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源氏物语的审美情趣及其日本民族文化特征

源氏物语的审美情趣及其日本民族文化特征


枯变化映衬着人物命运的沉浮和世事的荣 次要地位从而成为情感发展的背景。就《源
辱变迁。
氏 物 语 》这 一 特 点 ,《东 方 文 学 史 通 论 》认
为,在没有情节的逻辑化交叉和相互关联
二、命运的悲剧叙事,凄柔绵远
的情况下,情节张力的缺失反而不至于淹
《源氏物语》的物哀同时也由人物的悲 没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敏锐的心理感受,影
化的交融角度来谈《源氏物语》所显现的民 木日月让人真心感动, 人的内心哀愁与四
族文化特征的,指出“汉文化‘和风化’”的 季景物、时序变迁是感应交融的,“物哀”成
观点②;同时,也有从物语中广泛运用的和 为人由外在环境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
歌形式上发掘,认为《源氏物语》运用和歌 伤感、缠绵的情怀,通过客体自然风景、自
凉凄苦的命运来表现。
响“物哀”的表达。
小说中女子人物的命运或沉沦或死亡
《源氏物语》采取这样的叙事风格一方
或出家遁世,从桐壶更衣之死到浮舟出家 面是日本民族不善于或者不热衷于剧烈而
178 社会科学论坛 2 0 0 8·7(下)
文学·历史
复杂的叙事风格,一方面也是日本的民族 了《源氏物语》独特的文学面貌和风格。
民 族
哀思想包含着对大自然的感触, 尤其是季 带来的是长久的哀愁”④,悲哀愁苦随着与
文 化
节变迁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感伤。 越来越多的女人产生纠葛而与日俱增。空

《源氏物语》通过自然的表现力表达物 蝉的回避使源氏苦恼,又为六条妃子的嫉

哀,同时,细腻的人物心理与飘零的人物命 妒怨恨而烦扰,藤壶妃子的忧虑与恐惧让
族文化特征进行考察。
生命忧患。
对环境细致传情的描写是和日本民族
一、描写的宁静之美,细腻传情
素来对大自然有着的细腻、敏感的体验密
既无惊心动魄的叙事,更无剧烈的矛 不可分的。叶渭渠在《日本古代文学思潮
2 0 0 8·7(下) 社会科学论坛 177
文学·历史
史》中指出,日本人最初的美意识来自于人 为尼,自始至终弥漫着悲哀情绪。紫式部以
运又和自然之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而合 他不安,源氏在追逐女人而乱伦背德时,同
为一体。小说中有一节夕颜死时的描写: 时煎受着良心的谴责和折磨。而源氏的儿
“夜半风急,松涛阵阵,不时还夹带一两声怪 子薰君受着情感挫败的煎熬和对身世的痛
鸟的惨啸……灯光摇曳惨淡, 映照着正屋 苦,同样显示出浓厚的悲剧意味。
边的屏风和各个角落……”恐惧、凄凉的景
有的觉的凄凉。”《源氏物语》营造特定的心 从琐屑的日常的情感生活的描写中得到体
境去观照自然物, 自然物成为表达物哀的 现。《源氏物语》也尽力将故事的情节淡化,
重要基础。须磨的凄风苦雨、《朔风》的凄厉 由于作家要细致描绘的是人的情感, 情节
朔风,秋雨、狂风、残枝落叶,自然景物的荣 的发展只是作为情感表现的辅助, 退隐到
这一“独特的语言与文学形态服务于作品 然风物表现,“哀”则由自然景物诱发或因
的整体”③。本文在前人丰硕的研究成果础 长期审美积淀而凝结。人物的悲情愁绪与
上,拟从描写、叙事、人物命运以及中外文 自然的美感交织起来,物的凄凄然与人物
化交融吸收等方面对物语的审美和日本民 的情感体验、悲剧心态相交融,诉说哀情和
哀”,同时也是日本民族尚静和喜平和的映 用到小说中,担当起辅助叙事和描写的角 审

证。仅仅从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上 色。然而,《源氏物语》中的和歌从艺术特 情

看,多台风和频繁的地震形成了日本民族 色上看,并没有太高的造诣,构思并不精 及

对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的渴念,因此也形 妙,表达也无可圈点,可以看出和歌吸收 日
各个人物的命运并不是有机的结合穿
物映衬出源氏的内疚负罪、恐惧悲哀的心 插在一起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网,《源氏物
理, 也融入了作者对红颜薄命的夕颜的深 语》中的女性基本都是相对独立地出场并
切悯惜。紫式部在《帚木》中说道:“天色本 与源氏发生联系,孤立地人物安排让悲剧
无成见,只因观者心情不同,有的觉得优艳, 性的人物命运更显得飘零无助,而物哀则
文化特征所决定的。对于人物事件的叙写,
和 歌 在 《源 氏 物 语 》中 首 先 完 成 了 浪
《源氏物语》总是波澜不惊,以一种平缓的 漫幽美情调的营造使命,进而更自然地在 ︽源

基调贯穿始终,体现了日本民族一贯崇尚 此营造的氛围中流露情感;在普通的叙事 物

的平和静谧之美。这不仅很好的表现了“物 和描写不能达到要求时,和歌就自然地运 ︾的
2.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东方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叶渭渠:《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年版。 4.张哲俊:“《源氏物语》的诗化悲剧体验”,载《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5.姚继中:“《源氏物语》和歌艺术风格论”,载《四川外 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6.王彦彦:“‘和魂汉才’— ——《源氏物语》对汉文化的吸 收”,载《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7.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 版社2004年版。
境达情和辅以叙事。LT
使《源氏物语》在日本古代文学乃至世
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又一大亮点就是
注释:
和歌的运用。歌道之外则无物语,咏歌者之 情趣全为物语之情趣,日本江户时代的著 名国文学家本居宣长 ,曾在他的《紫文 要 领》中对《源氏物语》的和歌这样评价道。因
①张哲俊:“《源氏物语》的诗化悲剧体验”,载《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 0 0 8·7(下) 社会科学论坛 179
文学·历史
《源氏物语》的审美情趣
及其日本民族文化特征
︽源 氏


︾的
□詹跃仙 李 蒙



[内容摘要]《源氏物语》所营造的悲哀的意蕴以及叙述的人物无常飘零的命运共同
趣 及
表达了“物哀”的主题,渗透了对自然变化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反映了日本民族独特
其 日
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特征。
本 民
[关 键 词]《源氏物语》;物哀;和歌;审美情趣;日本民族文化。
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④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第115页,东方文艺出版
社1994年版。
参考文献:
1.紫式部:《源氏物语》,丰子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版。
世界,吟咏即时即景的欢乐、悲哀、苦痛与眷 恋,体现出了丰沛的浪漫主义情怀;与此同 时,在唱和、赠答诗中,它又具有微弱的叙事 功能,以浪漫的文学形式诉诸真实的情感交 流。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紫式部的和歌造 诣的深厚,在《源氏物语》中,她及其自然地 插入和歌,满足烘托情绪氛围及浪漫型叙 事的需要,使短小的和歌与整部小说的叙 述描写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
与自然的共生,来自于人与自然密不可分 客体的悲哀感情和主体的同情怜悯, 赋予
︽ 源 的民俗式的思想。日本古代文学就是从这 众多善良女性以悲剧的美感,充满了日本

物 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思考历史,从这种自 式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美,表面上装饰得十

︾ 的 然中发现美的存在,进而创造文学的美。日 分风雅,内心却蕴藏着更多的哀叹,带着婉

成了崇尚平和与静谧的审美情趣。正如日 了中国的诗歌在意境上的呈现,而放弃了 民

本的茶道,表现在文学中,就是如《源氏物 对精妙的构思和对诗情最完美的表达的 文

语》般运用低缓的叙事方式。
追求,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更好的理解 特

和歌在《源氏物语》中的
②王彦彦:“‘和魂汉才’— ——《源氏物语》对汉文化的吸 收”,载《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③姚继中:“《源氏物语》和歌艺术风格论”,载《四川外
此,要对《源氏物语》有深入的理解,就不能 忽视文中大量运用的和歌。
在 紫 式 部 的 《源 氏 物 语 》中 , 和 歌 融 抒 情功能与微弱的叙事功能为一体,用和歌 的抒情诗特征去表现人物发自内心的主观
审 美
本传统审美中对于直感地把握大自然的生 约纤柔、缠绵悱恻的悲美色彩。
情 命这一追求是执著的。因此,深受日本民族

而主人公源氏也同样一直受着歉疚疑
及 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的紫式部对与大自然 惧的困扰。从追求第一个女人空蝉开始,源

日 本
紧密相联的生死哀乐有着深刻的体验,其物 氏的悲剧性命运也从此启程。“短暂的欢娱
族 文
[作者简介]詹跃仙,李 蒙,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化 特

对于《源氏物语》的研究,前人学者已 盾斗争,在没有这些吸引大众的重要因素
经做出了很多成果。有学者就《源氏物语》 下,《源氏物语》何以成为日本古典小说的
的悲剧表现形式做了分析,指出《源氏物 典范?在考察了日本的传统审美之后,可以
语》的“悲剧性截然不同于西方文学的悲剧 发现,《源氏物语》具有独特的宁静平和之
形式,不是通过情节的冲突加以表现,而是 美,在平缓的叙事中流放汩汩的物哀,给以
把一连串的生活琐碎细节诗意化,通过内 持续而深沉的美感享受。
在的体验表现悲剧性,表现悲剧的冲突,从
《源氏物语》中的一草一木都被赋予了
而构成日本文学特有的阴柔美的静态悲剧 情感,人的内心忧患与物的沧桑凄婉完美
形式”①;亦有从中国文化的渗透与中日文 结合,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春夏秋冬,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