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姓名专业学院科目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美国学派摘要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内部继法国学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比较文学研究学派。
在对比较文学的定位上,美国学派反对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文学史的范围,将文学批评引入比较文学的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上。
美国学派不满足于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事实关联”的影响研究,倡导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的“平行研究”,并旗帜鲜明地把“文学性”确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
本文着重从美国学派的出现极其发展过程、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美国学派的基本特征论述美国学派的研究性质。
关键词: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平行研究文学性引言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内部继法国学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比较文学界风行一时。
本世纪四十年代末期,美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在有关本学科的性质和方法等问题上,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主张,与法国学派分庭抗礼,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有雷内·韦勒克、亨利·雷马克、欧文·阿尔德里奇、哈瑞·列文以及乌尔利希·维斯坦因等。
一、美国学派的出现及其发展过程1、人文背景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的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带来的各种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新文化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学的成就已不在英、法等欧洲国家之下,在此情况下,美国比较文学者主张打破只强调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开展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以改变自己学术上的被动地位。
3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并逐步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的“新批评”思潮,对美国比较文学产生了绝大影响。
新批评反对19世纪的传统,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独立价值,主张对文本进行细读和审美评价,美国的一些重要理论家、批评家都是这一派的人物。
2、学术背景美国比较文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
那时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纷纷建立比较文学系创办比较文学杂志,一时形成热潮。
关于比较文学的第一次正式讲演是美国的比较文学先驱人物查理·谢克福德沙克福德于一八七一年在康奈尔大学发表的题为“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讲座。
1887年,美国比较文学界的另一位先驱人物查理·M·盖莱在密执安大学开办了一个为期二年的“比较的文学批评”讲习班;1890年,阿瑟·里奇蒙·马什在哈佛大学开设了美国的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一八九一年左右, 哈佛大学设立了第一个美国比较文学的讲座,第一位在该讲座授课的是马什教授。
1899年,美国最早的比较文学系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1903年,美国的第一本比较文学专业杂志《比较文学学报》创刊。
其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也相继开设了比较文学系或比较文学课程。
194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的克里斯蒂发起,在全国英语教师协会中成立了比较文学委员会。
同年,他又创办《比较文学通讯》,引起学术界对比较文学的重视。
二战之后,美国比较文学发展迅猛。
1949年《比较文学》杂志在俄勒岗大学创办。
1950年,佛里德里奇(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与巴尔登斯贝格合编的比较文学书目出版。
1952年《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年鉴问世。
与此同时,各大学相继成立比较文学专业和比较文学系。
1960年,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
在这过程中,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成为美国比较文学的重镇。
韦勒克、马隆、列文、雷马克、维斯坦因等主要学者都集中到这两所学校。
3、教堂山会议从时间上讲,尽管比较文学在美国的出现几乎与欧洲大陆的法、德等国同步,但作为一个为人所熟知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出现的标志则是1958年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的教堂山会议。
1954年成立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是比较文学界的权威性机构,1955年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了首届年会,1958年第二届年会便在美国举行,地点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所在地教堂山。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把1958年的第二届年会选择在美国举行是有深意的。
一方面,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确立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由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倡导的影响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和实践范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尊崇。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把年会主办地选定在美国,象征着其影响力由传统的欧洲部分扩展至北美大陆。
另一方面,美国的比较文学起步并不晚,并在二次大战结束后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美国的一些主要大学纷纷建立了比较文学系,而且美国比较文学界组织出版的《比较文学书目》、《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也俨然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的一片新领地。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会址选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也明显地带有对美国比较文学发展的肯定意味。
然而,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比较文学教授雷内·韦勒克所作的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大会发言,一举打破了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的如意算盘。
在《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开篇,韦勒克直言就学科而言,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提出的以影响研究为核心的纲领性意见并没有解决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比较文学“一直处于永久性的危机状态”之中,其标志是比较文学“至今还不能明确确定研究主题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在韦勒克看来,法国学派施加于比较文学的题材和方法的人为的划分、关于来源与影响的机械的概念以及文化民族主义的泛滥,是导致比较文学历时长久的危机的根源所在。
要使比较文学走出危机状态,获得健康发展,必须对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纲领“进行彻底的调整”。
韦勒克的发言在比较文学内部引起了激烈的反响。
二、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A韦勒克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会议。
会上,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1903—)首先发难,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对法国学派进行了言辞颇为尖锐的批评。
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点上:1)他批评了法国学者影响研究的狭隘性。
他说,比较文学的兴起是为了反对孤立地研究国别文学史,但是法国学者把“早已陈腐的19世纪唯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论强加于比较文学,限定比较文学只注意作品本身外在的东西,只研究来源和影响,原因和结果,使比较文学缩小成成了仅仅研究外国来源和作者声誉的材料。
2)他批评了法国学者实证主义的方法。
他认为,这种方法除了说明某个作家知道和阅读了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外,不可能为作品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他还指出法国学者把一种本意为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文学研究变成了一种记文化账,这就陷入民族主义和文化扩张主义的泥潭。
3)他不赞成梵·第根把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分开,把美学评价排斥在比较文学之外的做法。
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即是文学作品,那就不能无视它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和品质。
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
B雷马克: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主张,并代表美国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文学定义。
教堂山会议之后,美国学者在与法国学者论战的同时,更致力于理论建树,更明确地、系统地阐明自己的比较文学观,这方面,雷马克的著述最为重要。
雷马克是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着重研究法德文学关系。
962年,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观点》出版,其中有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文中提出了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观点。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个特定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也是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些知识和信仰领域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雷马克C 奥尔德里奇:以《论比较文学》(1945)为代表作;三种主要著作:《但丁在国外的声望》、《比较文学大纲—从但丁到奥尼尔》、《比较文学书目》。
创办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杂志奥尔德里奇(伊利诺大学教授),曾任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和国际比较文学学会顾问。
奥尔德里奇所编的《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是美国比较文学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
该书第一页开宗明义宣布:“比较文学最简单的定义,可以理解为通过一个以上的民族文学的视野来研究文学现象,或者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的关系”,奥尔德里奇的观点的开放性突出地表现在他最近出版的《世界文学的再现》一书中提出文学和文化多元主义的观点之中。
他所说的文学指的是世界上所有文学和作品的总和,或所有民族文学的结合体。
他积极倡导东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D 克里斯蒂:五种主要著作:《美国超验主义中的东方影响》、《亚洲遗产与美国生活》、《从文学看世界》、《比较文学与多种文化关系参考书录指南》、《世界文学:人类经历文集》。
创办《比较文学通讯》。
提出了文学的“环宇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的观点,产生较大的影响。
E哈瑞·列文(Harry Leuin 1912—)曾任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和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在美、法两派的论争中,他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1972年出版《比较的基点》,集中代表了他的观点。
他认为这一切争论本是为了超越民族主义,所以它远不是沿着民族界限发生的美、法冲突,而是发生在两代人之间的方法论之争。
列文提出文化上的相对主义,更表现了一种开放的思想和宽容和态度。
他坚持民族文学无优劣论;越是关系疏远的民族文学越值得研究,因为若是在这样的二者之间能找到共同的东西,便更能说明问题。
他说,“如果我们了解的日本能乐与希腊悲剧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便可以对种种有机的过程进行归纳概括了。
”列文对比较文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建树是“主题学研究”。
他首先提出了“主题学”这一术语,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系统,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他发表《主题学与文学批评》《吉诃德原则》等主题学研究的名著,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F1969年,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的新动向》一文,在肯定了法国学派的历史性功绩的同时,也对其机械地研究源流、影响以及作品之间的因果关系引发的比较文学危机,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在文章中,勃洛克赞同韦勒克在教堂山会议上提出的全盘调整比较文学研究方向的主张,强调应以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研究的出发点,并把它们称之为比较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觉醒”,代表着比较文学最重要的“新动向”。
在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发展历史上,这篇文章的发表无疑带有总结的意味,既代表了比较文学内部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长达十年论战的结束,也凸显了美国学派在比较文学领域愈来愈大的影响。
美国学者在学术上具有宽容和开阔的胸怀。
他们提倡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开拓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从而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使比较文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