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企业宏观营销风险感知预警研究
企业宏观营销风险感知预警研究
( 三) 宏观营销风险观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营销风险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就是营销风险识别的 过程。因为营销风险特征指标的提出必须建立在对营销 风险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这是一项系统性、连续性的工 作, 包含两个环节 : 一是感知风险, 即了解客观存在的各 种营销风险。二是分析风险 , 即分析引起风险事故的各种 因素。通过感知风险可以发现风险源 , 从中提出风险的一 般指标; 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寻找可能导致风险 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 , 从而建立营销风险的特征指标。 宏观环 境 是 企 业 不 可 控 制 变 量 , 这 些 不 可 控 制 的 变 量带给企业的风险是外加的、 强制性的, 是企业进行营销 管理的约束力量, 这些约束力量对企业意味着不可控制 和不确定性。宏观营销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大多是间接的、 普遍的, 但往往是重大的风险, 当企业面对它时, 除了采 用减轻或转移外 , 几乎不能采用反抗策略。但企业可以跟 踪预测, 以便采取防范措施, 就像对天气变化的观测一 样。在分析这些环境因素时 , 重点考虑企业受宏观环境因 素最直接的影响。对这些风险 , 可以找出观测点或指标进 行跟踪 , 根据企业对环境的适宜程度判断其风险水平。营 销宏观环境主要包括: 人口环境、 经济环境、 政治法律环 境、 社会文化环境、 科技环境、 自然环境。相应地, 企业宏 观营销风险可以分为以上 6 方面的风险。本文根据营销 宏 观 环 境 的 6 大 因 素 , 找 出 22 个 观 测 点 , 提 出 了 50 个 感
FG F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
险 ? 如果有 , 程度多大 ? P : 在企业 A 的营销 活动中政府有没有干预的行为 ? 次数多少 ? 可以要求受访者填写一个从 0 到 9 的 如果受访者认为政 10 级量表来回答问题 S。 府干预企业的行为与企业营销风险无关时, 选 择 数 值 0; 如 果 受 访 者 认 为 政 府 干 预 企 业 的行为会构成该企业的营销风险时, 则根据 他们所认定的影响程度在数值 1 到 9 之间 进行选择, 选 1 表示这一行为只会带来轻微 风险, 选 9 则表示会带来严重风险。受访者 对问题 P 的回答则可通过填写一个 7 级量 表来完成, 当问题的得分为 7 时, 说明该受 访者完全肯定有政府干预行为; 得分为 1 时, 则说明他认为极少有政府干预行为, 并 根据他认为的干预程度分别给出差别分数。 依照这种模式可以设计若干组问题, 进行判 断。我们用 R=PS 的值作为受访者对企业 A 在政府干预这一项目上的营销风险评分。 此 时 S 的分值 就 相 当 于 一 个 损 失 幅 度 , 而 P 的 分值就相当于一个损失概率。 当受访者认为 政 府 干 预 企 业 很 影 响 企 业 营 销 风 险 状 况 (S= 9), 而 且 企 业 A 又 严 重 受 政 府 干 预 (P=7)时 , 企业 A 将在这一项目上得到最高营销风险 评 分 , 即 R=63 分 ; 而 当 受 访 者 认 为 政 府 干 预 企 业 不 会 造 成 该 企 业 的 营 销 风 险 ( S=0 ) 时, 无论企业是否受政府干预, 所得分值均 为 R=0 。因此 , R 值越大 , 就说明该企业营销 风险程度越高。如图所示, 可以根据在网格 图上的落点位置, 判定其所处风险水平。本 轻微风险区(3 分 文划分为无险区( 原点) 、 以内) 、 中 度 风 险 区 ( 4 ̄15 分 ) 、 重度风险区 分 巨大风险区 ( 16 ̄35 ) 、 ( 36 ̄63 ) 。 营销行为学派和实际分析的结果都表 明, 不同特征的人群在评价企业营销风险 时, 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宏观营销风险 评价体系中, 一个企业营销风险评判的高低 将不仅由这些企业所实施的营销行为来决 定, 而且还受到了评判者个人特性的影响。 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宏观营销风险评判时, 要充分注意营销风险管理者的心理状态、 判 断水平和受外界影响的程度, 以及对风险环 境因素的认识。
* 本文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成果 ( NCET— 04 — 0652 ) ; 科技部国家软科学课题成果 ( 2005DGQ4D165 )
- 151 -
企业宏观营销风险感知预警研究 短论
知判断指标。 对企业来说 , 宏观营销风险很难进行预警。一般是从宏观环境因素 下面 中选择几个先行指标进行观测 , 结合企业本身情况考虑应对措施。 几个先行指标可供参考。( 1 )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凡在调整范围内的应 重 视 , 其 影 响 十 分 严 重 。 如 2001 年 康 泰 克 因 含 PPA 而 一 夜 失 去 市 场 , 就是因为卫生部禁止销售含有 PPA 的感冒药而引发。 物 ( 2 ) 物价上涨。 价上涨幅度超过年利率时, 市场竞争激烈, 需求不稳定, 企业营销风险 煤炭、 电力、 交通、 农产品等基础产业产品价格的大幅变 加大。 ( 3 ) 石油、 动。如日本丰田汽车的成功 , 正 是 抓 住 了 上 世 纪 70 年 代 石 油 危 机 引 起 福 的石油价格上升的机会, 向美国消费者销售节能经济型车, 而通用、 特汽车厂商却因继续销售耗油量 高 的 汽 车 , 失 去 大 片 市 场 份 额 。 ( 4 ) 外 汇市场。在外汇市场上 , 期货交易出现价格猛扬或狂泻。一般有两种情 前者会带来原材料上升 , 后者会 况 , 一种是通货膨胀 , 一种是通货紧缩。 给企业带来产品滞销风险。( 5 ) 产品销价骤降。平均销售价格连续数月 一般是经济进入低谷期或由于市场 下跌 , 已经达到某个危险的百分比。 需求变化太快 , 企业无法以最快 的 速 度 适 应 市 场 变 化 引 起 。 ( 6 ) 需 求 激 减。对于现有生产能力 , 预计的 需 求 量 骤 减 至 某 个 临 界 数 量 , 一 般 是 由 替代产品出现造成。 新技术被称作 “创造性的毁灭力量” , 新技术造就新 的 行 业 和 产 品 , 毁 灭 的 是 被 替 代 的 行 业 和 产 品 。 如 90 年 代 的 386 、 486 到 586 , 再 到 奔 1 、 奔 2、 奔 3、 甚 至 现 在 的 奔 4 , PC 机 已 经 出 现 了 7 次 换 代。 每一次换代 , 都要淘汰一批相关企业。 ( 7 ) 竞争关系。受到竞争对手 表 1 营销宏观环境风险观测指标 新 产 品 的 威 胁 , 或 对 方 以 低 价 倾 01 销来抢占市场。如随着数码照相 ÝÞ ß âã ß àá 机技术的成熟和价格下降, 传统 胶片都不可避免处于下滑趋势。
! ) -Ô 78 -. * ) " #$ % *+, & ’(
( 四) 对宏观营销风险指标的 感知判断预警
由于宏观营销环境对企业的 影响具有单一指标的高风险性, 即某一项指标就可能给企业营销 带来灭顶之灾。多项指标反映了 宏观环境的多个反面, 很难进行 综合评价。所以本文探索用单一 敏 感 指 标 , 采 用 97 网 格 感 知 判 断 法进行营销宏观风险的预警判 断。即用评价者自身的营销风险 评判标准和他们对企业具体营销 行为的感知来共同测量营销风险 水平。例如 , 对于政府干预企业的 行为, 评价系统可以对受访者提 出以下两个问题 : S: 你认为政府干预企业 的 行 为是否会构成企业 A 的营销风
( 二) 营销环境突变形成风险的原因分析
所谓营销风险, 就是指在企业营销过程中, 由于各种 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 使企业营销的 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 从而有蒙受损失 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营销风险强调风险的 主 体 是 市 场 营 销 活 动 的 参 与 者—— —企 业 , 其 损 失 是 违 背 市场规律或由于自身失误所遭受的惩罚, 主要指经济利 益的减少或损失。营销风险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 对其形成原因的认识是营销风险管理中的难题。本文从 营销环境的突变对企业营销的影响进行探讨。 企业营销离不开它的外界环境, 它既能给企业带来
李军
王晓红
市场机会 , 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市场环境变化直接或间 接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企业的发展变化也相应地 反映着市场环境的运动变化。社会的规律告诉我们 : 变是 惟一的不变。市场环境是由宏观和微观多种因素构成 , 这 些因素运动变化, 相互作用, 形成市场运动规律。这种规 律作用到企业营销系统, 就会使企业营销有起有落, 有盈 有亏。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 市场环境的变 化越来越快, 因而企业营销的起伏也就越来越大。可以 说, 企业是诞生于市场的运动之中, 悬命于市场的变化之 间。企业营销如能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应势而变, 则生 气不竭、 机体强壮、 快速发展; 否则逆境而行, 则生气衰 竭、 功能失调、 风险丛生。因而企业营销能力的一个重要 方面就是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有一 定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如果营销环境发生突变情况, 企业就难以适从。由于营销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都相当 复杂, 其变动就必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从而给企业营销 活动带来风险。根据营销环境可控制因素和不可控制因 素的划分, 把企业营销所面对的环境风险划分为: 宏观营 销风险和微观营销风险。 宏观营销风险是宏观市场环境变化给企业营销系统 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是间接的 , 它先要经 过市场大系统的反应, 然后才作用于企业营销系统, 使营 销系统运行产生振荡 , 从而产生营销风险。由于对营销宏 观环境变化的规律缺乏全面的认知, 因而对这类风险的 研究目前还很少, 本文只进行定性的分析和简单的定量 判断 , 采取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对策。
损失幅度
-./ #0 12 3 - 45 6 23 978 :; 23 <= >7 ? 78 3 @ABCDE$% FGHI JKL$ % MNOP $% Q FGRS
FGU V )WF GX Y Z[ ^_‘ a _ b-. cd \] e fgh3 ijkl mno mno pq Mr st um r ? novmr? (w )W( wX YZ [ xl nocd yz{Mr no XY |}~ ~ ? ? |}r? $% * $% # H 3 !"# ^ ^ s d H23 <= "# ¡¢ £23 ¤ ¥ ¦<=¡r? s© ¦ |} ¡DE cd "# §¨ <=¡§¨ª«¬® ¯° ±²³´µ ¶¯°·¸ ¹º »¼9 l½ ¾¿ ÀÁ2 3  .9l½¾¿0123 ÃÄÅÆ ÉÊË 9Å Æ* :23 r ÇÈ Æ¡ÌÍ23 ÃÄÎÏ ÎÏ ÒÓ 23 ÎÐ Ô ÃÄ ÐÑ Õ23 ÎÏ Ö× Ö×|}ØÙ F¤ÚÛ ÎÏ*:)RÜ¡Ú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