炒扁豆10g,薄荷6g,醋香附10g,益母草15g。
逍遥散是柴胡+白芍相配,取法于《伤寒论》四逆散方。
栀子,导热下行,“能引三焦之热屈曲下行”。栀子花香,解郁散热。后世运用栀子治疗郁证:加味逍遥丸治肝郁化热;越鞠丸治疗六郁,其中栀子针对热郁。
刘渡舟先生医案:一妇女,患伤寒发热,数日后见心烦懊恼(心中烦乱不安,坐卧不宁),严重烦躁时需跑到空旷处大喊,方有减轻,家人不敢靠近,近前即遭厌恶、呵斥,舌红、苔黄,脉数。刘老诊为火郁之侯,用栀子豉汤原方,一剂而愈。
栀子豉汤为治心烦名方,日常生活中莫名其妙心烦,(这就是虚烦)甚至是坐卧不宁,尤其是睡眠不佳易醒的人,甚至害怕过晚上,一个人安静下来就异常烦乱,胡思乱想。此即为热郁胸膈之表现。喝上一两次栀子豆豉汤就会明显改善。
栀子豉汤中,借豆豉之发散而宣发郁滞,令蕴藏体内之郁热发散而去。《内经》所谓“火郁发之”。心烦,情绪不好或不稳,特别是女士,栀子豉汤疗效佳。
病例:一妇女,口苦数月,吃任何食物都觉口苦,心烦,寐差,大便尚可,舌薄黄。初用小柴胡汤,服两周效不佳。后虑病人心烦不安,情绪不稳,有郁火不得发泄之象,改用栀子豉汤合小柴胡加减:栀子12g,淡豆豉10g,柴胡15g,黄芩10g,薄荷6g,神曲10g。7剂服完,口苦心烦愈其大半,继服7剂而愈。
(2)肝阴不足
月经提前,量少,色红而稠,经前肝区隐痛,胸胁乳胀或疼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弦或细数。此为肝阴不足,肝气横逆所致,(肝阴不足,阴不敛阳,肝气上逆)。 一贯煎加减:生地30g,沙参10g,枸杞15g,麦冬15g,当归10g,川楝子6g
| 生牡蛎30g,白芍10g,女贞子15g,醋鳖甲15g。(川楝子理气量不宜多)
阴亏甚者,加石斛。心烦少寐,加酸枣仁、柏子仁(酸枣仁血虚阴虚寐差用,酸枣仁养肝血,柏子仁养心血,舌苔厚的用菖蒲、远志,心肾不交的用黄连、肉桂、夜交藤,梦多的用龙骨、牡蛎、珍珠母等)。烘热汗出者,加黄柏、地骨皮;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
病例:李某某,32岁女。慢性乙肝病史,服药数百剂,肝功仍不正常。ALT76,AST83,TBIL27,血白蛋白略低。胸胁胀满,肝区隐隐作痛,月经提前10天而下,量少,乳房增生,经前乳房胀痛,时有呃逆,饮食衰少,夜晚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大便头干,脱发,小腿经常抽筋。既往服药多是疏肝理气或清热解毒。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此为肝阴不足,肝气逆乱之证。此为过服理气之品,劫伤肝阴所致,方用加味一贯煎:生地30g,沙参10g,枸杞15g,麦冬15g,当归10g,川楝子6g,生牡蛎30g,醋鳖甲15g,白芍10g,女贞子15g,石斛10g,木瓜30g。服药7剂,诸症明显好转,大便转稀溏。又于上方加山药30g,前后服用2月余,除有轻微脱发外,诸症消失,月经亦按时而下,化验肝功基本正常。
3、气虚不固
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乏力,纳呆,心悸,眠差,多梦,大便不成形或下坠感,舌淡齿痕,脉细弱。此为心脾两虚,气虚不固所致。
归脾汤加减:生黄芪15-30g,党参30g,炒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15g,茯神10g,炒枣仁30g,桂圆10g,五味子9g,木香6g,炙甘草6g
如无心悸、失眠、多梦,可用补中益气汤。
若月经过多者,去当归,重用参、芪益气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