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竞争力以及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问题的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实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

总结这些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对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的实施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率先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培养目标在相互效仿中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

1、美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研究型大学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研究型大学在当今时代中践行精英教育观的直接体现。

1991年,锡拉丘兹大学校长肯尼斯·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此后一批大学紧随其后也提出了类似的办学思路。

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线,既注重学术性目标的实现,也注重应用型目标的实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大多都是普通或自由教育。

其中小团体的实验室和研讨会里的研究活动是重要的教学模式。

在研究过程以及培养人才过程中非常注重大学之间的紧密交流与联系。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集体培养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思想,以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培养模式为基础,把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充分体现“拓宽基础,追踪前沿”的教学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精神的智力训练。

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进行科学探索,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能力培养。

哈佛大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lecture)、讨论(seminar)、辅导(tutorial)、实验(experiment)、角色扮演(role-play)、案例研究(case-study)、模拟法庭(moot-court)、独立学习(independentstudy)等。

2、英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宽口径综合课程教学,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技竞争力,使高等教育更有效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英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非常好的传统。

牛津、剑桥等大学重视多学科交叉训练,对于开阔思路、培养现代科学人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英国教育中提倡的批判式思辨也是创造性人才所需要的重要品质。

英国互联网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信息实验室基本是24小时开放,其网络课程在高校之间都是可以共享的,这非常有助于创新人才智慧交流与启发。

总体来看,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是英国大学训练的重点: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是英国教育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特色。

此外,英国的研究生教育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课程教学划分为选课式和研究式两种类型,尤其重视研究方法论的学习。

3、法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法国高等教育是中央集权式的管理体制,带有浓厚国家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

法国创新教育的特色主要是专才培养模式。

以巴黎中央理工大学为例,在招生上,该大学施行2年至5年的专业化教育,招生极为严格,因而生源质量较高,这种选拔式的招生方式保证了高标准的教学质量。

在教育氛围上,学校注重营造竞争、公正、开放的学习气氛。

在教育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多科性”和“多面性”为特色:既学习科学基础,又学习工程技术:要求学生到工业企业实习,注重与企业长期保持密切合作的关系。

在教育内容上,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经济学,同时注重人文、外语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开阔的学习视野;外语教学要求通过熟悉国外人文与历史,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体育作为训练学生体能和毅力的教学内容在法国更是受到特别的重视。

总体而言,法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并创设了与之相应的学习环境,使创新人才在一个充满动力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成长。

此外,法国高校非常重视和利用远程教育,尤其是以数字视频技术及服务的教学项目应用非常广泛。

近年来,法国高等教育以国家统一部署调控为前提,开始适应社会需求,对学制逐渐调整,同时积极促进各类型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4、日本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本高校高度重视科研训练,很早就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让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生产科研内部单位直接联系。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引进了德国的讲座制和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创建了美国式的研究生院,同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官学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工业实验室”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代替大学成为主要的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基地。

工业企业为科研人员提供资金、课题和就业机会,由于企业特有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发挥,对研究生科研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反过来,由于科研人员的投入使企业获得了发展,因此企业有更大热情和实力在内部进行研究生教育工作。

此外,日本各高校均积极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旨在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如有的高校制订了“创造性开发科目”的认定标准,有的则开设“创造自习科目”。

学生首先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学会掌握表象知识,再通过“发现问题、自我学习”的创造性教育课程来激发学生获取新表象的内在动力和思维能力。

近年来日本高校还积极寻求各类合作研究和师生交流,不断增强与西方大学的教育交流。

二、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随着自主创新成为了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成为关系到我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性因素。

总结发达国家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和实现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前提作为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价值追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理念最基本的核心内容。

当今各国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理念的选择与创新,尽管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均强调卓越与特色、开放与交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上主要强调以下几点:主动性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联想创造能力,持续钻研和终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2、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和跨学科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和跨学科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获得宽阔的基础、专业视野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如美国的人文科技相结合的自由教育课程体系、一系列专门训练、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的课程,英国的跨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等。

还有如日本大学直接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法国高校的“多面性”教学则适应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跨学科、交叉性的课程和专业,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协调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综合能力都有重要帮助。

3、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性的科研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重视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

概括起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国外高校创新教育的普遍教学手段。

其中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指教学要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还要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

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和“产学研”合作机制,英国的分类教学,日本的科技产业园,法国的实践教学基地等都促进了创新人才的成长。

此外,国外高校的具体教学手段非常灵活,比如美国大学的“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团队讨论和小组学习,通过让学生从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发现的方法。

4、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创新人才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须依托良好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

综合各国特点,良好的学习氛围包括:提倡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发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行为;鼓励提问,鼓励有创见的主张。

学术氛围的熏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使学生接受更多、更新的科技信息,也会强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研究的参与意识以及科学探索精神。

在欧美高校里,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平等对话、互相切磋,从而创造出平等、和谐的课内外学术研究和探讨环境,使学生树立了自强自立的独立意识,促进了创新潜力的发挥。

5、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当今经济全球化引发了人才的国际化需求,人才国际化需求推动了教育国际化进程。

各国都把教育国际化摆到21世纪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要求高等学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创新人才培训的基地。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动,可以看出美、英、日、法等国或通过扩大留学生规模,或通过加强校际国际交流、学生交流、学者互派访问等形式,不断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随着新经济的到来,经济与技术发展已经处于一个跨学科、跨国界的阶段,唯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扩大视野,才能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三、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起步较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应从创设创新教育优良环境、构筑知识经济基础、建立创新体系、帮助学生养成创造性学习习惯以及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

前者是非智力因素,即强烈的求知欲、敏锐的创新意识、勇敢的开拓精神和坚定的科学态度等;后者主要是智力因素,包括逻辑方法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新技能。

一个成功的创新者不仅在学术研究、职业技能上有较高的造诣,而且还应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对事业的开拓精神以及对未来不懈追求的意志。

借鉴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一是把教学建设和“创新教育”办学理念相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