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教程》重点归纳 第一章 新闻采访 1.1新闻采访[P2]:新闻工作者搜集新闻素材的活动。 1.2新闻采访的特点[P3]: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 ④需要的广泛性; ⑤知识的全面性;⑥活动的艰辛性。 1.3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P6]
:
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1.4新闻采访的方式[P6]:从形式上分: ①个别访问 ②开座谈会 ③现场观察 ④参加会议 ⑤蹲点 ⑥查阅资料 ⑦改写 ⑧问卷 ⑨电话采访 ⑩网络采访 第二章 策划与准备(采访前期) 2.1新闻策划的基础和前提是[P14]:充分了解中央的大政方针及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阶段工作计划,清晰明了和切实掌握当前社会实际中先进的人和事、存在的问题及广大群众的想法、愿望和关注的热点。 2.2新闻敏感[P15]
:
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2.3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P16]
:
①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②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够吸引较多受众; ③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④迅速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⑤迅速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2.4新闻价值所包含的因素[P22]
:
①重要性 ②显著性: A.平常人﹢平常事=0﹛张三或李四都是平常人,加上下水游泳,也属平常事,就等于零﹜ B.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例如毛泽东畅游长江﹜ C.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上海青年女工陈燕飞怀孕近6个月还奋不顾身下水救人﹜ ③时新性 ④接近性 ⑤趣味性 2.5新闻线索[P30]: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2.6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P31]
:
①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 ②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 ③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 ④通过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 ⑤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 ⑥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取。 2.7运用新闻线索时的注意事项[P34]
:
①注重验证,不硬顺藤摸瓜; ②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③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 ④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 。 2.8知识的准备的功效(好处)[P38]:
第一,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 第二,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第三,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第四,有助于避免犯知识性错误。 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 3.1创造哪些良好的访问条件[P48]:
①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1、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2、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②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③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④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⑤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1、见了领导、名人等人物不要低三下四、阿谀奉承 2、见了基层普通
群众不要盛气凌人。) ⑥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1、面部表情 2、体态表情 3、手势);
⑦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1、强调采访意义 2、约束神情语态 3、排除外来干扰4变换活动方式)
3.2提问的注意事项[P62]:
①提问宜简洁;②提问宜具体;③提问宜间接; ④提问宜深刻;⑤提问宜自然;⑥提问宜节制。 3.3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功能[P68]
:
①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②能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③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④能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⑤能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 第四章 深入与收尾(采访后期) 4.1记者应当怎样抓取事物的特点?[P84]
一是看准形势抓特点 二是通过比较抓特点﹛纵断面比较与横断面比较﹜ 三是选择角度抓特点 4.2在选择角度时,应当抓住的三个字[P85]:比、 小 、异 4.3自觉克服有碍深入采访的思想障碍,思想障碍具体有[P87]:
1、盲目自满;2、追求数量,忽略质量; 3、怕苦畏难,不愿下基层; 4、先入为主;5、重实践,轻理论 4.4新闻主题[94]
,
即指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第五章 人物与时间类新闻采访 5.1避免雷同,突出个性。采访写作中必须体现的“三个一”[104]:
⑴一人有一人的精神(思想) ⑵一人有一人的典型事件 ⑶一人有一人的性格化语言 5.2人物专访特点与作用[108]:①针对性;②代表性;③适合性。 5.3事件通讯采访中应注意的事项[113]
:
①典型性强,要精心选材;②突发性强,要闻风而动; ③思想性强,要深入挖掘;④具体性强,要破题细问; ⑤政策性强,要注意分寸;⑥延续性强,要跟踪追击。 第六章 时事与政治类新闻采访 6.1政治新闻采访具体要求[117]
:
①立场坚定,头脑冷静;②实事求是,保证真实; ③作风踏实,深入实际;④宏观选题,微观选材;⑤知识广播,善于社交。 6.2军事新闻采访的新要求[123]
:
①时代转变,题材转移;②明确原则,突出重点; ③讲究效应,注重节制;④谨慎从事,严守机密;⑤作风踏实,雷厉风行。 6.3外事新闻采访注意事项[126]
:
①依靠组织,熟悉情况;②抓住战机,迅速成篇; ③亲临现场,捕捉细节;④注重礼仪,遵守纪律。 第七章 经济与科技类新闻采访 7.1科技新闻采访须注意[138]
:
①深入采访,力求真实;②虚心求教,正确认识; ③长期积累,密切联系;④慎重评价,切忌溢美; ⑤讲求效应,掌握时机;⑥突出个人,兼顾群体; ⑦注重解释,巧用修辞;⑧善于结合,提升品位。 第八章 文体与教卫类新闻采访 8.1文艺新闻的采写要求[143]
:
①体现特点,明确职责;②亲临现场,认真观察; ③实事求是,准确评价;④穿插背景,增强深度; ⑤常来常往,成为知音; ⑥严格核实,杜绝失实。 8.2体育新闻的采写要求[147]
:
①以快制快,分秒必争;②熟悉情况,深刻准确; ③强化观察,待机提问;④掌握分寸,切忌偏激; ⑤提高认识,开阔视野;⑥控制情感,迅速发稿。 8.3教育新闻的采访注意[152]
:
①知识广博,见多识广; ②密切联系,善交朋友。③视野开阔,面向社会。 8.4卫生新闻的采访注意[154]
:
①作风踏实,虚心求教;②微观细察,力求通俗;③客观公正,求真求实。 第九章 社会生活类新闻采访 9.1社会新闻特点[157]:①广泛性;②知识性;③趣味性;④突发性;⑤思想性。 9.2社会新闻采访要求[159]
:
①闻风而动,刻不容缓;②利用空闲,捕捉线索;③研究社会,多思好奇; ④广交朋友,建立热线;⑤讲究趣味,反对庸俗;⑥力求辨证,客观全面。 9.3灾害新闻[P162]: 即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体裁。 9.4灾害新闻的题材的特性[P163]
:
①突发性;②严肃性;③客观性;④情趣性;⑤科学性 9.5记者应特别注意抓取灾害新闻的组成因素,具体有[P165]
:
①死伤情况;②财产损失情况;③原因;④救护、救济情况;⑤灾区灾后情况。 第十章 特殊类新闻采访 10.1特写[P169]
:
即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断,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 10.2要采写好特写,应特别注意[P170]
:
①观察须严细;②选材须精当;③结构须紧凑;④篇幅须短小;⑤角度须奇异; 10.3报告文学的采访要求[P172]
:
①立足时代,摸准题材; ②深入采访,确保真实; ③“清扫”外围,间接采访; ④精心选材,合理用材;⑤交友交心,观察体验。 10.4新闻采访在形式上一般分为直接采访与间接采访两种。[P174]
直接采访,即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作访问; 间接采访:对新闻事件的有关目击者、知情者及有关联的人作访问。 10.5连续性新闻[P179]:即指对新闻人物或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 10.6连续性新闻采写注意事项[P180]
:
①注意优化组合(1、反对简单相加;2、掌握报道节奏;3、讲究善始善终);
②注意系统思维; 、 ③注意反馈失调;反馈失调通常指的是反馈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两种情况: 1、反馈不及时;2、反馈过度。 10.7批评性新闻采写时的注意事项[P187]
:
①深查细访,捕获细节; ②反复核实,务求准确; ③语言质朴,巧用含蓄; ④分寸得当,褒贬有致。 10.8深度性新闻[P188]
:
是一种涉及重大题材,系统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形式进行解释分析从而延伸和拓展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 10.9预测性新闻的定义[P192]:即新近发生的预测性事实的报道。也即什么人最近对什么事作出了什么预测的事实的报道。 10.10预测性报道特点[P192]: 是以现有材料与事实为根据对未来作出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前景作出分析,它与着眼于“新近发生”的事实、事件的动态新闻不同,报道着眼于“未来发生”的事实或事件。 10.10精确性新闻[P193]
:
即指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新闻报道方法融为一体的报道形式。泛指以各种问卷调查结果组合为新闻的报道形式。 第十一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11.1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P199]:(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
1、坚持真实性;2、坚持时间性;3、坚持思想性;4、坚持用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