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指南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指南一、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后各阶段流程1. 检查课程学习计划进入最后一学年,研究生本人要认真检查是否已全部完成个人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学习,所修学分是否满足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
2. 检查科研论文成果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参见“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基本要求”。
完成个人培养计划、满足学科培养方案要求的硕士研究生,可以提出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学校每年分两批定期进行硕士生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的有关工作。
3. 完成论文初稿至少在答辩前五周应完成学位论文初稿,由指导教师对论文的总体结构、内容、水平和论文格式进行审查把关,决定是否同意申请答辩。
4.论文格式审查经导师同意申请论文答辩的研究生,至少于答辩前四周向所在单位研究生主管部门提出答辩申请。
由院(系、所)教学主管主任负责安排对论文格式进行审查,合格后领取“学位审批材料”,个人填写相关内容后,由导师签署意见。
5. 学科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拟订论文评阅人与答辩委员会成员学科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或研究所所长)在听取导师意见的基础上,对论文内容和水平把关,审查合格后签署意见,并与导师共同协商,拟订聘请答辩委员会成员和论文评阅人(参见论文评阅要求和答辩委员会组成),报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批准。
6.密级审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密级应在与导师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保密局颁发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慎重确定,并报所在单位主管科研的负责人对论文进行密级审定,并签署意见。
密级有内部、秘密、机密三种。
学位论文密级的确定及处理办法参见“清华大学涉密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及“清研生字[2001]第08号通知”。
当论文被确定为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时,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分别写成正本和副本两个部分。
论文正本内容可以公开,可用于送审评阅、论文答辩和正常报送材料。
论文副本在封面右上角注明具体密级和保密期限,按“清华大学涉密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处理。
7. 主管主任审批审批材料送所在单位研究生主管主任审批。
8.论文评阅至少于答辩前三周将学位论文(含涉密学位论文正本)送两位评阅人和指导教师评阅,在答辩前10天收回评阅意见。
9.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审批答辩前至少一周将学位审批材料(包括导师和评阅人的评阅意见、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等)送所在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审批。
10. 抽样检查研究生院每学期对申请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查。
被随机确定为抽查的学位论文作者,应于答辩前一周,将答辩时间和地点以书面形式报送校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同时将论文及全部学位审批材料交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审查。
被抽查学位论文的研究生答辩事宜,见“对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和答辩实行抽样检查的规定”。
11. 申请优秀硕士论文欲申请优秀硕士论文时,须填写“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审批表”,并另外将2册学位论文交所在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由教学主管主任负责组织本学科专家组(3~5名),对论文写出评语和推荐意见,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
12. 答辩参见“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程序”。
13. 上网报盘及报送材料参见“答辩后报送材料说明”。
二、学位论文的统一要求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学术研究工作的系统、完整的总结,是向同行学者系统展示研究工作结果的重要方式。
学位论文写作是培养研究生严谨学术作风和良好表达能力的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统一要求用中文书写。
国外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可以用英文书写,但要求统一格式的中文封面和较详细的中文摘要(不少于3000字)。
1.一般格式和顺序(1) 封面:(格式见附1~附3)∙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具体、切题、不能太笼统,且要引人注目;题名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25个字以内。
∙学科: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目录中的学科名称为准,所在学科已获得一级学科授权的填写一级学科名称,否则填写二级学科名称。
∙导师:工程硕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因有两名指导教师(其中一名为联合指导教师),可写出两名指导教师(其中一名为联合指导教师);其他类型硕士生因只能设一名指导教师,故学位论文封面上只能写一名指导教师。
∙密级:非涉密(公开)论文及涉密论文的正本不需标注密级。
被确定为涉密论文的副本必须在封面右上角处注明所确定的论文密级(内部、或秘密或机密),同时还应注明相应的保密年限。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内部 5 年(最长5年,可少于5年)秘密★ 10 年(最长10年,可少于10年)机密★ 20 年(最长20年,可少于20年)(2)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单设一页,排在封面后,详见附4)(3) 中文摘要:论文第一页为中文摘要,约800~1000字左右(限一页)。
内容应包括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
要突出本论文的新见解,语言力求精炼。
为了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提供论文的关键词(3~5个)。
(格式见附5)(4) 英文摘要:中文摘要后为英文摘要。
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同。
(格式见附5)(5) 目录:应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章节标题。
(6) 主要符号表:如果论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物理量符号、标志、缩略词、专门计量单位、自定义名词和术语等,应编写成注释说明汇集表。
若上述符号和缩略词使用数量不多,可以不设专门的汇集表,但必须在论文中出现时加以说明。
(7) 引言(第一章):内容为本论文涉及的研究工作对科技发展、文化进步的学术意义,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或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实用价值;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研究工作的现状及文献综述;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等。
(8)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
写作内容虽因研究课题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应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对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及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等。
(格式见附6)硕士学位论文是专门供专家审阅以及供同行参考的学术著作,应写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专业人员已熟知的常识性内容叙述从简,突出作者本人开展的研究工作与结果。
同时应注意使论文各章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9) 结论(最后一章):应该简明、准确地对学位论文整体内容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概括,阐述自己研究工作的价值及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工作。
(10) 参考文献: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的刊物、文献及资料。
参考文献的写法应遵循国际上通用的习惯以及我国有关国家标准规定,且应全文统一,不能混用。
参考文献一律放在论文结论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
在论文正文中引用了参考文献的部位,须用上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文科类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请参见“关于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编写体例”。
(11) 致谢:致谢对象,原则上仅限于在学术方面对学位论文的完成有较重要帮助的团体和人士(不超过半页纸)。
见附7。
(12) 声明:关于论文内容没有侵占他人著作权的声明,放在致谢之后。
请认真阅读声明内容,全面审视自己的论文,是否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是否都进行了明确的标注,慎重签名。
见附7。
(13) 附录:可以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出的冗长公式的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计算程序及说明。
(14)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个人简历包括出生年月日、获学士学位的学校及时间等;研究成果是指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获奖情况及申请的专利等;学术论文应为已正式发表和已有正式录用函的论文。
著作及学术论文的书写格式与参考文献相同。
2.论文的写作要求(1) 语言表述●立论正确,推理严谨,数据可靠,遵循学术道德与规范。
●层次分明、文字简炼、论述透彻,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词语;●在论文中使用一个非通用性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的地方,应随即对其科学含义做出解释。
(2) 层次和标题●层次要清楚,标题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层次代号的格式如下:第一章⨯⨯⨯⨯第一章⨯⨯⨯⨯(居中书写)1.1 ⨯⨯⨯⨯1.1.1 ⨯⨯⨯⨯(3) 篇眉和页码●篇眉从第1章开始,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书写。
●页码从引言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
在此之前的部分,从前往后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
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书写。
(4) 有关图、表和公式等图:∙要精选,要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和文字表述重复;●要清楚,但坐标比例不要过分放大,同一图上不同曲线的点要分别用不同形状的标示符标出;●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文字表述中所用的一致;●图的序号和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
表:∙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表示符号;●表的序号和表名居中置于表的上方。
公式:公式的编号写在括号内,置于公式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
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或连续)编号。
如:图2-5;表3-2;公式(5-1)等。
若图或表中有附注,对其应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
(5) 有关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为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刊物(包括印刷版和电子版)或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学会论文集等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表可以采用顺序编码制组织,也可以按“著者-出版年”制组织。
建议根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书写参考文献,并按顺序编码制,即按中文引用的顺序将参考文献附于文末。
作者姓名写到第三位,余者写“,等”或“,et al.”。
文科类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参见“关于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编写体例”。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译)著:[序号]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论文集:[序号]作者.文题.见(in):编者,编(eds.).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文题:[XX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专利:[序号]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技术标准:[序号]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举例如下:[1]张昆,冯立群,余昌钰,等. 机器人柔性手腕的球面齿轮设计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1994, 34(2): 1~7[2] 竺可桢. 物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56~60[3] Dupont B.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with an unrelated MLC compatible donor. In: White H J, Smith R, eds.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Houst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1974. 44~46[4] 郑开青. 通讯系统模拟及软件:[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87[5] 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中国专利,881056073,1980-07-26[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 GB3100~3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与单位.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11-01(6) 量和单位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请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单位名称的书写,可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