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苏争锋》教学设计说明

《美苏争锋》教学设计说明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第1课《美争锋》一、课程标准:了解美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认识美“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美争锋》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第1课。

《美争锋》即两极格局的形成,是二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

它结束了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为首的两极格局。

伴随着美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最终从两极向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教材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美为首的两极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联的政策及联的对抗措施,双方在“冷战”方式下进行的激烈争夺及影响。

三、学情分析:本课知识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对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已经有了一定概念性认知,但是缺乏更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1、了解美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背景,归纳掌握美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过程。

2、认识美“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㈡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法等分析、理解美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实质和影响。

2、运用情景再现和活动讨论法让学生利用课堂讨论充分理解马歇尔计划的实质、美“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唯物史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美“冷战”造成战后国际关系的长期紧,培养热爱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美争锋、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国家利益的争夺。

3、明确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当前我国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美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2、难点是美对抗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时代。

世界舞台上除各个国家之外,还活跃着许多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国际组织的图片,问:下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图片分别代表哪些国际组织?(学生回答分别是联合国、世贸、亚太经合组织、北约、欧盟后,及时点评。

如果一位同学不能全部回答,则请其他同学补充)在此基础上强调指出:北约在上述组织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它是二战后美对峙、对抗的产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专题九第一节《美争锋》学习新课:用多媒体出示课标要求,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知识重点。

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板书)多媒体出示:有关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图片及雅尔塔体制的基本容。

指出: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就战后世界安排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形成了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构建了二战后国际新格局的基本框架。

请同学们依据雅尔塔体制的基本容预测一下二战后美关系的走向。

(学生回答后,进行归纳可能是和平合作,也可能是对峙、对抗)接着指出:历史的现实是二战后美有盟友迅速变成了对手。

是哪些原因使两国走向了对峙、对抗呢?多媒体展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

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材料二:杜鲁门:“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

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材料三:1946年2月,美国驻外交官向美国国务院发回分析报告,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

让学生依据材料归纳:美由昔日盟友反目成仇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指出:国际交往中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的冲突是美走向对抗的根源。

那么美对峙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板书)多媒体展示:丘吉尔演说的图片教师指出:揭开美对抗序幕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联人;而是当时已经卸任首相一职的丘吉尔。

接着出示《和平砥柱》演说的节选。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联的势力围之,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丘吉尔《和平砥柱》演说节选让学生思考:丘吉尔是真正希望和平吗?学生肯定回答不是,接着让学生说出依据。

教师归纳: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宣称要对抗联、对抗共产主义,因此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那么丘吉尔眼中对抗联中流砥柱指哪一国家呢?学生自然回答是“美国”。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丘吉尔寄希望于美国,美国又是如何回应的呢?学生依据初中知识很容易回答“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多媒体展示:杜鲁门总统的图片及下列资料……无论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且一定会危及本国的繁荣昌盛。

——杜鲁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咨文节选为加深对杜鲁门主义的理解,让学生书面解决以下问题:①“极权主义”、“自由国家”分别指什?②“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指的是什么?③材料表明美国国家政策将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就是遏制联、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对峙、对抗的正式开始。

为了配合杜鲁门主义的实施,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复兴计划。

这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运用。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马歇尔计划,教师提出问题:马歇尔标榜美国的政策“不是针对某种主义”,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说出理由。

学生回答后,指出:马歇尔计划是一个“一石三鸟”的计划。

一是通过帮助欧洲经济复兴,控制了西欧,二是控制西欧基础上对抗联,三是达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

如果说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对抗联在经济上采取的比较隐蔽的手段,它还有更直接的手段,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建立北约”后,用多媒体出示有关北约的一幅漫画。

学生很快回答出:序幕是“铁幕”演说,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发展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军事上建立北约。

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归纳: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方的应对措施。

学生回答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经互会的建立是旨在建立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强调北约、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

上述表格完成后,让学生观察思考“美对抗的主要方式?”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冷战的概念。

冷战指二战后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较量和对抗。

依据概念强调冷战的特点:美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战争之外的一切对抗与较量。

三、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板书)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归纳两极对峙格局下国际关系“冷战”与“热战”的主要史实。

如下:⑴全面“冷战”①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国和德意志国,德国分裂。

②亚洲:日本投降后,美以北纬38度为分界线分别占领了朝鲜半岛。

1948年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民国和朝鲜主义人民国。

③拉丁美洲:1962年,联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获悉后,封锁古巴,进入戒备状态。

经过美两国的谈判,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⑵局部“热战”①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发生战,美国组成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参与朝鲜战争,威胁中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3年,美国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②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特种战争”。

1965年,“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

在越南军民的积极反击下,美国被迫于1973年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军撤出越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两极对峙格局下美争霸影响的观点。

一是使国际关系紧,二是改变国际格局,三是客观上有利于和平发展。

进而让学生小组讨论同意哪种观点,阅读课文找出依据。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同意其中一种观点,也可能是都同意。

关键要让他说出依据)学生回答后,指出:历史评价要抱着多角度、全面客观公正的态度。

启示冷战虽然结束了,但是冷战遗留的问题依然存在。

朝鲜半岛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近一个月来,朝鲜半岛的局势持续紧,引起了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普遍关注。

怎样才能使朝鲜半岛的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为朝鲜问题相关各方提出建设性意见。

学生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发言。

进而总结启示: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和平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3、坚持走和平崛起之路。

4、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

5、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课堂小结采取结构图的形式,先多媒体出示本课主要学习了几个问题:一是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

二是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

三是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是启示。

进而让学生回答背景有哪些?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中美各自行动?消极影响?客观上的积极影响?七、教学反思本课相关的一些概念,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

因而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依据课标和教材,适当补充了一些有关材料,使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提高对史实的理性分析和认识。

不足之处:一是作为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把握还不够深刻。

二是在讨论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过程中,当学生脱离课本时,没有及时将学生引到课本知识上。

造成只是空洞的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