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由之路发布时间:2005-6-2 20:57:00 作者:转载来源:中国高校网点击:274□ 双击自动滚屏一、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提升办学理念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
当前,确立这种教育理念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建设和谐校园,是民办高校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
其次,建设和谐校园,也是民办高校遵循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
按照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就是要创设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曾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
用教育规律指导和谐校园建设,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
第三,建设和谐校园,也是解决民办高校诸多现实难题的迫切要求。
二、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是和谐的根基,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民办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并施,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首先,要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系、班)个性的自我和谐。
一是允许各个院系、班级执行学院统一规定或要求有一定的弹性、灵活性,制订有独创性的“系训”、“班训”或“乡规民约”。
二是鼓励教师、干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同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施教同一门课程。
三是为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与呼声提供多种渠道,如“院长信箱和电子邮箱”,值周领导接待来访,各种座谈会。
四是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华提供各种途径、空间和自由。
我院全面放开了对学生“第二课堂”各种活动和社团的审批。
五是加强因材施教,主要是注意发现培养体育、文艺、写作、书法、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特长生”,开展“三创”教育,树立成功典型。
如02级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陈家文,一面学习一面开办经营了一家计算机网络公司,每年创利税达几十万元。
六是从新生入学开始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各科教学注意“授人以渔”,突出教育的孵化功能,使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其次,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
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
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坚持培育和发展我院“待同学为朋友”的师生关系理念,以热爱学生为切入点,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
大学应有大爱,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
一是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大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
要充分估计当代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活动和制订有关政策时,教育者要多作换位思考,善于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同时要虚怀若谷听取学生的反映。
当某项决定有多数同学不赞同时,切不可强制推行。
我院建立了各种与学生沟通的机制。
如:院长聘任10位学生任院长学生助理,让主要领导能最快最直接地聆听第一线呼声,研究解决问题。
二是建立了学院领导联系(一个或几个)分院(系)的制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互动机制,部分班主任入住学生宿舍一线调研机制。
三是从多侧面、多渠道给予学生深切的人文关怀,按照我院构建“人文新亚”的构想,围绕“求真、向善”,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四是时刻把学生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千方百计为之排忧解难。
第三,要建设生态化校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院师生员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就是按照我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朴素思想和现代文明“生态平衡”理念,充分利用我院地处梅岭风景区的优越自然条件,继续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借助地形地貌保护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大学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发挥“教化效应”,“让每一面墙壁都在向学生说话”(苏霍姆林斯基)。
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精神层面,则是按照我院倡导的“三元育人模式”,注重塑造学生健全生态人格。
不断增强“天人合一”、“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
教育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
三、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注重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就是学校内部教学、行政、后勤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子系统与诸要素之间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眼睛向内,苦练内功,重在固本,夯实基础,就是力求质量、效益、结构、规模同步提高,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规范办学同步深化,各项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步加强。
2005年度省教育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内涵发展”,深谋远虑,用心良苦。
也明确昭示民办高校在新一轮发展中,要避免“恶性增长”,实现良性循环,必须全面落实“盖大楼、育大师、养大气、成大器”的办学思路,保持规模适度稳步增长,加速办学条件的配套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好内涵发展上来。
首先,一定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学院领导的亲和力。
第二,一定要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提高我院对生源市场的吸引力。
第三,一定要加速引进高端人才,提升我院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一定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彰显我院的特色魅力。
最后,一定要大力加强规范办学,提高我院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
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设计师。
追求铸就拓荒者的辉煌。
我们全体新亚人,一定要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金光大道,把建设和谐校园的美好追求,逐步变成光辉的现实。
构建和谐校园论文[color=Red][size=4][b]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b][/size][/color]韶州师范分院陈克充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把我校建设成和谐校园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
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b]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b]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
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韶师这类新办院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
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
这应该成为我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
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大学应有大爱,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
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
我校升格以来,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韶关学院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了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团活动的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培养了一批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很不错的学生干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应该指出的是,“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我们也绝不能用“以人为本”作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借口,而是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就要加强制度建设,减少随意性行为,只有这样,秩序规范才能得到强化,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建立健全决策落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重要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决策执行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行之有效的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并辅之以保证措施,这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缺失的一环,也是“人本”管理的前提和保证。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b]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