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探索

小学数学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探索

小学数学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探索
一、开放式教学的操作程序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以“使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质疑解疑为核心实施开放式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l.学生自学思考。
“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
疑问做标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
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2.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划出的重点,互相质疑、解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
积极性、主动性,带动学困生,起到交流互补的作用,能激发深入钻研的意向。同时这样做,
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小组间质疑解疑。
首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
序号。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问题,正给了
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加深了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进一步认
识。其次,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解决黑板上的问题,形成组间解疑。在此期间,对每一个
问题全班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辩论。
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解决不
了的问题,教师或和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决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
4.巩固练习。
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基本练习,以加深学生
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同时,有些问题怎么解释也搞不清楚,但如果通过举例子或巧妙
的练习,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悟出其中的“奥妙”。
5.看书小结。
经历了前面几个阶段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再回过
头来去细读教材,对有些问题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让学生
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又使学生体验到了自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
6.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既是对本节课的一次系统总结,又是对本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以
便及时反馈补救。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课堂40分的教学效果,一般不再或很少布置除
课外阅读、课外讨论之外的作业。
以上六个环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按照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
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二、开放式教学的特征
开放式教学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想方设法凋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
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
开放式教学至少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l.主体性。
开放性教学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既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
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
中,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把问的权利交
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强调尽可能多
地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
统教学模式。
同时,开放性教学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没有教师的主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
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了解、参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2.民主性。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传统
课堂上,老师惟我独尊,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自居;对小学生来说,老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如果我们不想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的主体作用怎么能充分发挥出
来呢?所以,开放式教学的前提就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
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大姐姐)、朋友。
整节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很少,多数都是在学生中间参与学生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研
究活动。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
生的学习潜能。其次,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树立自信心。在课堂教
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
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第三,教师要
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学生提出
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有合理之处,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即使有缺点甚至是错误的,
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或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