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居环境与城镇规划
内容提要
一、 简要叙述人类从原始洞穴生活到农耕生产活动产生的单体
建筑物演变成至今的城镇概念。
二、 介绍了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即:“生产型”阶段、“生
活型”阶段、“生产、生活、生态兼顾,永续发展”阶段,及其各阶
段呈现的不同特点。
三、 阐述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城市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文
化活动、社会交往的载体,早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列举了世界范围
的几个社会活动如“人类环境宣言”、“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
国21世纪议程》等发表的时间和地点。
四、 讲述人居环境建设的保障制度的建立,通过引用吴良镛《人
居环境科学导论》分析了:1、人居环境体系的建立;2、城镇建设的
体制完善、3、城镇规划的综合管理三层关系和含义。
五、 总结: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本身要求以一定经济实力为基
础,近年中国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及有关配套建设投入
等已构成重大的经济活动,有的已成为重要产业。反之,这些巨大投
入,又在迅速形成更巨大的积累,良好的人居环境又不断吸引来先进
技术装备,吸引掌握新兴技术与管理的人才,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促
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实力增强。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是人居环境
建设的重要原则。
浅谈人居环境与城镇规划
从古至今,人们居住的环境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经历了从破坏
走向保护、从无知走向法制的演变过程。人们随着社会产业化的进
程,逐渐想望和追求舒适、休闲、和谐的生活。首先我从城镇的由
来和发展为起点简要阐述人居环境与城镇规划。
一、城镇的由来
旧石器时代大自然所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
的方式。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
开始出现。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人们
用劳动创造生活,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
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
生了。
从“建筑”诞生以来,中外建筑的“流派”和“风格”层出不
穷。有中国古代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宫殿、坛庙、
寺院等其工艺精湛堪称一绝,有国外复古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等诸多流派。不管是那个流派和风格,建筑最本质
的含义就是提供人们居住、生活、工作的有机体。多个单元建筑组
成的群落进行有机的分割、组团、配建相应设施,逐渐形成了我们
现今“城镇”的概念。
二、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世纪我国城市化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
路,经过了三个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生产型"阶段
五、六十年代,政府的方针是"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城市
着重发展工业生产,工厂遍地开花,对经历了几十年战乱的祖国大
陆,这一方针对发展经济、恢复生产有着积极的意义。随着大规模
的工业建设,城市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缺点是,
不注意生态环境,不重视生活服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进一步扩大
了这个错误倾向,许多城市生活设施废弃,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
破坏。比如有东方威尼斯之誉的苏州,在14平方公里的历史古城
范围内,曾有大大小小500多家工厂、作坊。杭州西湖周围曾有
50多个排污口,工业废水日夜不停地往西湖里排。类似这样的事例
很多。
2、"生活型"阶段
文化大革命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
中心,它应该既是生产的载体,也是消费的中心,同时还是人类文
明孕育的基地,城市必须具有多种功能和便利的生活条件。从80
年代初起,城市的各类住宅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住宅建设投资从
1993年起每年超过千亿元以上,2000年投入达4900多亿元人民
币,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入为2000亿元人民币;同住宅建设相配
套的学校、商店以及其它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对集中的购
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银行服务机构等应运而生;城市交通、通
讯、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完善,大大改善
了人民的生活环境。这个阶段并没有放弃生产,只不过是把有些工
厂,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工厂进行治理或逐渐搬迁出去。其特点是突
出生活,兼顾生产。
3、"生产→生活→生态兼顾、永续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已引起世界各
国的关注,城市建设要突出生态环境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加快城市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环境,
使城市能持续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小康以后的共同要求。城市
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
三、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作为人类主要的聚集地,正成为关注的焦点。城市作为现
代经济发展、文化活动、社会交往的载体,早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首次将世界113个
国家的代表聚在一起,并就人类必须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达成若干
共识,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1976年联合国又在温哥华召开"人
类居民点大会"(Human Settlements)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居
民点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一件大事。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在
内罗毕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明确将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并将可持续
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的发展及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城市科学的足迹》第311页)
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
过了《环境与发展宣言》及《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得
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最高级别的承诺。此后,
1994年中国政府也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作
为基本国策之一。
四、人居环境建设的保障
1、人居环境体系的建立
实际上在迈向新世纪的门坎时,一个以解决人居环境为己任的
理论框架恰好诞生,这就是吴良镛先生主编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一书的正式出版(图2)。吴良镛先生是中国城市规划界、建筑界德
高望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他和他的一批同事经过多年经验积累,
潜心研究,在80岁高龄时,系统地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这个
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级别的城镇居民点都包含着自然系统、人类系统、
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城镇环境(图3)。解决城镇居民点环境问题,
本质上要以系统的观点,综合连贯的思想与方法来协调好这五大系
统的关系,五大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系统出了问题,都将造成城镇环
境的破坏。在历史与现实的实际中,城镇的兴衰演变也无不与这五
大系统的状况密切相关(图4)。
- 6 -
- 7 -
人居环境理论还认为,城镇居民点是规模不等,级别不等,人
口容量不等,区域影响范围也不同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大到世界
性大城市或区域城镇群,小到城镇的一个社区或一个乡村或一栋建
筑,相应的人居环境也可分为全球人居环境,区域人居环境,城市
人居环境,社区(村镇)人居环境和建筑人居环境等五个层次。这
五个层次构成人居环境的整个系列,系列中的每个层次都包含着不
同的自然、人群、社会、居住和支撑体系,解决人居环境,搞好生
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应该有区域的观念,并遵循系统的原则。
2、城镇建设的体制完善
人类属于自然,人类的需求,生存都依赖大自然;而迅速的工
业化、城市化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峻;城市的蔓延,土地
的开垦,过渡的放牧,荒漠化的扩大,使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尤显迫
切。
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首先要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及生产工艺按生
态原则进行调整、改造(如:将有毒有害的化工企业从城市的中心
迁往郊区、工业废水的排放通过净化改造达标排放);其次,要大力
推进城市内的绿地系统建设(如上海延中、华山、徐家汇绿地及外
环绿带的建设等),加强城市郊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形成城乡复合生
态系统;城镇生态环境还包括城镇社区的生活废弃物的就地无害化
处理,并将它资源化,能源化再开发再利用。
3、城镇规划的综合管理
城镇的建设需要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加强规划管理不仅仅是对
建筑的外型和居住点的平面布局等各项技术指标的控制,还应从人
口、经济、产业布局、能源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协调之间的
关系,达到科学有序的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
理念控制和监督城镇建设发展的脚步。
对能源方面,规划管理方面已制定了相关措施(如为控制土地
资源和工业污染而指定的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的报审制度),这
些措施在相当程度上已经等到了成效。具统计:“九五”期间,建材
工业围绕“两个转变”,正确处理了发展与淘汰、技术进步与经济效
益、产品开发与市场应用的关系。实现淘汰小水泥窑3069座,压
减落后生产能力6335万吨。2000年,旋窑水泥产量1.51亿吨,
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为25.3%;水泥散装率达到19.1%,散装量
比1995年增长了近一倍;新型墙体材料产量2100亿块标准砖,
占墙体材料总产量的比重为28%。
总结
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本身要求以一定经济实力为基础,近年中
国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及有关配套建设投入等已构成
重大的经济活动,有的已成为重要产业。反之,这些巨大投入,又
在迅速形成更巨大的积累,良好的人居环境又不断吸引来先进技术
装备,吸引掌握新兴技术与管理的人才,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
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实力增强。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是人居环境
建设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