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给世界的印象似乎总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绅士形象,然而在和英国人加深接触后,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群。
例如:英国人以保守著称于世,但英国未成年少女怀孕率竟然是世界最高的;英国人白天沉默内敛,可每当入夜,各地的英式酒吧间间爆满,充斥着欢声笑语……不和英国人交往一段时间,是很难发现他们掩藏在绅士外表下的真正性格特点的。
另一方面,"英国人的民族性格"这一提法,本身也有以偏概全的问题。
众所周知,英国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
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北爱尔兰人各有自己的传统和民族文化认同。
从这个层面上讲,似乎根本就不存在同一的"英国性格";或者说,所谓的"英国性格",其实主要指的就是"英格兰性格"。
不过,在整个英国范围内,不同民族的人群也表现出相当多的相似性,因此笔者采取简单化的做法,以英格兰的情况为主,结合苏格兰和威尔士,将英国人的性格总结为五点。
英国人的特点之一是友善,许多外国人抱怨英国人冷漠无情,难以接近。
显然,英国人不如美国人随和率真、不如法国人温情浪漫、不如意大利人热情奔放、也不如中国人体贴入微。
英国人性格中的保守内敛,是和英国的岛国地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但是,绝不能因此就认为英国人不友善。
一方面,英国人注重隐私和个人空间。
有一句英国谚语这样说:"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
英国人从不去打探别人的私事,不侵犯其他人的空间,不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强加在别人身上。
整个英国社会的构成基础,就是对个人的体谅和尊重。
英国人并不随随便便乱交朋友,但一旦和他们成为朋友,就会得到他们的真心相待和忠诚友谊。
另一方面,英国人对他们不认识的人也都表现得彬彬有礼,亲切友好。
在生活节奏不太快的中小城镇里,走在外面,迎面过来的路人总会和你打招呼;在公车上和店铺里,不认识的人也会和你聊上几句。
当然,谈话照例是从谈论天气开始的。
每当长途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只要对面有长途客车开过,不论年龄大小,每位司机都无一例外地伸出手来做手势和对方打招呼。
虽然仅仅是几秒钟时间,却让人倍感温馨。
在英国,向公车上的人问路而得到全车人的指点,这样的经历是很多的。
英国人的友善还表现在他们热衷慈善事业的爱心上。
英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慈善商店通过售卖捐赠物品来为各种慈善工作筹款。
每间商店都会源源不断受到各种物品。
仅以牛津英国救济委员会(Oxfam)为例,这一英国最大的慈善机构2002年总共从金钱和实物捐赠中获得2200万英镑善款,并有 23760名志愿者无私奉献时间,参与工作。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初到英国时因为对环境不熟悉、语言表达不自如,很难和英国人交上朋友。
实际上,英国人对中国人普遍怀有善意,但觉得东方人很神秘、不愿和西方人交往。
因此,中国留学生首先要打破自身顾虑,主动大胆地去赢得英国人的友好,消除双方的隔阂。
按经验,中国学生凭他们的诚挚,是一定可以交到英国朋友的。
英国人的特点之二是文明,英国是欧洲公认的"君子国",社会文明有序,井井有条。
英国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公共管理体系,在几个世纪优良风尚的积淀下,英国人不论男女老幼,都表现出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
英国人的秩序举世公认。
在公车站、商店、银行,只要有排队,一定是整整齐齐的一条线,前后两个人拉开一点距离,缓缓向前移动,绝不拥挤和混乱。
更可贵的是,无论队列多么长,时间多么久,所有人仍然安安静静,毫无怨言,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在英国,人们自我解嘲地打趣说,只要在街上看到两个人一前一后站在一起,就肯定有人会跟着排上去。
在英国,路上行人互相让路司空见惯,"Thank you"和"Sorry"更是挂在嘴边的用语;一旦有身体或行李的接触,被撞的人往往还抢在对方之前道歉;进出建筑时,走在前面的人永远会扶住门,等待后面的人经过;有交通灯的路口,无论有没有车,人们都等绿灯才过马路;在没有交通灯的路口,永远是小车司机微笑着挥手让行人先过;上公共汽车时,在门口买完票后,你尽可以向司机问路,时间再长,全车人也会静静地等待;再拥挤的汽车、商店,也听不到嘈杂,每个人都压低声音和别人说话……这样的社会,你也许可以说它沉闷,说它效率低下,然而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尊严和生活水准会得到最大的体现。
英国还是个讲求诚信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极少有坑蒙拐骗的事。
商店售出的商品,只要顾客不喜欢,随时可以不问任何理由地退回。
一些家庭经营的有两层楼的书店或杂货店,往往只有一个人在店堂里,而地下一层没有任何看护措施,就算是顾客拿些东西,店主也根本不会知道。
英国的火车车厢两头和双层巴士的门口都设有摆放大件行李的架子,笔者留意到每次人们把东西一放,就到自己的位置上或是到双层巴士的上层去坐,根本不担心停站时行李会被别人拿走。
英国人的特点之三是幽默,英国人给世人的感觉经常是不苟言笑,表情僵硬的。
其实,英国人个个都是顶尖的幽默大师。
英国人的幽默和美国人不同,他们从来不以夸张的表情和粗俗的语言来赚取别人的笑,他们的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乍听上去似乎平淡无奇,但在有点英国文化背景的人听起来却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英国人是语言高手,反应之迅速、言辞之俏皮令大部分民族自愧不如。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关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生的。
这两所大学一向有点互相比拼,学生也就经常借机"攻击"一下对方,长自己志气。
有一次两个学校的一些学生一起参加一个活动,在洗手间,剑桥学生发现牛津学生小便后没有洗手,于是按捺兴奋,不动声色地说:"难道牛津大学的教授没有教您方便后要洗手吗?"牛津学生本已处于绝对劣势,但是他毫不慌乱,平静地反击道:"难道剑桥大学的教授没有教您方便的时候不要弄脏自己的手吗?"一来一往,还是打成平手。
英国人的幽默感最常用在自我解嘲上,他们习惯将一件本来很坏的事情用反语说成好事,充分显示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英国人经常用的两句话是"It could be worse"和"I've seen worse",轻描淡写,何必和生活计较太多?今年夏天,笔者重访英国,适逢英国有天气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气温达到39℃。
当我向英国朋友抱怨天气太热时,他却说:"恭喜你,以后你可以和你孙子说,爷爷见证了英国有史以来最热的那一天。
"说完后又补充一句,"这无论如何总比下雨好"。
(英国人最喜欢拿下雨来开玩笑)当然,真理往前一小步就是谬误。
英国人的幽默,有时也显得刻薄。
例如,有一次英国朋友在火车上,正好车厢里有一群美国游客在大声说话。
车厢里的英国人不免微微皱起眉头。
朋友耸耸肩说:"也不能怪他们,他们是美国人。
"英国人的特点之四是自大,不可否认,英国人礼貌的表面下,有着一颗自大的心。
虽然他们自己不一定承认自己的自大,但据观察,英国人普遍有一种深层次的优越感。
不过,用英国人自己的话来说,也不能怪他们,他们是英国人。
英国曾经有过称霸世界的辉煌历史,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已经成为他们性格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50年代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这样评价英国的尴尬局面:"英国失掉了一个帝国,却没有找到一个角色"。
而这种政治和国际地位上的今不如昔,却在英国人的言谈举止中找到平衡。
比如,很多英国人喜欢谈论香港,他们会先问你是香港人还是中国人(他们似乎总是把香港和中国单列开来)。
当告诉他们自己来自中国大陆时,他们就会问香港现在的情形。
言语间的那种关切口吻,总是会透露出一些淡淡的遗憾和不甘。
就好像"自己家"的一间屋子现在别人住进去,问别人"那屋子还好吧?"的感觉。
英国人大多数对中国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总是把中国内地留学生当成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香港人。
令人不满的是,英国普通民众对于发生在世界另一半的事情完全是漠然的。
电视新闻和报纸甚至连报道本地一个老人的狗走失了,也不报道世界各国的大事;即使有报道,也都是和英国利益相关的美国、欧洲各国或是英国前殖民地。
这也体现出英国人不屑去理会其它"低等"国家的自大心态。
更可气的是,英语是国际语言,全世界的学生都在学习英语,这无疑更加增添英国人的优越感和惰性(其实英语的通行大部分是美国的功劳)。
不少英国人甚至在心里还是觉得世界都是大英帝国的领地。
就这方面有一个经典的例子。
一位英国贵妇在一艘地中海上的西班牙豪华游轮上抱怨为什么身边的人不讲英语。
有人向她指出,这是一艘西班牙船,她是个外国人。
贵妇顿时勃然大怒,厉声说道:"告诉他们,我可不是什么外国人,我是英国人!"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masters, the rapid response, so that most of the nation to shame. Nifty A classic example is the Oxford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students. These two universities has always been a little competi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often taking the students "attack" to what the other party, long his ambition. Once two schools of some of the students together in a campaign, in the bathroom, Cambridge students find Oxford students urinate without first washing your hands, so after chief excitement, quietly said, "is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didn't teach is it convenient for you to wash your hands after?" Oxford students this is already in absolute inferiority, but he did not panic, quietly counterattack way: "do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ofessor didn't teach you a convenient time don't dirty his hand?" Way to, or a 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