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2

———————————————————————————————— 作者: ———————————————————————————————— 日期: 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某某某 车辆工程 0000班 201100000000

摘要: 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阐述,简要分析了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技术、市场和战略层面的特点和局限性之所在。同时对相关政策和战略导向进行浅析,对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予以相应分析,并分析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未来走向,还简要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的前沿技术。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现状 发展趋势 分析 前沿技术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当时间的年轮转向21世纪,汽车成为工业发展的热点。但是,当石油危机、环境破坏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工业发展时,汽车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新能源汽车便成为各国所看重和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更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将从四个方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背景进行分析: 1、能源危机 化石能源作为不可再生能源,一直以来以其低廉的经济成本而受到传统汽车产业的青睐,但是通过对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石油可被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1510亿吨,以2009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同样,天然气仅可以满足62.8年的开采,也就是说,这些传统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这对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的中国来说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能源的尽头将是什么?没有人想坐以待毙。所以在能源的巨大压力之下,如何大力发展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是我国汽车产业现阶段所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2、环境危机 随着工业发展,尤其是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目前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而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成分,如CO、HC及氮的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及统计,在主要城市中心,交通排放的CO形成的污染物浓度占CO总浓度的90%~95%,HC和NOX占80%~90%,由此可见,传统的燃料汽车对城市大气的破坏性。所以,从保护居民的生活环境的必要性看来,研发环境友好型的新能源汽车是相当有必要的。 3、经济危机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金融危机也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因为新能源汽车是拉动经济复苏的一张新的王牌,所以各国、各企业为了摆脱经济低谷,拉动经济复苏而大力支持和开发新能源汽车以获得新的市场并使自己在未来的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作为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共同战略选择的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出色地满足了人们对节能减排的需求从而能占据未来汽车的大部分市场。也因为其较低的使用成本使其能够迅速地被消费者所接受。市场需求的增加使其可以成为未来经济的新的引擎。 4、技术革新 技术进步永远是产业革新的不竭动力,虽然电动汽车早在19世纪便被研制出来,但是由于电池等技术的不完善,其在与以燃机为动力汽车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但是科技总是不断进步的,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其他能源汽车的研发成功,新能源汽车产业涌现了许多新技术,其产品的研发也越开越受到人们的关4

注。而能源的多样化发展给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无限可能,因此,各类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必然会将汽车产业领域延伸、拓展到更加广泛的产业范畴。这也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础之所在。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的分析,不难看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是将是今后汽车产业发展的焦点,国内外各大汽车公司和科研机构也纷纷致力于开发新能源汽车并使之产业化。这对现新能源汽车的长足的发展有着及其积极的意义。分析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该产业的动向,也有利于我们向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迈进。 1、技术层面 目前,世界各国采用主流的清洁能源技术为“零排放”的电动动力和开发排放污染低的替代能源。而技术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上就主要体现在电动汽车方面,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同时天然气等石油替代能源动力汽车也在迅速发展,如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柴油、合成燃料、醇类燃料、醚类等多种清洁为替代能源的汽车。 (1)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汽车完全或部分由电力通过电机驱动,能够实现低排放和零排放。虽然蓄电池电动汽车是最早出现的电动汽车,但使用铅酸电池的汽车整车动力性、续驶里程与传统内燃机汽车有较大的差距,而使用高性能镍氢电池或者锂电池又会使成本大大增加。并且蓄电池电动汽车都需有一定充电时间及相应的充电设备,使用场合受到了限制。同时其高速阶段的动力性与内燃机汽车有明显的差距。所以,在电池技术尚未成熟的现阶段,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燃料电池汽车,虽然其具有近65%的能量利用率,能够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低噪声,甚至国外最新开发的高性能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几乎与传统汽车相媲美,但成本却制约其产业化的进程。在加拿大进行的示范试验表明,使用燃料电池的公共汽车制造成本为120万加元,而使用柴油机的公共汽车仅为27.5万加元。另一方面燃料制取和储存是其大量推广的枷锁,况且完全依靠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源,在车辆的动力性、可靠性和制动能量回收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缺陷。所以如何进一步研发更高效的燃料电池是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之一。 混合动力汽车融合了传统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的优点,同时克服了两者的缺点,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并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和商业化,PRIUS和INSIGHT两款混合动力汽车的成功向人们展现了混合动力技术的魅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目前的混合动力汽车并不是电动汽车发展的终极目标,毕竟,真正的电动汽车还是要以电能为主要能源供给,因此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是未来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角。 (2)代用燃料汽车 代用燃料汽车的发展前景较好,在各种汽车代用燃料中,液化石油气(LPG)和压缩天然气(CNG)最方便投入使用,而且目前已经具有好的配套基础设施。由于其在排放和经济性能要求较高而动力性能要求一般的公共交通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有许多农业大省的农业大国—中国,其乙醇资源丰富,所以乙醇汽车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燃气一般采用高压贮存,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隐患。另外,其动力性与传统汽车有明显差距,一般会下降20左右。又由于燃气汽车依然采用内燃机的燃烧循环,不可避免地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温5

室气体,且由于其能源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所以燃气汽车只能作为传统汽车能源消耗方式的一种补充。 2、产业及市场层面 在国际市场上,以日本领跑的混合动力电动车领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又以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成果在全球范围内最好,所以它在欧美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据统计,日本丰田公司的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已销售逾268万辆,预计将于2015年达到500万辆,是目前最成功的混合动力车型。目前,日本已经在普及混合动力系统的低燃耗、低排放和改进行驶性能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全球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最典型的就是丰田Prius、本田Insight,它们最早投放市场,不仅在国内热销,在国际市场上也令其他国家厂商望其项背。此外,日本各大汽车厂商还在既有车型的基础上安装混合动力系统,加快了节能环保汽车的推和普及。 早期的美国汽车消费市场上,电动汽车曾经于内燃机车和蒸汽机车三分天下,但随后由于技术原因,电动汽车的发展停滞了大半个世纪。现如今,美国的汽车市场上,三大品牌的优势已经不再,其他国家的汽车厂商,如日本、欧洲甚至韩国的车系开始占据其市场,为了重新找回汽车市场的格局,美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开始奋起。统计表明,美国有超过24家的制造厂商正在制造或计划推出电动汽车,像通用汽车的雪佛兰Volt,首批上市就预计4000到6000辆,而今年产量将达到1万辆。并且,于2009年成立的美国电动汽车联盟将以大规模实施电动汽车的计划来实现每个电动汽车运输市场的革命性变化。 而国内,自2006年6月,“十一五”的“863”关于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重大项目论证通过后,到200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到了2008年就已经呈现出全面出击之势。雨后春笋般的国内新能源汽厂商纷纷亮相,如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安等汽车生产企业。 据悉,今年比亚迪首款新能源SUV车型S6自从4月上市后持续热销,销量逐月上升,11月份销量达到12296辆。搭载TID动力技术,多达56项电子智能配置的比亚迪G6车型也于9月成功上市,11月销量已达2000辆,同时,各地的纯电动公交车和天然气出租车也速地发展。但是,我们也见到各地的新能源产业联盟乃至中国汽车T10成员(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江淮、重汽等国内汽车骨干企业),真正能形成的技术合作并不多,更少有人将新能源技术拿出来共享。由此看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并占有相应的市场,企业间的合作和技术共享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国外的新能源汽车的强大攻势下牢牢占据本国市场,并以此为基础,向国际市场进发。 3、战略及规划层面 虽然我国已于2010年10月18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正式将新能源汽车列入到了七大战略新兴行业,但是到现在,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线问题始终未能确定下来。所以,现阶段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及方向还没有政策上的完美定义。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报告中指出:“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是同步的,从这点看机遇是抓住了。但是从实施进展情况看,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无序发展,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二是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领域还处于起步和跟踪模仿外国技术阶段;三是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具体到一些领域或产品,技术路线、发展方向还不十分清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