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文学期末复习总结

中国近代文学期末复习总结

1、西学东渐的影响:新式学堂的涌现,翻译事业的发达,现代化传媒的发展

2、龚自珍是在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他的思想受到李贽伸张个性思潮的影响,重情、重童心。

3、宋诗派、桐城派,湘乡派都是诗派,常州派是词派

4、郑珍的诗主要是表现贫士生活,不厌细琐,不避俚俗。陈衍称郑珍的诗“历前人所未历之境,状人所难状之境”。

5、

(1)近代文学基本特征

1.进步文学多服务于反帝反封建的现实斗争,表现出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

2.文学题材空前扩大,各种新思想、新事物、新知识都进入文学领域。

3.文学风格从古典的贵族化到近现代的平民化的转变。

4.语言趋向通俗化,艺术形式自由多样。

5.文学观念的变化:小说(包含戏剧)从文学结构的边缘被推向中心

6.新的文学表现技法的尝试与探索,尤其是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7.文学的传播方式改变:报刊的发达。

(2)南社

是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核心的文学团体,1909年成立于苏州,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南社” 寓“不向满清之意”“操南音不忘本”,以提倡民族气节相号召鼓吹民族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有意识地用文学为资产阶级革命服务。

小说界革命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小说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其地位提高到经史、语录、律例之上,打破了千百年来鄙薄小说的传统偏见。

其次,提倡小说界革命,将小说创作纳入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的轨道,并为小说作出新的分类,为新小说的创作题材揭示了广泛而现实的内容范围。

第三,揭示了小说具有"浅而易解"、"乐而多趣"的艺术特点,分析了小说具有"支配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量。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基本特点是:

1、是比传统的古文语言通俗,条理明晰,所谓“平易畅达”;

2、它不避俚语俗言,幷吸收外国语法,不分骈散与有韵无韵,所以词汇丰富,句法灵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

3、自由大胆地抒写己见,“纵笔所至不检束”,思想新警动人;4、笔锋充满感情,往往用铺排的笔墨以加强文章的煽动力、感染力。5、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以其思想之新颖、形式之通俗、艺术上之魁力,影响几乎整整一代人,也对“五四”文学革命有着影响。郑振铎说新文体文章“不再受已僵死的散文套式与格调的拘束”,是“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

(5)林译的主要贡献

林译的主要贡献在于启迪了中国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一、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专为下等社会写照”(《孝文耐儿传序》)的命题,建构了新的小说审美规范,文学的主人公由英雄豪杰、才子佳人转为卑微的小人物,昭示了“平民意识”的崛起与“人”的觉醒。二、引进了风格流派的概念。林纾对于作家风格往往有一种灵犀暗通的默契,他对西方作家风格的阐发给人以创造性的启示,如司各德的文心奇幻,仲马父子的冶艶秾丽,华盛顿·欧文的诗的氛围与哲理深味等。三、诱发了现代性爱意识的觉醒。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迦因小传》等,引进伴随人格独立、个性解放而兴起的现代性爱意识,对几千年铸就的道德心防产生了轰击作用。近则流风被于苏曼殊的哀情小说,远则下开“五四”时代那些浪漫自由的爱情咏叹调。林译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风貌,既有古文简洁、隽永的风韵,又兼有西方文学的灵思美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典范。清末民初的“林译小说”成为中国小说新旧嬗变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媒介,影响了“五四”一代风流人物,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等。

《老残游记》艺术特色

《老残游记》的艺术品位甚高,留下蜕旧变新的明显印记。1、是叙事模式的转变,由说书人叙事转为作家叙事。小说具有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弘扬。小说视角也由传统的全知叙事转为第三人称限制叙事。2、是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二集》中写斗姥宫姑子逸云讲述她与任三爷热恋的长篇自白,就是一种大胆尝试。作家的笔锋触及人的潜意识中最隐秘的心弦震颤,将一个青春少女对于情欲、物欲的强烈渴求和盘托出,颇有现代心理分析的意味。3、而《老残游记》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体现了中国小说由叙事型向描写型的转变。掺入诗和散文的笔法,开拓审美空间,其文笔之清丽潇洒,意境之深邃高远,都达到很高境界。白描自然景色,尤见艺术功力。如写大明湖秋色,于梵宇僧楼、苍松翠柏间点染一株半株浓艶的丹枫,顿觉秋意盎然。写黄河冰封棱怒,则苍莽遒劲。书中关于音乐的两段描写:明湖居白妞说书,精彩绝伦,妙譬连珠,极形清音浏亮,悠扬云表之妙。第十回“骊龙双珠光照琴瑟,犀牛一角声叶箜篌”,则天机清妙,不同凡响,毋宁说是作家在倾诉心声。

十三妹形象

书中较成功地塑造了英风侠概的十三妹形象。孙楷第考证十三妹的形象渊源于明代凌?初的《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和清人王士祯的《女侠》(《池北偶谈》卷二六),然而该二则中的人物形象仍然比较苍白,不脱诡秘之气。可以说,直到文康笔下,才完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间侠女形象。作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名教的束缚,赋予十三妹以民间侠义色彩。这个出身宦门的女子,身怀绝技,遁迹深山,蔑视权臣,目无王法,由一腔不平之气激成一副游戏三昧的性情。小说着重刻画了她拯人于穷途末路的义骨侠肠。从悦来店寻根究底,到能仁寺歼灭凶僧,赠金联姻,借弓退寇,生动地表现出她襟怀磊落、肝胆照人的豪侠气概。文康笔下的十三妹,心高气傲,豪爽天真,口角锋利逼人,又带几分诙谐风趣,个性鲜明,气韵生动。在她铲除人间不平的侠义行为上寄寓着人民的审美理想。她最终成为安家的贤德媳妇,恪守三从四德,热衷荣华富贵,前后面目迥异。作家立意要收服“十三妹这条孽龙”,“整顿金笼关玉凤”(第十六回),把她送入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去作为最终的归宿,与其他侠义公案小说之将侠士送至清官手下,表现了同样的思想趋向。“儿女英雄”模式的确立,又为侠义、言情小说的合流推波助澜。

晚唐诗派特点

指戊戌变法失败后大量出现,内容主要是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的小说。“谴责小说”的概念不见于“小说界革命”中,而是1920年鲁迅写小说史时新创。这种小说广泛揭露和批判现实,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但批判不彻底,并寄幻想于封建最高统治者。艺术上多用讽刺手法,笔无藏锋,极度夸张,但概括和典型化不够。著名代表作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

指戊戌变法失败后大量出现,内容主要是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的小说。这种小说广泛揭露和批判现实,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但批判不彻底,并寄幻想于封建最高统治者。艺术上多用讽刺手法,笔无藏锋,极度夸张,但概括和典型化不够。著名代表作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在《一国小说史略》中论述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因此称这类小说为“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数量很多,其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以写官场最为普遍,也最为出色。

黑幕小说

黑幕小说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一个分支,它打着揭露黑暗现实的旗号,但主要是揭露隐私,摄取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夸大和渲染这种丑行,并纯客观地介绍其程序,当时就有人斥之为“简直可称做杀人放火奸淫拐骗的讲义”,也有人不承认它是小说。鲁迅先生斥之为“谤书”,是谴责小说的“堕落”。

(1)鸳鸯蝴蝶派

所谓“鸳鸯蝴蝶派”,是以形象化的名称来指称民国初年的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派别,但是由于这一流派的作家不仅仅是写才子佳人的恋情小说,因此用鸳鸯蝴蝶派命名已无法概括众多题材的特色,于是,有人取该派最有代表性的刊物《礼拜六》名之,取其休娱、消闲功能而称为《礼拜六》派。后来鲁迅又斥之为“新的才子佳人小说”。

该派小说产生于1908年左右,主要写爱情故事,是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继续发展。民国以后,小说创作步入低谷,由开启民智滑向徇世媚俗,形成了以消闲、趣味为创作宗旨。这与辛亥失败后中国进一步殖民地化、民众的政治热情锐减、复古思潮泛滥相关。但更主要的是小说作者多已不是“以文治国”的革命家,而是以文糊口的文坛才人。鸳鸯蝴蝶派并非组织严密的文学团体,而是文学倾向、艺术趣味、题材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群体。

评价:鸳鸯蝴蝶派部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对革命失败颓丧、彷徨和抗争,也有的反映了反帝爱国和抨击社会现实的积极的主体,但就其主导倾向而言,它是当时社会的消极的产物,是一种迎合封建遗老遗少、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庸俗口味的都市文学,或称是“一股逆流”;茅盾认为其“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

同时鸳鸯蝴蝶派小说在艺术上较多受西方小说的影响,比较注重对人物心理、生活环境的描写,经常采用补叙、倒叙、插叙等结构形式;此外,晚清小说以长篇为主,短篇小说发展缓慢,而鸳鸯蝴蝶派作家主持的刊物,多发表短篇小说,这都曾对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起过一定的作用。

(2)人情世态小说的总体特点:

1、从才子佳人小说的绮思丽想走向市井;

2、作家主体精神的张扬;

3、文化意识的升浮;

4、追求平淡自然的小说美学风貌。

1、病梅馆记

这是一篇精彩的小品文。作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作者被迫辞职南归时。

作品以梅喻人,托物议政,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和束缚的不满,反映了作者要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和渴望发掘人材,治疗病态社会的愿望。

全文在结构上,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通过梅的病状和病因的阐述,含蓄地揭露了封建专制统治和传统思想对人们才能的摧残和精神的束缚。后一部分通过治疗病梅的经过和方法的记叙,隐晦地表达了作者治疗病态社会改革政治的决心和愿望。

文章采用的是借喻的方法,以梅比人,以物喻政,“病梅”象征着病态的社会和被摧残禁锢的人材,“文人画士”暗指封建统治集团的顽固派和专制主义者。 作者认为,世上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它自身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梅,作为一种植物,有它自己发育、生长的规律,或曲或直,或欹或正,或疏或密,都是由于它的属性和生长的环境决定的,应该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地成长,如果违背它的发展趋势去人为地制造曲直、欹正、疏密,就是对梅的本性的摧残和扼杀。社会上的事物,人们的思想、精神和才能,同自然界的梅一样,也有它自己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让他们健康地无拘无束地发展,而不应加以压抑和束缚。

然而,“文人画士”却在传统思想的支配下,矫揉造作,从少数人奇特的嗜好和偏见出发,以一种病态的被歪曲了的美学标准衡量天下之梅,违背梅的自然生长规律“夭梅、病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因而使“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是造成梅病的罪魁祸首。社会上的情景与此相似,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压制和束缚,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人材被扼杀,就像梅树一样,端正笔直的枝条被砍掉,横斜的旁枝却得到保养,新生的嫩芽被毁掉,发展的生机被遏制,造成一种病态畸形的社会,形成一种“万马齐喑”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和郁闷窒息的时代气氛。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表现了强烈的愤懑,对扼杀人材、禁锢思想的封建专制主义者和地主阶级的顽固派,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作者在对“文人画士”所造成的严重祸害进行强烈谴责之后,进而阐述了自己治疗梅病的主张和愿望。他对梅“皆病者,无一完者”的状况,极为痛心,甘愿忍受舆论的辱骂和攻击,立志开辟病梅馆,采取“疗之,纵之,顺之”的方法,打破一切妨碍梅生长的桎梏,解除一切束缚它发展的绳索,让它按自身的规律自由自在地生长,决心把梅病治好。不言而喻,作者记述的是治疗梅病的方法,实质上是治疗病态社会的政治主张。他要求去掉对人们精神上的束缚和阻碍人材发展的枷锁,让人们的个性得到解放,思想和才能得到自由发展,充分体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决心和强烈的愿望。

龚自珍处在清王朝表面上是一潭死水,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时期,面临封建制度解体,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夕,能够对时代的脉搏有敏锐的感触,指斥社会的弊病,强烈要求改革现实,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愿望,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的这种思想,给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以较大的影响,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但是,龚自珍所主张的改革,只不过是在保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改良,而这种改良又是企图凭借个人的力量或呼吁统治者来完成的,这种办法终究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他不能不感到力量的不足,不免流露出孤独和忧郁的情绪。

龚自珍在作品中把自然界的生物和社会上的人相比,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相比,是他处在文网密布、言论不自由的时代,议论时政的一种手法,作者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该指出,这种类比并不完全贴切恰当。即使植物也不能完全任其自生自灭,人们可以根据它的生长规律和人类的需要加以改造,使其造福于人类。至于人,则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造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完全放纵自如,取消一切约束,任其本能地发展,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是不可能的。作者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但是,如果不问历史条件,不管社会制度如何,反对一切约束,就会陷入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泥坑。

本文句式整齐,富有感情色彩,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几句形成排比,一气呵成,写出了某些人的评梅标准,读来琅琅动听。[3]

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色是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借题发挥,以梅喻人,借物议政。既有“梅”的形象,也有人的影子,表面上是对梅的品评,实际上是对时政的议论,通过对病梅的批评,批判社会政治,状物和议政溶为一体,从而使这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的小品,寓托着深刻的政治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