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促进中职学校内涵建设
6月,为期一个月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将在天津、山东、江苏等地正式开赛。
34项赛事,4000余支代表队,近万名选手,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全国职业院校中影响力最为广泛的赛事之一。
从2008年开赛以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展示职业教育创新成果,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越来越成熟的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展示风采、师生追梦圆梦的舞台,成为我国促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对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正是因为职业技能大赛在提升职业院校知名度、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部分中职学校对职业技能大赛的认识产生了明显偏差。
一方面,为了提高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概率,从学生入学之初,便配备最好的教学资源对遴选出的少数尖子生进行重点培养。
这本无可厚非,但因功利主义作祟,部分中职学校在对尖子生进行重点培养的同时忽略了对普通学生的培养,且明显的过度的分层教学极大地打击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以赛代考”“以赛代学”,完全照搬技能大赛模式进行教学,忽视理论学习,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此,中职学校应树立正确的理念,加强软硬件建设和创新
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建设。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一次大阅兵,它分专业、分项目对各参赛代表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并由专业裁判进行评分考核。
虽然大赛的宗旨及内容契合目前各中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专业型人才的教学要求,但这些成绩并不能成为衡量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
我们应据外表而观本质,技能大赛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才是中职学校应该重视和践行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中职学校应既重视理论教学,也重视实操实训,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课时,既要避免“黑板上修理,教室里制造”的弊端,又要避免“教学无理论,学生当童工”的尴尬。
其次,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
职业技能大赛所倡导的理论与实操并重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必须有足够的软硬件设施作为保障。
软件方面,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中职教师既要精通理论,又要懂得实践,熟练操作相关教学设备,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新技术。
目前各中职学校虽然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在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但仍然没有找到切实的办法来建设“双师型”队伍,“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中职教育形势需要。
中职学校可通过委托培养、从企业引进等渠道,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步伐。
二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
是中职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应建立以任务项目为载体,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新型课程体系。
三是加强教材的修订和编写工作,使教学内容更科学、合理、实用。
硬件方面,中职学校应抓住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加大资金投入,条件成熟时也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加强实训室建设,更新实训设备,创造良好的实训教学条件。
最后,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机制。
在职业技能大赛中,主办方积极寻求企业支持,引进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比赛内容,并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担任裁判,以企业标准作为比赛评判标准,为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
为此,中职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寻求利益共通点,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培养高质量的、满足经济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要达成这一目标,可从目前比较成熟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出发,进而扩大校企在资金投入、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努力引进企业技术标准与岗位标准,用真实有效的行业前沿理论来支撑课程体系改革,进而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
综上所述,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水平的检测平台,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成为职业院校展示风采的舞台。
因此,应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职业标准和技能规范引导中职学校教学工作,树立“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的竞赛观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活动观,加强中职学校内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