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领导干部如何狠抓落实做出成绩 付镇益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和同志们给我这么宝贵的机会,让我能够和大家坐在一起,面对面的进行学习探讨。同时,也请允许我代表在座的所有学员,对前来授课的老师们(再次)【前面领导发言时已经感谢过的话使用“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第一位发言人,请允许我抛砖引玉,和大家浅谈一下领导干部如何狠抓落实,如果我的发言有什么不足、不对的地方,欢迎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一讲 诠释落实的真谛 被称作“奇迹创造者”的拿破仑曾经说过: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 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在小浪底库区广场上,有一个雕塑群,主雕塑是“落实”。其创意是用三根粗钢管斜向交叉,架着一块由天而降的大石头,以大石落下,寓意落实。不少人看后赞誉有加,但也有细心人不以为然,认为下落巨石被三根钢管架着,没有落地,因而不是落实,是落不实。 连维良感慨,由此可见,落实并非易事,而是十分不易之事,“往往主观上很想落实,但客观效果却未必落实”。 在座的同志都是学校里的领导干部,是学校的骨干,作为领导干部,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想办法、抓落实、出成效! 那么什么是落实? 落实就是把口头上讲的,纸上写的东西,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借用一句歌词,落实其实就是“动起来,让生命更加精彩”。 然而,仅仅这样理解还是不够的,因为“落实”这一概念,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1、 落实是一种观念 落实,首先是一种观念。成功等于正确的观念加积极的行动。正所谓“心之所向,动之所往”,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强烈的“落实”观念,才会有会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脚踏实地、直面责任、狠抓落实,就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个故事: 甲乙两兄弟外出打工,一个听说北京是皇城根,大官名人遍京城,一个听说上海遍地金,一夜暴富也有可能,于是甲决定去北京,乙决定去上海。 去北京的甲发现,北京真的不错,他初到北京一个月,做个小保安,饿不死富不着,但是因为人机敏伶俐,倒是认识不少达官贵人,挖到了不少发财致富的法子,但是甲觉得还年轻,再等等再等等,宏伟的蓝图还没勾画好,等一切就绪,就可以开展自己的辉煌事业。 去上海的乙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甚至弄一盆水给人洗手洗脸也可赚钱。 乙为人木讷实诚,到上海后他先找了份服务员的工作,然后在空暇时间研究了一些生财之道,发现上海人爱种花又不容易搞到泥土。乙觉得自己一时半会干不了大事业,不如干点自己懂的小事情,还能赚点小钱。于是乙到上海的第三个星期,他找到了附近搞基建的老乡,和老乡合伙将建筑挖出来的沙子和有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周围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往返3次,除了车费净赚了100元。随后,他又和住地附近不少花店合作,专门给花店供泥。一年后,凭着“花盆土”,乙在上海开了一间小门面。 在长年的奔波中,他又有了一个新发现:一些商店楼台干净而招牌黑。他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台而不洗招牌。他立即抓住这一空档,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洁公司。 不久,他的公司就有150多名职工,业务也从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若干年后,乙衣锦还乡,碰见早已回乡的甲,因为在北京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想做,实在混不下去,只好回家继续种地耕田。 上面这个小故事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么一个道理:观念指导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事实上,我们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 如果我们缺少落实的观念,忽视了落实,不抓落实,不去真正落实,那么,任何正确的政策、任何创新的思路方法、任何辉煌的前景宏伟的蓝图,都只能成为镜花水月,都会变成《再别康桥》里的徐志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为领导干部,要有效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有效地完成上级党委和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就必须时刻牢固树立落实观念。因为强烈的“落实”观念,是“想办法”的延续,是“出成效”的前提,而只有整个集体自上而下的转变作风,从领导到干部到员工都树立抓落实的新风,我们才能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走的远、走的稳、走的精彩。 2.落实是一种责任 落实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责任。责任就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可推卸、无法逃避、必须直面的事情。《论语》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莎士比亚也用鹅毛笔郑重地写下“生活如契约,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我们身处学校这个大集体中,任何一位成员,都应该把集体的光辉前景,理想目标,当作自己的前景、目标追求;都应该把集体的未来蓝图,当作自己的蓝图来描绘;都应该把集体所制定的计划措施,当作自己肩负的责任来实施;都应该把集体的工作重点,当作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来遵守,而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了这种责任意识,我们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领导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才能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完成党和人民所委以的重任。 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这么一则新闻故事。说的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建筑老板,因甲方工程款不到位,老板不仅本赔光,还欠了一屁股债。后来,他重头再来,当生意稍有眉目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落实他当初落魄事的承诺——归还所欠农民工资。朋友劝他,他却说:承诺就是我代表这个团体做的规定,有了规定就要落实,有了承诺就要兑现。这是我的责任。之后的20年,这位老板用行动兑现自己的承诺,当他偿还了最后一笔农民工工资时,他如释负重地说,无债一身轻了。这位老板说的是“无债一身轻了”,但我看到的却是“铁肩担责任”,为了这一责任,他付出了20年的艰辛。 由此可以看出:“落实”二字轻若鸿毛,实则重如泰山。对于在座的各位同志来说,“落实”这两个沉甸甸的字,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一头连着集体命运,一端连着个人的成效。 因此,我们必须将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政策视为我们每位领导干部的责任,将严格执行组织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看作我们每位集体成员的任务。 3、落实是一种意志 开头曾经提到,落实并非易事,而是十分不易之事,它需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和坚定不移的意志。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 他给学生上课说:从今天开始,我要求你们每天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每天做300下。说完做示范动作,问学生能做到吗?学生笑着答,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有多少同学每天坚持做到了,90%同学举起了手。 又过一个月,苏格拉底问,有多少同学每天坚持做到了,这次只有80%的同学举起手。 过了一年后,再问:我要求同学们每人每天坚持做300下甩手,现在仍然做到的请举手,结果,只有一个人举起手,这个学生就是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落实是一种意志。” 海尔总裁张瑞敏语: “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能够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世上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 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任何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坚持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就很多事情来说,卓越就存在于简单地重复之中。 坚持,是一种意志的较量。坚持就是从小事做起,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直到把做好小事当成良好习惯,便具备了成功的品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落实,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是不行的,没有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精神也是无济于事的。 4、落实是一种文化 落实作为一种文化,对组织成员起着内驱力作用。 如果一个组织内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那么,这个组织就不会有落实的文化氛围,任何制度、措施、政策、任务在这里,都不会得到有效的落实。相反,如果一个组织内的绝大多数成员,都以落实为荣,以不落实为耻,那么这个组织就会形成落实的文化氛围,任何制度、措施、政策、任务就会得到有效的落实。 因此,我认为,当所有组织成员在头脑中都确立了落实观念,对组织任何一项制度、措施、政策、任务等,都能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并形成一种落实的习惯,落实也就成了一种文化。 (大庆人的“三自四严四个一样”) 不落实、不抓落实,是中国社会的一种通病,也可以说我们是一个缺少落实文化氛围的国度。上个世纪初,胡适先生写过一篇很著名的《差不多先生传》,文章写道: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知,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大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时候,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回白糖,他妈骂他,他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在学堂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不对,是山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