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阅读附答案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阅读附答案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阅读附答案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
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
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
1960年,耶鲁大学把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当代大儒钱穆,他们这样评价
说:“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
实自由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人称为当代最后一个大儒的人,却没有任何
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
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一次读曾国藩家书,曾
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钱穆从此要求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
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他从古人身上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便身体力行,
规定自己早上读经子,晚上读史,中间读闲书,充分提高读书的效率。钱穆小时
候身体一直很弱,每年秋天都生病,祖父父亲都英年早逝,他一直为自己健康担
忧,一次从一本日本书上看到讲究卫生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便警醒自己,从此
每天起居有恒,坚持静坐散步,记日记,以此督促自己。晚年他把自己长寿的秘
诀都归功于有规律的生活。
从1912年起,在十年半时间内,钱穆辗转四所学校任教,读书之余完成了
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十年
面壁,钱穆终于找到自己的治学门径,专治儒学和史学,自称“其得力最深者莫
如宋明儒”。(《宋明理学概述·序》)钱穆之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研究
对象,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
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当我
幼年,在前清时代,就听有人说,‘中国不亡,是无天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不禁起了一番反抗之心。”这种反抗之心便成了他后来治学的动力,“莫非因国难
之鼓励,爱国之指导。”(《中国文化精神·序》)在无锡三师时,钱穆已经完成《国
学概论》,并开始撰写其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著名学者蒙
文通看到他的文章,慕名前来造访,打开“系年”手稿便被吸引了,在回南京的
车上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认为该书“体大精深,乾嘉以来,少有匹矣”。
钱穆虽然自学出身,却从不迷信权威。当时学术界正流行康有为《新学伪经
考》的观点,顾颉刚也是康的拥护者。钱穆对此十分怀疑,他没有因为顾颉刚于
己有恩就放弃己见,而是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用事实证明康有
为的观点是错误的。顾颉刚对此毫不介意,不仅将此文在《燕京学报》发表,还
推荐他到燕京任教。钱穆称,“此等胸怀,万为余特所欣赏。”钱穆的文章影响极
大,一扫刘歆遍造群经说,在经学史上另辟了以史治经的新路子,对经学史研究
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其观点也逐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北平各大学经学史及经
学通论课,原俱主康说,亦即在秋后停开,开大学教学史之先例。”(罗义俊)
钱穆后来到北大任教,胡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钱穆并不因此而在学术上
苟同他,他的许多观点都与胡适不一致,胡适认为孔子早于老子,他却认为老子
早于孔子。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学术观点不一致,故意拿胡适的观点来诘问,他也
毫不掩饰,常在课堂上批判胡适。据他的学生回忆,他常当众说:“这一点,胡
先生又考证错了!”并指出哪里哪里错了。当时胡适声誉日隆,敢这样批评他的
在北大也仅钱穆一人而已。
钱穆治学讲究有大视野,从大处入手,由博而精。“先从大处着手,心胸识
趣较可盘旋,庶使活泼不落狭小。”他从自己十年苦读中领悟到,求速成找捷径
是做学问的大忌,治学者应该“厚积薄发”;认为“中国学问主通不主专,中国
学术界贵通人不贵专家”。(郦家驹《追忆钱宾四师往事数则》)他虽是治史专家,
却披阅广泛,发现学生有好书就借来一读。40年代在西南联大时,钱穆见学生
李埏有一本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也颇有兴趣,并据此写了《道家与安那
其主义》一文,发表后引起了读者极大兴趣。他主张多读书勤思考,触类旁通,
认为中国治学与西方不同,西方学问分门别类,互不相关,中国学问分门不别类。
经史子集四部,是治学的四个门径,入门后,触类旁通,最后融而为一。认为“读
书当细辨精粗”,“读书当求识书背后之作者”。而且要抱着谦虚的态度,对任何
作者都要先存礼敬之心,这样才能有所得。
(选自欧阳悟道《民国那些范儿》,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钱穆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是从一次读曾国藩家书中得到
启发,开始自学成才的。
B.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
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在爱国之心的激励下,钱穆
对中国史学和儒学深入研究,著作等身。
C.钱穆不顾及顾颉刚,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指出康有为的
观点是错的,这说明钱穆将学术放在第一位而置恩情于不重要的位置。
D.钱穆虽是治史专家,却披阅广泛,借学生的书读,说明他放得下架子,
治学不拘一格。
E.钱穆认为治学应有大视野,只要博览群书,多思考,触类旁通,治学就
有成就。
(2)作为评传,本文有多处文字对传主进行了评论,请找出两处,并分析
其作用。(6分)
(3)文章分别写到顾颉刚和胡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4)钱穆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8分)
12.
(1)【答案】B3分,D2分,E1分,A C不给分。【解析】A项,“是从一次
读曾国藩家书得到启发,开始自学成才”错;C项,“置恩情于不重要的位置”错;E
项,原文指“由博而精”。
(2)【答案】①“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
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作用:极大地肯定了钱穆的国学造诣;总领全文。
②“钱穆读书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作用:写出了钱穆善于
向他人学习,并能及时付诸行动的特点;总写概括了本自然段的内容。
【评分标准】每点评论1分,作用2分,共6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即可。
(3)【答案】①顾颉刚和胡适都是学术界的权威人士,而且都对钱穆有帮助、
提携之恩,但钱穆却指出两人在学术上的错误(2分),反衬钱穆虽自学出身,却
从不迷信权威的治学态度。(2分)
②也从侧面突出钱穆在治学方面的自信和勇敢。(1分)③塑造并丰富了传主
的形象。(1分)
(4)【答案】①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如从曾国藩家书中
体会到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从一本日本书上体会到生活要有规律。
②从不迷信权威:如对康有为、顾颉刚、胡适的批评。 ③治学讲究:治学讲究
大视野,从大处入手,由博而精;读书当细辨精粗;读书当求识书背后之作者;
抱着谦虚的态度。④得到赏识:顾颉刚、胡适等人的提携。
【评分标准】1点2分,其中1分为观点,1分为材料分析。4点共8分
13.【答案】D 【解析】纸醉金迷:比喻沉醉于富丽的环境;也比喻奢侈
豪华的生活。侧重形容生活奢华;醉生梦死:像在醉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而颓废、沉沦,侧重于形容昏沉颓废,偏重在浑浑噩噩,指
糊涂、昏沉;花天酒地:花:比喻美女;旧指娼妓或娼馆。指整天挟妓饮酒。形
容沉湎于吃喝嫖赌的荒淫腐化生活,偏重在迷恋酒色,指吃喝嫖赌。

搜集整理 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