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英雄的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在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
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90年代,当人们重新呼唤红旗渠精神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岭,原名坟头岭。
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岭。
它不仅是红旗渠的三条干渠的分水枢纽工程,而且也是自然界的分水岭。
岭南的水汇入洹河,岭北的水汇入洹河,分属两个不同的小水系。
就是这个分水岭,在当年修渠时,让决策者和设计者操碎了心。
因为如果出现设计错误,红旗渠水流不过分水岭,整个工程只能够浇任村、东岗两个乡七八万亩的土地;如果流过去,就能够灌溉全县五十多万亩土地。
红旗渠首的进水闸底高程为464.75米,分水岭分水闸底高程为454.44米,全长70.6公里,落差10.31米,1/8000的坡度,如果没有精确设计,渠水流不过分水岭,林县人民勒紧腰带,拼命修成的总干渠就变成了一条废渠,责任重大啊。
当时杨贵书记对水利局长段毓波说:“如果红旗渠水流不过分水岭,我们俩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全县人民谢罪。
”直到总干渠通水成功,杨贵书记心里才踏实了。
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它运行三十年,水蚀风化,渗漏严重。
1994年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红旗渠的源头21公里处实施二次技改工程。
这一工程很快得到各级部门和济南军区的支持,在济南军区两个兵工团和林州民兵团的同理协作下,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圆满竣工。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纪念碑,就是为这次技改工程所立的。
红旗渠纪念碑。
红旗渠纪念碑是1990年4月5日红旗渠通水25周年之际所建。
通告2.2米,共6棱,每棱面宽0.74米,碑帽为仿古屋檐式屋檐护顶。
第一面采用凹形雕刻形式,书写着“红旗渠纪念碑”六个镏金大字。
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是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
总干渠分水闸楼顶高悬郭沫若亲笔书写的"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总干渠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为25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重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工程相当艰险。
闸门内奔泻出两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东峦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流,浇灌着姚村、城关、合涧等35.2万亩土地;二干渠沿山坡东南方向到横水镇马店村,浇灌着姚村、河顺、横水等11.6万亩。
三干渠从上游500米分出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浇灌着7.6万亩土地。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林县人民的干涸历史,我们知道,谁是生命之源,林州市年降水量还不到一米,且降水将极不均匀,集中在7、8月份,境内的露水河、洹河、淇河均属季节性河流,全市属于雨养干旱山区。
“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解放前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初,任村镇桑耳庄村有300多户人家,常年到3.5公里以外的黃牙泉去挑水吃,曾跌死跌伤3人。
民国九年大旱,泉水只有香火头那么粗,远近来这里取水的人越来越多。
大年三十。
老长工桑林茂起五更上黄泉崖,像趁早挑一担水回家过年,一直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
新过门的儿媳妇心疼公爹,摸黑出门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走几步就被石头绊倒,桑老汉花费一天时间回家过年的一担水顷刻间被撒了个净光,儿媳妇又气又愧,在除夕夜悬梁自尽。
桑林茂怀着满腔悲愤,在大年初一埋葬了儿媳妇,带着全家人逃水荒去了。
严重的干旱,加之旧的社会对百姓的剥削和压榨,林州人民饱受缺水之慌,灾难之苦。
从明正统元年(134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
在这500多年里,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人相食5次。
据不完全统计,仅记载清光绪元年到四年,记载林州遭大旱民不聊生的悲剧情景的石碑有30多通。
河顺镇出土的一通碑刻记录了光绪三年的旱灾情景,“柿叶甘土,具当饭餐,幼女出卖,一两串钱,人吃人肉,遍地不安,皇上放赈,人死万千,荒年若此,刻石流传”由于天气干旱,庄稼没有收成,人们只能拿柿叶和甘土来充饥,没有钱养不起儿女了,一两窜钱就给贱卖了,最后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1942-1943年连年大旱,被水逼上逃荒路的达到10800户,占当时林县总人数的14%,饿死人数1650人,占总人数的4.3%。
解放初,全县98.5万亩耕地,仅有1.2万亩可以得到灌溉,干旱缺水时林县人民面临的第一大生存问题。
1954年,杨贵来到林县担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他带领县委一班人,在林县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像英雄渠、抗日渠、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都是当时修建的,虽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林县干旱缺水的困境。
1959年,又是一个大旱年,渠水干涸了,水库没有水,县委总结多年来兴修水利的经验,认为仅仅依靠林县境内解决水源问题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就组成了调查组,到林县境外去寻找水源。
经过考察山西浊漳河水源充足,适宜引水,通过与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协商,林县发出引漳入林的号召,开始修建红旗渠。
红旗渠是特殊年代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1960年11月6日,中共林县县委正式向中共新乡地委、河南省委省人委报送了《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
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对林县引漳入林的工程十分重视,向山西省委、省人委致函,省委领导还以个人名义写信给山西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写信请求支持。
1960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十),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办公室写信告诉杨贵,山西省已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
2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指挥部召开了全县引漳入林广播誓师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引漳入林动员令》,《动员令》宣布::“引漳入林是我县人民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地委的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委多方面的努力,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明日正式开工!”2月11日,也正是传统的元宵佳节。
黎明,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冒着严寒,踏着霜冻,迎着朝阳,高举红旗,雄纠纠气昂昂的行进在通往引漳入林工地的道路上。
我们来看这张照片,走在最前面的是老书记杨贵,紧随其后的是县长李贵及县委一帮人,由于他们的名字当中都有一个“贵”字,被称为“二鬼闹太行”。
三十万大军汇集太行山,没有住房,修去民工就夜宿山崖,顶风雪,战酷暑,毫无怨言还留下了豪迈的诗篇:“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子孙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红旗渠修筑在“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援”的太行石壁上,修渠民工腰系绳索,凌空作业。
头上是不断落下的碎石,脚下是万丈深渊,奔腾的漳河水翻卷着波浪,更增加了恐怖的气氛。
民工们就这样吊在悬崖上,挥锤打钎,装药放炮,炸出一个个小平台,再在这个平台上作业,凿成渠线。
放炮过后,常有松动的石头掉下来砸人,除险队长任羊成率领一班除险人员,像打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如果稍有闪失,身体与崖壁撞击,后果不堪设想。
一次一块拳头大的石头砸在任羊成的嘴上,顿时,三颗牙齿横倒在嘴里,鲜血直流,疼痛难忍,他忍着剧痛,吐出牙齿,不下火线,有连续在高空工作了6个小时,由于长期高空作业,他的腰上被磨出厚厚的一圈老茧,当时有句话“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一点也不夸张。
曾经有一个人称敢死队长的特等劳模任羊成,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曾经去采访他。
穆老深为他的事迹所感动,动情地说,你能不能把衣服撩起来给我看看你的腰,等他脱下衣服,穆老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因为他看到任羊成最里边的一层衬衣已经和腰间的血肉粘在了一起。
红旗渠已经修成四十多年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任羊成,撩开他的衣物,仍能看到腰上还结着一层厚厚的老茧。
工地上活跃着一群15、16岁的姑娘,他们轮捶打钎样样能干。
这位姑娘双手握两根钢钎,供四个人轮流捶打,大家可能觉得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四个人大锤的频率不一样,所以双手的转动是不一样的,每一锤下去,虎口都要被震动一次,所以每个炮眼都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凝聚而成的在闲暇时间他们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十年的奋斗他们呢就是靠着这种精神食粮激励自己的这些工具是修渠时使用的,最简单的工具也是最原始的工具,很难想到。
人工天河就是这些工具修建城的“军民团结如一家”在红旗渠修筑的关键时刻,人民解放军来到工地上与林县人民并肩作战,极大的鼓舞了林县人民的斗志。
当时林县财政收入十分薄弱,只有不足700万元。
但这七百万元不可能全部用来修渠,至少还要维持全县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而整个红旗渠工程后来计算的总投资将近7000万元。
在国家困难时期,极其有限的资金的情况下,如何来修建这个庞大的工程?国家补助的资金不足15%,其余的都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我们来看一组的图片:,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竹筐自己编,有他们自己的劳动来创造人间奇迹,当时有这样一句话: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
三条干渠上都有一个咽喉工程,一干渠是桃园渡桥,二干渠是夺丰渡槽,三干渠是为长4公里的曙光洞。
曙光洞是三干渠上的咽喉工程,全长4000米,是红旗渠工程最长的一个隧洞。
为了早日打通这条隧洞,队员们就搞技术革新,开凿竖井扩展工作面,像这样每开凿一个竖井就会增加两个工作面,就这样在开凿了34个竖井后,由原来的两个工作面增加为70个工作面,大大提高的工作效率,仅用了一年零4个月的时间就将这个长达8华里的曙光洞打通了。
这是二干渠的夺丰渡槽,长415米,高14米,宽4米,过水3.5个流量,共50个孔眼,是红旗渠干渠中最长的渡槽,由当时的9个生产大队承建。
1966年2月14日动工,4月5日竣工,只用了125天时间,在建设渡槽时,需要上万方的石料,建渠工地优中选优,在离工地2公里的地方找到石料,在离工地5工地找到优质的沙料,石料找到以后需要锻造,各大队把石匠集中起来,采取集中带徒的办法,培养石匠,有很多青年妇女挥锤上阵,当起了女石匠,石料锻好了,需要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