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作者僧狼摘要: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桦褐孔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分布,介绍了桦褐孔菌的化学组分及其药用价值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在桦褐孔菌人体健康生活中的应用现状,表明了桦褐孔菌在其药理作用和临床药用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信桦褐孔菌将在医药和保健领域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也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桦褐孔菌;生物学特性;药理活性;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 (Fr.) Pilat]是一种具有巨大药用价值的真菌。
从16世纪以来,桦褐孔菌常被民间作为治疗治疗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疑难杂症的药物。
其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是由于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Aleksandr IsayevichSolzheni Tsyn在1968年发表的小说《Rakovy Kovpus》中描述一个俄罗斯村庄由于经常引用桦褐孔菌茶而无一人得肠胃病及癌症[1]。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世界各国许多专家学者才开始关注研究桦褐孔菌的生态学特性、化学成分及其功能作用。
目前,国内外有众多研究报道桦褐孔菌具有的生物碱类、三蔽类及留醇类等化学成分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治疗抗糖尿病、高血压、艾滋病及皮肤病等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2]。
此外,在桦褐孔菌本身食用和药用的基础上,国内外有公司已经将其开发研制成保健品(如保健饮料、保健茶等),使其在增强人体免疫力,保障人类的健康生活等方面表现出良好效果。
因此,桦褐孔菌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 桦褐孔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分布桦褐孔菌是一种在桦树等活立木的树皮下或砍伐后树木的枯干上野生存活的真菌,其菌核呈瘤状,菌核无柄,一般直径25-40cm,外表黑褐色或黑色,内部呈黄褐色或茶褐色,老后表面深裂,硬而脆[3]。
桦褐孔菌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其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菌纲非褐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但是也有学者将其归为锈革孔菌科。
由于桦褐孔菌的菌丝体极其耐寒,能在零下40℃下存活,因此桦褐孔菌的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远东部分地区、勘察加半岛)、中国(黑龙江、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日本(北海道)、北美(北部)、芬兰、波兰等地区[2]。
我国学者在长白山、黑龙江大小兴安岭以及内蒙古根河市等地区均有发现桦褐孔菌的存在。
如毕湘虹等[4]发现桦褐孔菌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的红松阔叶混交林中存在数量较大,张跃华等[5]同样调查报道了桦褐孔菌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的汤原县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和小兴安岭南麓等地区的红松阔叶混交林中分布较广。
孙亚红等[6]人报道了内蒙古根河市地区的260种野生大型经济真菌中就有桦褐孔菌存在。
但是,由于桦褐孔菌的人工培养未能实现,所以桦褐孔菌也存在一定的濒危状况。
2 桦褐孔菌的药用价值研究2.1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桦褐孔菌主要含有多糖,三萜类化合物、桦褐孔菌醇和桦褐孔菌素、木质素、黑色素和叶酸衍生物等成分。
其中三萜类化合物:是由Kier LB等人在1961年从桦褐孔菌分离出了多种三蔽类化合物,拉开了对桦褐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的序幕[7]。
近年来Shin等人在桦褐孔菌中连续发现了4种新的三萜类化合物[8],Kahlos等[9]也不断报道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出新的三萜类化合物,而且研究发现桦褐孔菌中白桦脂醇、羊毛甾醇和多种氧化三萜类化合物的混合具有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
木质素:是在1998年由Ichimura T等[10]人从桦褐孔菌子实体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出,经鉴定是一种能够抑制HIV-I蛋白酶活性的一种水溶性高分子量的木质素衍生物,并且还获得了低分子量的多酚类物质。
黑色素:是由2002年Babitskaia VG等[11]从桦褐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出来,鉴定该黑色素为为儿茶酚。
桦褐孔菌醇和桦褐孔菌素:Kojima等[8]1996年就报道了在桦褐孔菌醇的存在,Ludwiczalkt与Wrzclono从桦褐孔菌中也分离到了桦褐孔菌醇和多种三萜类化合物,我国学者何坚等[8]也从桦褐孔菌子实体中纯化鉴定出1种新的化合物桦褐孔菌素( fuscoporine)和其他8中已知化合物。
此外,桦褐孔菌中还存在多种叶酸衍生物,Lovyagina等[12]最早报道桦褐孔菌中含有碟酰谷氨酸、芳香草酸、丁香酸和γ羟基苯甲酸等芳香物质。
随着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被不断分离,众多专家学者也对菌核中的化学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这些化学成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在对抗糖尿病、高血压、艾滋病及皮肤病等方面展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研究表明,桦褐孔菌的药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 桦褐孔菌的药用功能2.2.1抗肿瘤作用桦褐孔菌对多种肿瘤细胞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能防止癌细胞转移、复发。
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抗肿瘤作用。
1987年Kahlos等[13]人就发现了桦褐孔菌的正己烧提取物对Walker 256癌肉瘤、巨睡细胞趋化因子等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2006年Park JR等[14]人运用分子学手段证实了桦褐孔菌提取物能够使ERK1/2和P38MAP激酶灭活,达到抗癌效果;我国学者金光等[15]于2006年发现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S180肉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这些研究都是在体内进行,体外研究是在1998年由Burczyk等[16]研究发现对桦褐孔菌的水提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S3的蛋白数量和有丝分裂存在一定抑制作用,张慧丽等[17]发现了桦褐孔菌多糖可抑制体外肝癌SMMC7721细胞和肝癌HepG2。
这些前期的实验研究为后续开展桦褐孔菌对肿瘤细胞的研究奠定了很大的基础,使得近几年来桦褐孔菌对肿瘤细胞的研究不断深入。
2.2.2降低血糖作用桦褐孔菌中的多糖体和其富含的天然纤维对降低血糖具有重要重要。
Mizuno等[18]通过研究表明褐孔菌菌核中的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多糖对糖尿病小鼠都有降血糖作用,其活性成分主要是β-葡聚糖、杂多糖和蛋白复合物;孙军恩[19]的研究报道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桦褐孔菌菌粉对四氧嘧啶糖尿病的小鼠具有降血糖效果。
除了桦褐孔菌子实体及菌核具有降低血糖作用,桦褐孔菌发酵产物也具有降低血糖的效果,Sun等[20]发现利用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产物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降低具有明显效果。
2.2.3抗氧化性作用有研究报道,桦褐孔菌能通过清除体内自由基获得抗氧化作用。
有学者对桦褐孔菌几种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比较,最强抗氧化能力的是多酚提取物,其次是三萜类和类固醇提取物,最弱的是多糖。
高晗等[21]人研究发现桦褐孔菌多酚对食用油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可显著延长其货架期。
Hama等[22]也通过实验证实了桦褐孔菌醇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2.2.4抗病毒作用美国学者Toshiaki等[23]研究发现,桦褐孔菌提取物β-l,3-DGiucan有抗SARS病毒和HIV 病毒作用,可有效制传染性病毒,并且与抗艾滋病的AZT、DDT等混用能提高疗效,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李建光等[24]报道了桦褐孔菌水溶性木质素衍生物及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在体外通过抑制HIV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活性来抑制HIV病毒的增殖。
2.2.5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多糖等成分可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Wasser等[25]研究发现桦褐孔菌的细胞组成和继发的新陈代谢能对用药者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Kim等[26]也报道了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可强烈激活与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关的体液免疫。
因此,桦褐孔菌能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2.2.6抗炎止痛和抑制病菌作用早在1983年Grzy bek等人就研究发现桦褐孔菌能作为血液的清洁剂和疼痛的缓解剂。
Park等[27]研究证明桦褐孔菌甲醇提取物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并分析了其作用机制,刘迎秋[28]也证实了桦褐孔菌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2.2.7其他作用此外,桦褐孔菌还具有多种其他药用功能,如王明建等[29]研究报道了桦褐孔菌水提物具有延缓小鼠急性弓形虫感染病症发生的作用,Hyun等[30]发现了桦褐孔菌菌丝体中酚类物质的抗血小板作用,还有艳玲等[31]发现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对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这是都是桦褐孔菌药用价值的体现,不仅如此,据资料表明,桦褐孔菌在俄罗斯还作为疼痛缓解剂、滋补剂使用。
桦褐孔菌还可用于配合恶性肿瘤患者的放疗、化疗,增强病人的耐受性,减轻毒副作用。
3 桦褐孔菌在人体健康生活中的应用现状桦褐孔菌的应用由来已久,早在16-17世纪,俄罗斯、东欧和波兰导等地区就有用桦褐孔菌来防治各种疑难杂症。
莫斯科医科院在1955年宣布桦褐孔菌为抗癌物质,并经过政府批准将其用于医药品开发研究中。
1960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过其收到一篇利用桦褐孔菌煎剂成功治愈癌病的报告,之后,美国、日本等地区均有对桦褐孔菌想应用效果进行试验研究。
1961年桦褐孔菌作为抗癌物质的使用在波兰等地区已经被广泛使用。
美国将其列为“特殊天然物”,作为宇宙人类的未来饮品;日本的研究人员将桦褐孔菌菌核作为肝癌,爱滋病和O-157大肠杆菌中毒的治疗剂,并认为桦褐孔菌是一种“万能药”,并申请了多项有关桦褐孔菌的专利;韩国也正在进行桦褐孔菌的液体培养和菌丝体培养研究。
由于桦褐孔菌对预防疾病具有独特的效果,因此桦褐孔菌的研究及其产品的开发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俄罗斯的堪索莫乐斯基制药公司生产的桦褐孔菌精粉对糖尿病的治愈率达93%。
此外,Grzybek等人也研究发现,桦褐孔菌能作为一种补药、血液的清洁剂和疼痛的缓和剂,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和抗炎止痛效果。
虽然,我国对桦褐孔菌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我国相关学者已经将桦褐孔菌逐渐开发为多种保健饮料,也有相关研究报道了桦褐孔菌提取物对胃癌MGC—803细胞株有抗增殖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
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属于纯中药,富含桦褐孔菌醇、betulinic酸、氧化三萜类化合物、β-D-多糖中的BRM物质之一的葡聚糖、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单宁化合物、类固醇、生物碱和羊毛甾醇等化学物质,其中桦褐孔菌醇不但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还能预防中毒、反胃,增加食欲和减少疼痛,尤其是能够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抵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对防治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的泛滥和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桦褐孔菌在民间不仅被广泛的作为抗癌药用菌来使用,还可以用来治疗溃疡、胃炎、生殖器官和腺体的增生和结肠癌。
据资料显示,西西伯利亚的鞑靼人有利用桦褐孔菌来治疗结核病、胃病、肝病、心脏病、蛔虫病的传统。
也有将桦褐孔菌制成一种“茶煎剂、提取物、糖浆、注射(针剂)、坐浴剂、气雾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