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毒品犯罪状况调查

云南省毒品犯罪状况调查

云南省毒品犯罪状况调查 摘要: 近年,联合国大会已将毒品犯罪、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犯罪定为人类社会的三大刑事犯罪行为,为全世界所共同努力消灭之犯罪。云南毗邻缅甸、老挝、越南三国,靠近世界毒品生产基地之一的“金三角”,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注定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禁毒斗争的前沿阵地。1999年云南被公安部列为了毒品问题重点整治省份之一,2004年又被列为全国禁毒西南战场的主战场。因此云南对毒品犯罪进行打击整治,对全国的禁毒斗争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常言道,部队不打无准备之战,对云南毒品犯罪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也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云南 毒品犯罪 调查 正文: 1840年,西方列强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大门的那场战争,史称“鸦片战争”。从那一刻起,毒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刻骨铭心之痛。 近年,联合国大会已将毒品犯罪、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犯罪定为人类社会的三大刑事犯罪行为,为全世界所共同努力消灭之犯罪。云南毗邻缅甸、老挝、越南三国,靠近世界毒品生产基地之一的“金三角”。该地区从事罂粟种植,从事毒品生产、贩卖、走私,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典型的“毒品经济”。因此境外毒品犯罪分子一直企图通过云南打通毒品中转、销往世界各地“中国通道”。云南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注定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禁毒斗争的前沿阵地。1999年云南被公安部列为了毒品问题重点整治省份之一,2004年又被列为全国禁毒西南战场的主战场。因此云南对毒品犯罪进行打击整治,对全国的禁毒斗争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常言道,部队不打无准备之战,对云南毒品犯罪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也显得至关重要。 一、云南毒品犯罪问题的形势 1、境外毒情依然严峻,毒品加工点呈增长趋势。1995年大毒枭坤沙向缅甸政府投诚,缅甸佤帮已经开始逐渐禁种鸦片,转而开始种水稻等农作物,2005年以后已经完全禁止种植鸦片。在金三角地区,泰国已经不种了,老挝也宣布清理鸦片田,中国和缅甸联合扫毒。可是,在东南亚地区地方武装和派系斗争依然剧烈,这也注定了金三角地区在毒品的禁与种、制与贩问题上依然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地区。 2002年根据联合国禁毒署的调研报告在缅甸北部鸦片产量依旧在760吨左右,占当年金三角地区鸦片总产量的95%。2000年在金三角地区共发现毒品加工厂和易制毒配剂厂80个,绝大部分在缅北地区,2001年在同地区又发现加工厂、配剂厂88个,2004年一季度又增加到99个,缅北地区就有93个(其中海洛因厂64个,冰毒厂14个,易制毒配剂厂15个)。 2、境外毒品的“中国通道”逐渐形成,并且依然畅通。虽然我省不断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但是由于毒品的暴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铤而走险。据调查,在云南毒贩已经形成了若干条较为固定的贩毒通道,其中“缅甸-果敢-镇康-昆明”的陆路通道依旧是境外毒贩向我国渗透的主要通道之一。从我省毒品犯罪的情况看,大案要案剧增,2001年查获万克海洛因大案41起,缴获海洛因5816.1千克,2005年查获的万克以上案件191起,2007年全省破获万克以上案件99起,缴获毒品7090.8千克,其中缴获海洛因3330.3千克、冰毒2270.9千克、鸦片1060.1千克、咖啡因269.2千克、吗啡101.7千克、氯胺酮30.6千克、大麻27.8千克、摇头丸0.07千克。在上述缴获毒品基本来自缅北的木姐、棒塞、猛固、果敢,在云南的通道也主要集中临沧、德宏、保山、版纳、红河。据我省公安厅2008年1月统计2007年缴获毒品总数在全省名列前5名的州市是:临沧缴获1512千克、德宏1295千克、保山1128千克、昆明971千克、普洱712千克。 3、云南毒品的消费市场逐步扩大。毒品作为全世界共同的敌人,在长途的运输和贩卖过程中大利润与大风险并存着,出了一些较大的毒品犯罪集团以外,更多的零星毒贩为减少运贩过程中的风险,就以短途贩卖,少量携带为主,而使得一批毒品在过境的同时,就地消化,被本地毒贩或吸毒人员消费,而另一部分则经过一些贫困地区边民,或者一些无知青少年作为“马仔:转销或者带入内地。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以吸而贩以贩又养吸的恶性循环。云南作为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大量的贫困人群中为了生计,或者因为无知而被蒙骗走上犯罪道路的更加不在少数。 4、毒品的危害进一步扩大。毒品在云南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他已经直接阻碍了我省的经济发展,危害了社会稳定,影响了人民的健康,更加损害了我省的对外形象。同时因为吸毒感染各类性病、传染病和艾滋病的人数不断增加。因为吸毒感染上这类疾病的比例高达80%以上,据统计,云南在册的8万多艾滋病感染者中有超过55%的人是因为吸毒。因为吸毒而诱发卖淫、盗窃、抢劫、绑架等各类刑事案件的发案率也在40%以上。在云南每年,仅仅因为吸毒一项就造成几十亿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更难以计算。因为戒毒和缉毒投入的费用也达数亿元之多,在缉毒战线上牺牲和负伤的人数近300人,而数以万计的青壮年因为毒品或丧失劳动力,或沦为阶下之囚。 5、新型毒品在毒品案件中呈上升趋势。据联合国禁毒署统计,目前全世界随着禁毒斗争的开展全世界大约有两亿人在吸毒,有1亿6千万吸食大麻;2600万人吸食安非他命(冰毒)1370万吸食可卡因、海洛因就越来越少,只有1100万;而摇头丸开始越来越多,约有800万。从这一数据也表明虽然现在全世界吸食海洛因、可卡因、鸦片的人数在日趋减少,但是吸食新型毒品的人数却日趋增加,吸毒人员层次也由普通平民逐步向高学历,高职级,高收入人群转化,这也使得禁毒的形势日趋复杂化。 二、云南毒品犯罪的特点及趋势 1、毒品犯罪仍处于高峰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经把禁毒工作作为当前国际刑事犯罪打击的重点之一,我的对禁毒工作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近几年来,我国破获的毒品案件数和毒品的缴获数量也较20世纪末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作为毒品重灾区的云南,虽然在禁毒斗争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依旧是我国毒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全国各地的各类人员到云南进行贩毒的势头依旧因此而引发的其他各类刑事案件数量也在节节上升。2005年全省破获毒品案件1万9千余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万余人,2006年全省破获毒品案件1万1千余件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1万3千余人2007年全省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月1万余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万1千余人。从这一数字上看,我省的毒品案件数量虽然呈下降趋势,然而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每年查获万克海洛因案件数在不断增加(2000年为41起,2001年为105起,2005年为191起,2006年为190起),缴获的毒品数量每年也呈上升趋势(以缴获海洛因数为例2000年为2114千克,2001年为5816千克,2006年为4205千克),同时,据我省监狱系统统计2005年全省在押犯比例占到在押犯总数的40.3%居全国首位,与1999年相比增幅达157.6%,年均增加3742人,年均增幅高达26.2%。由此可见我省的毒品犯罪仍处于高峰阶段,形势依旧严峻。 2、毒品犯罪的格局发生了变化。随着国内、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毒品犯罪的格局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过境贩毒,两头在外”转变为境内外毒源共存、消费市场共存、双向走私的格局。境外毒源和我国105万语人的毒品消费市场同时存在,加之查获的走私国境易制毒配化剂不断增加,流入国内的制贩毒渠道也不断增多,从而形成了制毒原料由我国走私出口,成品毒品有走私入境的现状。 3、毒品种类日趋多元化,制贩新型毒品的数量逐步上升。虽然在禁毒文化的普及下,以海洛因、可卡因为主导的传统吸食和制贩人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可以“冰毒”、摇头丸、氯胺酮(K粉)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却异军突起,并且以更猛烈的态势直接冲击着社会。在广东福建等省份严厉打击新型毒品制贩的形势下,制贩新型毒品犯罪也出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国外转移的趋势。云南作为边疆省份,其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环境,社会环境更成为了一些犯罪分子的首选之地。2007年全省共缴获海洛因3330.3千克、冰毒2270.9千克、鸦片1060.1千克、咖啡因269.2千克、吗啡101.7千克、氯胺酮30.6千克、大麻27.8千克、摇头丸0.07千克,同比2006年海洛因下降20.8%、冰毒下降41%、鸦片下降26.2%、咖啡因下降54.5%、吗啡上升123.5%、氯胺酮增加3.5倍、大麻上升131.7%。从公安厅的统计可以看出传统毒品中以成瘾性较小的大麻和吗啡上升趋势明显,而新型毒品中尤以氯胺酮(K粉)上升势头明显。 4、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复杂,共同犯罪依旧是主要方式。据统计现在犯罪分子所采取的贩毒手段中以下几种较为突出:一是大宗贩运案件多改用“蚂蚁搬家”式的贩运方法。二是采用人货分离,异地托运。通过客车代运、物流、邮政、托运等方法进行运输,降低人赃并获的风险。三是人体藏毒案件日益增多,而这些充当运毒“骡子”人,因为由原来我省边境贫穷地区农民发展到湖北、广西、四川、新疆等地。2005年在湖北归案的我省昆明市“2.26”持枪抢劫银行储户案件的嫌疑人李宗波正是因为从云南作为“马仔”贩毒到武汉被抓获的。毒品犯罪也是一个危险系数比较高的犯罪,因此据统计在该类案件中有59%以上为共同犯罪,并呈集团化和专业化,甚至武装、黑社会化,在许多地区形成以亲属、老乡为纽带的购、运、销分工明晰的团伙。并且雇以大量的老、幼、伤残、孕妇为“马仔”带毒,平时不见面,即使人被抓住因为找不到上线而往往使得案件就此中断。2007年香港影片《门徒》中对这一贩毒形式表现尤为明显。 5、外地流动人员从事毒品犯罪的人数增多。并逐渐成为主导趋势。云南的特殊环境使很多毒品犯罪分子当作了理想的交易场所,因而我省的毒品犯罪人员也由原来的本省及周边省份逐步向中部地区和相邻地区辐射,贵州、四川、新疆、甘肃、缅甸的毒贩在云南业已形成购、运、销一条龙的贩毒网络 6、吸食毒品群体逐步呈白领化、低龄化趋势。虽然,在长期禁毒斗争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海洛因、可卡因等传统毒品可是随着现在大量新型毒品的出现,也有很多人误认为新型毒品非毒品,吸食不会上瘾,而以寻求刺激为目的进行吸食,这一现象尤其在青少年和一些白领中比较普遍。目前,娱乐场所摇头丸、氯胺酮(K粉)等毒品滥用人群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一部分低龄的青少年逐渐成为侵害对象。2004年初,昆明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根据群众举报对昆明市区的两个歌舞娱乐场所进行清查,就查获吸食新型毒品的违法人员41人。这部分吸食新型毒品的违法人员中,既有个体从业者,又有宾馆饭店的服务员,还有的竟是在校大学生和医院医护人员,籍贯为昆明市的有32人,18至20岁的青年人达16人。 7、涉毒场所和地区逐步由小范围开始扩大化并且呈半公开化。吸食摇头丸、氯胺酮等毒品场所由迪斯科舞厅、KTV等逐步向茶艺吧、咖啡厅、酒店、宾馆等场所蔓延,甚至出现了家庭派对群体吸毒的现象,尤其在一些所谓的上流人群中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标志,也成为了这类群落中公开的秘密。一些歌舞娱乐场所的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将歌舞娱乐场所作为贩卖、吸食新型毒品的据点。如2004年昆明破获的“3·29”特大贩卖新型毒品案的主犯之一朱少华,在经营“博雅”歌舞厅期间,不但利用其开设的歌舞厅作为贩卖新型毒品的隐藏地、聚散地,还将其开设的歌舞厅的多个包间设为“特区”,供前来吸食毒品的人员专用。 三、从在押服刑人员上看我省毒品犯罪人员的构成 根据云南省监狱局对全省31所监狱的统计我省的毒品犯呈现出“七多、三上升、两突出”的特点。 七多即: 1、最重刑期长的多,在我省毒品犯中被判处15年以及以上刑期的占毒品犯总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