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成败。
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接轨,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出现了很多新特点。
而青少年犯罪心理便是引起犯罪行为的根本原因。
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
为此,社会各方面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防微杜渐,减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预防Abstract: The youth is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hope of nation. Their health or no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ic success or failure. Howev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confuse, juvenile crime is on the rise and shown a lot of new characteristics. The psychology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caused by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crime. Family, society, school and other areas leading to juvenile delinquency psychology. Therefore, every field in the socie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s education, check erroneous ideas at the outset, and reduce juvenile delinquency psychology and crime.Key words: teenagers, criminal psychology, cause, prevention目录1 引言 (3)2 青少年犯罪的法定界限 (3)3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3)3.1 突发性 (3)3.2 团伙性 (3)3.3 低龄化 (4)3.4 文化水平低 (4)3.5 连续性 (4)3.6 犯罪后果严重 (4)3.7 犯罪类型多 (4)4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 (4)4.1 主观原因 (4)4.2 客观原因 (5)5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 (8)5.1及时矫正青少年不健康心理 (8)5.2学校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力度 (9)5.3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净化青少年生长环境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1 引言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越来越变得突出和严重,并一度与毒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并称为人类社会的“公害”。
[1] 据统计,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
据有关资料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国各级法院裁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
[2] 因此,有必要了解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动机,以便更好的制定预防措施,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还青少年一片净土。
2 青少年犯罪的法定界限青少年,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就是青年和少年。
但是,在法律法条上,并没有“青年”和“少年”这样的说法,而只有“未成年人”这一说法。
在法律中的“未成年人”,是指不满18周岁的公民,显然,未成年人相当于少年。
那么,青少年又如何界定呢?我们认为,青少年犯罪学中,“青少年”的年龄下限可以确定为6岁,而将年龄上限确定为25岁也比较科学。
[3]所谓犯罪,是指由统治阶级以法律规定的危害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而应处以刑罚的行为。
犯罪行为则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是犯罪心理外化为行动。
研究犯罪行为,就不能不研究支配犯罪行为的犯罪心理。
[4]由此可见,有必要对不满25周岁的具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层面的研究,从而做出预防对策。
3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3.1 突发性青少年在犯罪之前往往很少考虑后果与详细的过程,通常是跟着自己的感觉,或者只是单纯的出于某种目的,又或者是感情用事,这就造成了在犯罪的时候他们并未意识到是在犯罪。
3.2 团伙性近年来,团伙犯罪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青少年犯罪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人合伙进行犯罪活动。
青少年此时的心态不够稳定,生长环境与同龄人接触较多,容易受到彼此的影响,从而拉帮结派,三五成群,胆大的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这一般都是出于青少年眼中的“义气”只要有人提议就附和,盲目跟从。
3.3 低龄化现在的青少年犯罪,年龄越来越小,大到十七八岁,小到十三四岁,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5年,青少年作案平均年龄下降2岁,由22周岁降为20岁。
14-16岁青少年犯罪状况日益突出,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也明显增多。
此时的他们难辨是非,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4 文化水平低在犯罪的青少年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初中毕业辍学在家的孩子。
他们没有正当工作,年龄又偏小,整天混迹于娱乐场所,结交社会不良分子,从而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3.5 连续性青少年在以此犯罪成功之后,往往会有侥幸心理,从而再次甚至多次作案。
3.6 犯罪后果严重由于心智上的不成熟和社会化发展上的缺陷,部分青少年犯罪作案手段相对比较残忍,不达目的不罢休。
曾经有个少年犯了杀人案,在作案前甚至计算了时间,看着手表进行犯罪活动,杀完一个再杀第二个,由此可见一斑。
3.7 犯罪类型多青少年比较贪图吃、喝、玩、乐这些物质上的享受,但是却不想通过劳动或者无法通过劳动所获得,这时候他们就会出于欲望的需求而进行抢劫,偷窃等犯罪行为。
还有就是受影视作品影响,模仿剧中英雄,以致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
近年来,卖淫,嫖娼、强奸和贩卖淫秽物品等犯罪行为中也频频出现青少年的身影。
4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4.1 主观原因青少年此时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各方面都不够成熟,生活经历简单,单一,难以辨别是非对错,跟着自己的感觉行事。
具体表现为:4.1.1 自我控制力脆弱青少年的自我约束力是比较差的,他们正处于心理、生理的生长发育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比较差,容易被诱惑,不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他们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各种诱惑往往有一种神秘感,想去尝试,而不去控制自己的意志,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4.1.2 道德意志薄弱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他们并未走上社会,而是一直处于学校家庭的大环境里,对于道德,也不过是通过学校的教育和父母的言行而了解的,而此时的青少年身心尚未定型,无法分辨是非,道德感作为一种飘渺的存在对他们来说是比较空泛的,再加上外界的诱惑,某些青少年的道德观念缺乏,甚至形成了错误的道德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犯罪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4.1.3 价值观念扭曲社会上有很多消极的价值观念,“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这些消极的价值观念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而原本友爱互助,无私奉献的优良美德却被他们不屑一顾。
人是有劣根性的,当人性中的贪婪本质被赞同时,人们趋之若鹜也是正常表现,身心相对完善的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尚未定型的青少年了。
于是,这些青少年自私自利,价值观念里金钱高于一切。
不良的价值观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4.1.4 是非观念模糊青少年缺乏社会阅历,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没有完整的衡量是非的准则。
他们比较容易冲动,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做出出格的事情,造成严重的后果。
再者,他们往往出于“哥们义气”,没有自己的主见,从众心理比较严重,不管自己的朋友做法是否正确,一律“两肋插刀”,不知不觉就造成了违法犯罪的后果。
4.2 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也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犯罪心理学认为,心理缺陷是造成犯罪的内在原因,而客观外在的不良刺激是形成犯罪心理的源泉。
[5]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4.2.1 家庭原因家庭原因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不良个性形成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息息相关,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不健康的家庭氛围,都会导致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具体可以表现为:(1)父母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当。
有的家长无限制给自己孩子零花钱,造成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挥霍的坏毛病,不知道勤俭节约。
又如,有的家长喜欢参加赌博活动,给孩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孩子也形成了“赌博生钱”的思想。
(2)父母的言行举止。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
言行优雅的父母,其子女的言行不会粗俗;言行粗俗的父母,其子女的言行必然也会粗俗。
(3)父母离异。
这是在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家庭原因里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父母离异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离婚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离异,对孩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单亲家庭教育出来的子女,他们的性格和言行或偏激,或自闭,或沉默寡言,或不着边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春期,由于缺乏父与母一方的关爱,或者是“后爸”、“后妈”对自己的冷眼排斥,使得这一部分的孩子产生严重的“仇恨心理”、“报复心理”,从而慢慢走上犯罪道路。
总之,缺少健全家庭的呵护,孩子的性格容易变异,心理会扭曲,最终走向犯罪。
(4)溺爱。
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使得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他们对孩子娇生惯养。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只重视子女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性格。
这样的孩子缺乏主见,什么都是父母的安排,容易受他人蛊惑,被他人利用,而且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挫折,一旦生活发生波折,就会变得脆弱,容易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报复社会。
(5)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在教育上不知道循循善诱,不以一种宽容的态度面对子女的失败,不以一种鼓励的态度面对子女的成功,只知道一味的批评,甚至打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典型的“中国式教育”。
打骂的教育,永远是失败的教育,这样只会造成父母与子女感情的破裂,互不信任,使孩子在心理上和父母为敌,这些孩子一旦受到别人的教唆引导,就容易堕落成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