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初探 摘要:分析目前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各类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紧迫性,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职业指导贯穿于中职教育的始终,使职业学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职业素质。 关键词:职业指导;重要性;紧迫性;职业指导现状;有效措施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既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顺利就业、创业和升学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 职业指导工作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准备就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的科学,因此职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受到中等职业学校的重 视,然而实际开展过程中,职业指导的许多工作尚处于摸索的起步阶段,与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差距。为此,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必要的职业指导是每个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充分认识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紧迫性 (一)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职业变化能力以及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业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开展职业指导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途径。 1、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是落实《职教法》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的需要。 2、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已经成为广大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面对这种变化,学校在职能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应该及早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并为毕业生就业或升学提供帮助。 3、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且应结合现实经济社会生活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包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等,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 4、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角度来看,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还是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紧迫性 1、中职学生自身特点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初中毕业生。与普通高中生相比,文化底子不够深,知识面较窄;由于年纪轻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等一些问题,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明显不足,不少中职学生不是缺乏自信心就是没有择业危机感,因此,加强对其的职业指导工作变得更为紧迫。 2、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最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招生难的实际问题。而困扰学校招生的关键是就业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应高度 重视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使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不仅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技巧,而且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开展职业指导,是培养这种意识、能力和技巧的必由之路。中等职业学校如果能通过职业指导,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能了解相关职业知识,具备相关的职业心理准备,提高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成功率,进而提高就业率。学生就业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可以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问题,促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3、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劳动力使用市场化,即由劳动力市场来调节自由择业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向双向选择方向转变,择业者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择业自主权。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新的工种和职业不断出现,这一方面为中职毕业生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的机会。而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体力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原来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更多的为机械化、自动化的机器劳动所代替,更多的人面临重新就业;这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讲,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对社会和企业来讲既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证明:一个新型劳动者不仅要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劳动技能,而且要具有市场观念,能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企业面向市场,而且要求每个劳动者也必须面向市场,实现劳动 力市场化、职业选择市场化。这就要求劳动者从根本上消除传统的“铁饭碗”思想,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结合学校、专业和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开展以职业指导学科教育、职业指导活动和职业指导实践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指导。 目前,中职学校在实践中虽然普遍感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但还存在对职业指导的理解还不全面,把职业指导仅仅理解为就业指导,单纯重视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忽视对学生进行贯穿始终的职业理想、职业观、创业意识教育;开展职业指导的情况很不平衡,在如何开展职业指导方面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职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目前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相继开展了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广泛欢迎。在进行职业指导观念的树立、有效途径和方法的实践、学生就业渠道的开拓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工作机构的设立和人员保证、与用人单位和社会有关部门的协作以及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促进和引导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总结了不少好的经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也将职业指导纳入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课。职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但离现实要求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 (一)独立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尚未形成 职业指导工作虽然作为中职学校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但是多数只是附属在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没有形成单独的部门,缺乏较全面系统的职业指导方案和职业指导工作制度,学校对职业指导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有限,相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指导的主要指导者,因而实施职业指导的工作质量不高,效果不佳。 (二)职业指导的教学内容较单一 缺乏全面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方案和完整的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临时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内容仅停留在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一般介绍等简单内容的讲授上,职业指导方法和手段也过于简单,范围比较狭窄,时间比较短促,内容比较简单,多数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开展,片面理解为职业指导就是就业指导,缺乏针对学生个人特点的专门辅导,未能真正显示出职业指导中的援助性。

(三)学生职业定位不明确 大部分的中职学生都是直接从初中升学的,选择报读的专业时年纪都尚轻,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面对的职业群所知甚少,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家长意见或者受到学校和社会宣传引 导选择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特点、对社会需求、对未来职业只知甚少,不懂得怎样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当今“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用人制度下,部分学生对即将开展的职业生活缺乏信心,没有形成能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职业理想,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的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忽视对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到了毕业求职时,往往因为知识面不够,自信心和应变能力不足,因而在毕业求职择业时表现不知所措,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而坐失良机,影响了择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三、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方法措施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工作,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配备专职人员,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部门(如职业指导中心),规范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开展科学的职业指导工作;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建设,加强学习、积累经验,指导和研究职业指导的规律,并不断提高职业指导教师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以适应新的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的要求和学生对职业指导的期望。 (二)加强对学生进行择业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的开设就业、创业课程,邀请在就业与创业方面的成功人士和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一定成就的毕业生与在校生进行交流、研讨,引用实例,为其以后的继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在新生入校之际,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进行测试、分类,帮助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兴趣发展方向,在 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学生选择所修课。 (四)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贯穿在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通过实际需要开设职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启蒙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做到既注重挖掘自身潜能又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以主动适应职业要求,让学生自觉地将当前的学习与自己的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而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帮助他们了解中等职业学校也能为自己的未来奠定成功的基础。 (五)及时提供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信息,引导学生的职业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需求。 (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人才见面会,让学生了解职业,掌握信息,熟悉社会大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增强学生对职业的理性认识,让学生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又能实事求是地训练学生的就业技巧,引导学生会与人沟通,学会团队合作,使学生在日后融入社会工作时能“学会读书、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成才”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七)加强学生社会实践,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利用双休、假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