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试题3)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每题2分共20分)
1、哪项不是素质教育的特点? ( A )
A、统一性与差异性
B、主体性和成功性
C、基础性与发展性
D、交互性与层次性
2、不是教学设计的四要素是哪项?( B )
A、教学目标
B、教学原理
C、教学内容
D、教学评价
3、信息系统构成的三要素是硬件,软件和。
( B )
A、技术
B、人员
C、科技
D、物资
4、口头语言可以分为哪两类?( C )。
A、解说和说明
B、问答和座谈
C、独白表达语言和对话表达语言
D、讲解和说明
5、电子计算机从哪年进入教育领域?( D )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6、1997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改稿)》采用了以下哪三级水平?( B )
A、知道、学会、掌握
B、了解、理解、掌握
C、学会、理解、掌握
D、了解、学会、掌握
7、控制论的奠基人是 B 。
A、仙农
B、维纳
C、比尔.盖茨
D、徐仲安
8、信息技术教学检测有哪几种方法?( A )
A 、口试、笔试和实践性考试B、口试、笔试
C 、笔试、上级考试
D 、开卷、闭卷
9、根据上课的方式分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类型可以分为哪3种不同类型?( B )
A、理论课、上机课、练习课
B、理论课、上机课、实践课
C、新授课、复习课、检测课
D、新授课、复习课、上机课
10、根据现代课程理论,课程可以分为哪两大类?(D )
A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B 、普通课程和精品课程
C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20分)
1、素质是人们先天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特点与品质的综合。
(√)
2、讲解法是传统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
3、信息经过多次应用会逐渐丢失。
(×)
4、教学目标是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
5、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媒体的选择应遵循付出代价越高,选择的机率越大。
(×)
6、素质教育的课程价值趋向从大众教育转向精英教育。
(×)
7、媒体使用目标指媒体在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中,要完成的职能。
(√)
8、独立学习就是学习者独立自主地利用各种在线资源进行学习。
(√)
9、CAI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计算机特性三者的结合体。
(√)
10、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可以开设信息技术的程序设计语言课。
(×)
11、旧的教学模式认为,学生的思想是一张白纸,是一个空的容器,有待教师的书写或灌输。
(√)
12、教学设计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
13、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中,合作学习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
14、教学设计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
15、游戏最重要的特征是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因而,如何充分利用游戏的特点,为教学服务,是游戏整合于课程的首要任务。
(√)1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牢记知识的过程。
( √)
17、旧的教学模式认为,学生的思想是一张白纸,是一个空的容器,有待教师的书写或灌输(×)
18、主体-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主体”就是学生。
(√)
19、计算机课主要是以课堂上的教学为主,机房操作实验为辅。
(×)
20、知识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设计教学目标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答案要点:(1)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调探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
(2)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
(3)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
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1)实践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来源虽可以从理论上建构,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实践经验,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其作为工具的性质显而易见。
(2)耦合性: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的方式和教的方式在行动上直辖市一致的效果。
(3)多样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组成丰富的“方法库”。
(4)发展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为提高教学实效,历来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有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3、简述光学投影在信息技术教学上的运用
答案要点:光学投影主要有幻灯机和幻灯片、投影仪和投影片、电影机和电影片。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常把占用时间较多的绘制流程图,板书程序工作,事先制作成幻灯片、投影仪、录像片、电影片,上课时直接在相应机器上放映,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还可以通过它的色彩和真实感吸引学生,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集中注意,认真观察,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影响。
4、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
答案要点: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培养教育对象利用计算机、各种通信设备等信息工具,收集、处理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对信息的认识、信息的作用、信息的存在方式、信息的获取方法、有用信息的过滤方法、信息的处理方法、信息的利用能力等。
5、支架式教学的环节是什么?
答案要点:(1)进入问题情境
(2)搭建支架
(3)独立探索
(4)协作学习(注意小组中角色扮演)
(5)学习效果评价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应用→提高”结构。
答案要点: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特别是面向基本应用的教学占据主导地位以后,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类教材一般都按“基础→应用→提高”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这里所说的“基础”,指的是与开机、关机、图标、菜单、窗口、鼠标、键盘、文件系统等方面有关的一些使用计算机系统时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以及访问因特网、简单的图像处理等;“应用”指的是文字处理、表格处理、防治计算机病毒、声音与影像处理、网页与多媒体制作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与应用方法;“提高”指的是有关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信息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初步知识。
下图是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的结构框图,用它可以作为这种教材结构的代表。
“基础→应用→提高”结构,已经成为面向基本应用的中小学计算机选修教材的典型结构,在其他版本的新编信息技术教材中,大部分也都采用这种结构。
这种结构,比较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
一般说来,完成了“基础篇”的教学,学生就可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就可以上网,就可以用计算机完成一些简单、实用的处理任务;完成了“应用篇”的教学,学生就可以学会常用信息处理领域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操作方法;完成了“提高篇”的教学,学生就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相关的信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初步知识、思想、方法等内容。
使用这类教材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更加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案要点:有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等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通过信息教育使学生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即“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目标是以下几点:
1.学习者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掌握从图书资料的检索到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和网络通讯工具软件的灵活使用。
2.学习者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
包括采访、参观、实验、问卷调查各种现代媒体的应用,如图书馆,网络的利用等等。
3.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
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
能够从大千世界丰富的信息中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明白易懂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传递给他人,包括研究结果的表达、媒体的应用、信息的存储与变换、发表与传播的有效方式的选择等。
4.利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
善于充分运用信息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5.信息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直觉、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倾向性、法则性、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等规律,得出创新的结论。
6.具有21世纪的协作意识和新时代价值观念。
能够通过校园网和Internet网扩展合作和学习的范围;面向世界和未来,在社会发展和信息海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