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葡萄沟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葡萄沟

第十课葡萄沟教案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会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运用多种方法感悟和理解“梯田、山坡、茂密、四面、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和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读、思、悟、游、课件、图片、绘画等多种形式在整体感悟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正确朗读课文,感悟文中的风土人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课件、图片、绘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四、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的含义。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

五、教学方法: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等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的含义。

六、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读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
谜语:
藤儿青青,
爬上架架,
结了串串小珍珠,
颗颗都能甜掉牙
、简介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 万平方公里,占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

日照时间长,积温多,昼夜温差大,无霜期
长,年太阳能辐射量仅次于西藏,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新疆吐鲁番胜产葡萄,那里的葡萄又多又甜非常有名。

那葡萄沟是什么样的?请大家读课文了解
了解。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生词,把课文读正确。

(一)读文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自学生字,在
书上标出生字音节。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生字的音、形、意记清楚。

思考
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并说说对葡萄沟的感受。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二)汇报交流
(1)葡萄沟在()。

(2)葡萄在()月份成熟。

(3)葡萄种在()。

(4)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去,有的运到(),制成葡萄干。

(三)利用课件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四)以游戏的形式复习生字、生词。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理解课文,感悟葡萄沟是个真正的好地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大家读了课文,谁知道葡萄沟在哪里?
你能从地图上找到它吗?(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新疆的位置。

)葡萄沟
出产什么?听说那地方是个好地方?今天大家随着老师去葡萄沟看一看,它好在哪?
(二)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情它的好。

1、读课文回答: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出产哪些水果?是哪段告诉我们
的?
2、葡萄种在哪?我们登上山坡上去看葡萄长得怎样?
3、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应的句子。

(1)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2)用笔画一画茂密的枝叶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图片(3)用一个词来概括画上的枝叶“茂密”这样的凉棚有多少?你知道吗?书上是用哪个词来概括的“一个个”?出示课件上的凉棚图片让学生欣赏。

在炎热的夏天,你想钻哪个凉棚,闭上眼睛钻一钻,谈谈你的感觉?(4)谁来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觉----- 凉爽。

(5)齐读茂密到凉棚这一句(茂密的枯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

(6)到了秋季,我们看到了葡萄长得怎样?
颜色怎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老师用图片把各种颜色的葡萄贴上去)(五光十色)作者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 请区分这两个词。

(葡萄长得好,有光泽,像珍珠一,美丽极了。

“五颜六色”只是指颜色多。

)谁来读“秋季到了,,美丽极了”,看看你读出来的美,是什么滋味的美?学生读,老师读,品味美。

出示课件图片欣赏,然后齐读(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7)是谁把这葡萄种
得这么好?这说明了什么?维吾尔族老乡勤劳、能干。

除此之他们还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找出相关的句子(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

理解“够”(吃不下,,带着走。

)齐读: 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4、每年出产这么多葡萄,老乡们是怎样处理的?自读第四段(1)指名回答(2)制作的葡萄干好吗?从哪里看出来?(颜色鲜,味道甜)这句话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色鲜味甜)这些葡萄干在全国各地都有买,都知道是从葡萄沟生产,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它的名气。

(非常有名)(3)齐读第三自然段。

(4)根据板书用一段话总结葡萄沟(葡萄沟的葡萄五光十色,葡萄干色鲜味甜,老乡勤劳、聪明、能干。


5、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地方吗?(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6、读总结句第四自然段。

(三)齐读全文。

(四)练习:用自己的画笔画一画葡萄沟山坡上的葡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