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中形成的科学的价值理论,是人类几个世纪以来对商品经济关系探索和研究的思想结晶。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它的提出是由我国现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
坚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剩余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也即是说,自然界和人类劳动都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只有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从未否认过物质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作用。
反而对它们的作用很重视。
他在《资本论》中曾引用古典经济学鼻祖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而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又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人类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可见,商品生产一方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价值的创造,即抽象劳动的凝结。
不明白这一点就不可能搞清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是雇佣劳动。
劳动者成了被资本家剥削、奴役的工具。
他们没有人身自由。
劳动是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并不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是一项光荣并受尊重的事业。
劳动最光荣的口号已被喊过成千上万遍了。
并且,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摆脱了劳动与资本的对立。
劳动不再具有雇佣劳动的性质,劳动者也不再是为资本所有者创造剩余价值的奴隶。
而是生产的主人、财富的占有者和享用者。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与历史上以往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相比,是劳动者的天堂,在这里劳动不再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劳动者不再是资本家的奴隶。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提出的背景和必然性我们探讨社会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不仅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际,而且符合经济体制的要求。
这种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它是针对所谓的不劳而获,纯粹剥削劳动人民的资本主义“按资分配”制度,针对小农经济思想的平均主义制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按需分配主张而形成的。
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主要来源于2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
在确认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作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并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之后,就必须承认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现实经济生活的基本社会形态与基本生产方式。
于是,在分配领域就必须考虑除了劳动以外的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与地位。
显然,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的制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凭借对生产要素的产权(包括最终产权——所有权和法人产权——经营权)对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分配方式。
现阶段,我国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因有:首先,这是由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在分配上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所有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共同遵守和乐于接受的分配原则。
违背这一分配原则,市场的运作和发展就会遇到障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无法发挥。
正因为如此,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中共十五大对这一思想又作了重大发展,进一步提出了“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其次,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为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公有制实现形式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如股份制、承包制、租赁制等。
由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必然使分配方式也出现多样化。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为实现多种分配方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除了凭借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外,还可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取得股息分红和债券、股票交易收入。
还有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通过提供新科技和信息资料所取得的收入。
这些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技术收入、信息收入等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其实,按生产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已存在了。
它表现为各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瓜分,如产业资本家所取得的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所取得的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得的地租,都是各资本家凭借自己对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从而分配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既有差别,又日益融合与渗透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体现,我国生产关系的多层次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层次。
现行主要的分配方式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看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分配制度是有道理的。
因为两种分配制度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所依托的经济体制以及所使用的经济手段都不尽相同。
虽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之间存在差异,但细细考察这两者,也存在诸多共同之处。
因此,不仅要考虑二者的差别,同时也应重视它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兼容与渗透。
(一)两种分配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1,二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被分配的对象也不同。
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则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价值论。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因而,应该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决定个人所得收入的份额。
而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生产要素价值论,其基本观点是各种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都应得报酬。
最初萨伊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土地、资本和劳动。
后来,马歇尔把企业家才能从普通劳动者中独立出来,生产要素就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其相对应的报酬分别是:雇佣劳动者的工资,资本所有者的利息,土地所有者的地租,企业主获得的利润。
2,二者背后的载体不同,实现手段也不同。
分配方式以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为载体。
从所有制来看,生产要素占有的格局,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
各要素的投入主体凭借其要素所有权必然要求获得一份相应的产品索取权。
在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理论中,个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外,不提供任何其他的生产要素,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除了个人消费资料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个人财产,因而按劳分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而按要素分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
从经济体制来看,按劳分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按要素分配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
相应地,按劳分配通过计划手段实现,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
(二)两种分配方式日益融合与渗透1,二者依托的体制差异逐步消除。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既是经济运行机制,也是收入形成体制。
因此,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通过市场进行。
按劳分配中的就业量和收入水平都由市场调节,劳动者收入取决于劳动力的市场价值。
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要求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在新形势下要有新的发展。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多种经济成分或所有制并存及其所带来的私人财富的积累使得个人不仅提供劳动,而且可以提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
同时,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经济运行及生产要素配置的过程也越来越复杂,各种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也不断变化。
因此,生产劳动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产品领域,还应包含第三产业中的各种劳动。
可见,我国当前的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等都与马克思创造劳动价值论时的前提条件不完全一样。
所以,劳动价值论也应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展,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2,二者所指向的承受对象在根本上不存在差异。
两种分配方式所指向的承受对象都是劳动者和劳动者所积累的劳动所转化的所有权,都承认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
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在按劳分配制度下,劳动收入多少取决于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这一点也符合按要素分配的原则,因为劳动者的劳动说到底也是要素的一部分。
既然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那么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必然拥有所有权,自然要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促进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效率和公平是收入分配领域的基本矛盾,二者都是收入分配所追求的目标。
一般而言,按劳分配有利于实现公平,往往会导致低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则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一般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当公平与效率之间呈负相关时,我们应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因为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基础和保证。
没效率,公平也只能是低水平的公平。
传统的按劳分配方式导致的后果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一方面,由于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难以区分每个劳动者的实际贡献,造成平均主义“大锅饭”盛行;另一方面,完全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资金、土地、设备等生产要素由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导致闲置和低效利用的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的流动。
而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又可以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是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动因。
总之,我们应允许那些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收入差距的存在,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利于提高效率的不公平,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恰恰可以促进二者的统一。
四、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深化,二者并不矛盾在谈到按生产要素分配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怀疑或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它们二者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各自要解决的也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的是价值的源泉,即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分配方式,指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按照个人投入的生产要素来进行分配的。
换言之,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它解决的是价值创造问题;而按生产要素分配解决的则是价值分配问题。
要搞清楚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否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要弄清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不同含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价值中除去劳动外再没有其他任何因素。
但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同时,任何劳动在形成价值的时候,都需要有劳动工具(生产资料)。
商品的价值是由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共同构成的。
仅有劳动力而没有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是创造不出商品的,从而也创造不出价值。
既然生产要素是多样的,每种要素对商品生产和价值的形成又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创造的价值当然就要按参与生产过程的要素的贡献来分配,而不应完全归劳动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