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v.,2006第15卷第6期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5No.6
收稿日期:
2006-08-25
作者简介:葛红(1969-),女,汉族,江苏沭阳人,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讲师。
有过求职经历的人都知道,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尽管对文凭有要求,但更为看重的还是应聘者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大学培养的学生能否被社会接纳,也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创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一、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一)环境因素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导致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功利性。不断增强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使大学生不得不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各种“实用”的证书上。如国家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导游证、驾驶证和各种出国考试都花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因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高。即便有一部分人想提高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但由于多种原因,社会和高校也不能给他们充分提供这个锻炼能力的平台,因此环境因素是限制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的因素之一。
(二)高校自身的因素高校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也存在明显缺陷与不足:
一是办学条件问题。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给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设施、学习生活条件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少高校办学条件一时跟不上规模扩大的需要,超负荷运转。因为教室不够用,很多选修课都还得采取大班制,实验设备不够用也使得实验
课的开出率得不到保证。如此种种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否顺利转化为相应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模式的选择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葛红(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摘要:本文从用人单位反馈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实践动手和创造能力较弱”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实践能力;影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63(2006)
06-0091-03
AFewThoughtsabouttheImprovementofPracticingAbilityofUndergraduateGEHong(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Collegeofforestryandgardening,Hefei,230036,Anhui)
Abstract:Thefeedbackfromtheemployerproposedthequestionthatthestudentwhojustgraduatedfromuniversitywasweakattheabilitytopracticeandcreate.Itindicatedthatthepresenteducationalsystemhaddefectanddeficiencyincultivatngundergraduatestopracticeandcreate.Inthispaper,themajorfactorwhichrestrictedthecultureofundergraduatetopracticetheirknowledgewasanalyzed,andfurthermore,thechannelandmethodwhichcouldenhancetheabilityweresuggested.Keywords:practicingability;affectedfactor;resolution
・91・特别重要。目前大学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黑板上讲理论,学生在课桌上记理论,外出生产实习和实验动手、实践调查时间微乎其微,且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培养模式虽然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但对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内化为素质并无多大帮助。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满腹经纶”,但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不行。这也正是用人单位的抱怨所在。国外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非完美无缺,但其重视独立思考,重视能力培养,重视创新却是深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社会需要接轨、满足用人单位要求方面显然还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三是教学评价机制问题。教学评价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它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另一方面又引导教学工作的方向。若学校重书面考试,学生势必就会特别看重课堂笔记与背书;若学校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学生就势必会积极进实验室做科学实验或走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以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遗憾的是,我国的教育评价制度还停留在书面考试(记忆)成绩上,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完整复述课本或教师讲的理论,对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少要求。中考和高考就是这样一直引导着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方向。众多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通过考试而获取文凭,这种状况在大学教育阶段一时也难以突破。(三)主客体的因素从主体上看,年轻教师缺少科研实践。目前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各高校都陆续开设新专业,一度形成老师匮乏的局面,多数老师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讲台。由于他们是一种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型的,缺少科研实践,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因而在其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自然底气不足。其次是缺乏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在了解学生、备课、上课、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欠缺,由此也导致了其教学事倍功半现象的发生。再次由于学生多,教师少、过重的负担使教师成为讲课机器,老师是在无奈地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他的工作量的指标,以致于没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参加科研实践,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从客体看,学生构成发生了变化。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在校学生年龄差异拉大,生活习惯差异拉大,贫富差距拉大,素质高低差距拉大……而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却远不能跟上时代发展,不具备应有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能正确处理主客体在教育工作中的互动关系。教育者不是从被教育者的需要出发,而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单方面强调把自己的意愿灌输给被教育者,使之成为一种单向活动,表现为“我教你听、我做你看”的从属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育者是主动的、积极的,而受教育者却是被动的、
消极的,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制约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与动手能力的对策(一)创新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有许多好的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例如,重视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专业知识传授等,但是面对未来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因而应树立全
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众所周知,2l世纪最根本的竞争是人的素质、人才的竞争,但人的素质中最为根本的是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校如果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在社会上就缺乏竞争力,长此以往,学校也就会面临生存危机。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尤其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注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改革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研究训练现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局限在书本内,且强调“一刀切,齐步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21世纪是一个强调创造与个性的世纪,学校应顺应形势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
为此,大力调整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每一门课程的教
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积极开展以学术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在课堂教学上,增加科学研究训练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课程论文、
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讨论
会、报告会。二是改革实验教学方式,以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在一些基础实验课中,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四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将一部分实验改成自选的研究型、设计性实验。三是学校可资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校每年可规划一批学生科研项目,并资助一定经费,支持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各
院系指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并组织学生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让学生共同参与一项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四是让高年级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特别要让优秀直接进入重大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五是学校应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下转第127页)
・92・(上接第92页)检验学生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尽力缩短书本知识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增进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现在,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新的岗位上是“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或者不会与人共处,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由于他们在学校里缺乏社会实践锻炼与社会接触太少的缘故。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每年的寒暑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精心组织,要有主题和目标,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针对年轻教师缺乏教学技能与实践经验这一情况,学校应做的是:对所有即将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以使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认识,为教师提供多种继续教育的机会。发达国家大学一般每隔3-4年就为在职教师提供一定时间的带薪进修或合作科研的机会,这就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取最新科研成果,进行科研或社会调研提供了方便,不仅教师个人受益,学生受益,学校更受益。在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采取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和进行科研、社会调研的机会。例如,学校全额提供或学校与教师分比例承担继续教育费用;可选择在外校进修,也可在本校跨专业或本专业跟导师进修;可在校内承担学校、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也可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在校外自寻科研项目,如此等等。总之,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为使自己的“产品”———学生能被社会认可和接纳,使学校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高校的改革就必须顺社
会需要而动,满足其要求。当今社会强调人才的素质,强调人才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学校就更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否则就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学校在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方面,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实施“全面考核”,全面科学地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考试方式比较单一,考试内容往往偏于注重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学校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既重视书面理论考试,也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