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谢家麟吴良镛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
谢家麟:一生一个“加速”梦谢家麟192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
1955年,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总设计师和工程经理、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长、高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高技术主题专家组顾问等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电子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这些都和自我评价“很一般,很平常,不聪明”的大科学家谢家麟先生联系在一起。
2月14日,92岁高龄的他登上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
92岁院士每周仍上班“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一心工作,没想过工作后要得到什么,也不想出名。
”昨日,谢家麟的妻子范绪篯这样评价丈夫。
今年,谢家麟92岁,妻子范绪篯91岁。
范绪篯介绍,直到今天,每周一,谢家麟总是会到位于石景山区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上班,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谢老的同事吴钢说,“我曾悄悄地问谢先生当年是怎样评上科学院院士的,他说,‘我至今不知道谁是我的推荐人。
’”在吴钢看来,高能研究所副所长一职,是谢先生做过的最大的“官”。
他回忆说,就在谢老事业渐近巅峰的时候,他主动退到课题负责人的位置。
(关键词:淡泊名利、低调)总爱问“妙在何处”在同事眼中,谢家麟看问题的视角与众不同。
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在研制任何一台机器之前,总要问:有什么用?而谢先生提出的疑问往往是:妙在何处?“这种思维不是只见树木,也不是只见森林,而是树木与森林并举。
”吴钢说。
1952年,回国受阻而无奈留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工作的他接受了一项任务,研制一台高能电子束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用它产生的高能量电子束流,打入人体内部杀死肿瘤细胞,治疗癌症。
“别人都问我,用加速器治疗癌症,风险这么大,你能睡得着觉?”他对新华社记者回忆。
他没有退缩,拿着100万美元的经费,和一个招聘来的退伍兵,领着一家化妆品公司的两个工程师和几个技术员上阵了。
经过两年废寝忘食的工作,由谢家麟领导的团队,硬是抢在了别人的前面,建成了当时世界上能量最高、技术要求精尖的第一台医用电子加速器并用于临床,在美国高能物理界引起轰动。
(关键词:迎难而上、为工作废寝忘食)为加速器事业“加速”正当他一举成名之际,美国移民局给他来信,要他在做美国永久居民和限期离境之间选择,他毫不犹豫决定回国。
有人问他后不后悔当初选择回国,谢家麟说:“我不但不后悔,而且感到非常庆幸。
”回国后,谢家麟决定建造中国自己的可向高能发展的加速器。
当时许多设备和关键部件国内没有,国际上对我国禁运,苏联也以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出售。
可他相信,发达国家能做的,我们也能做。
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研究,1964年,我国第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加速器终于研制成功。
(关键词:爱国、自信)反对论文署名“搭便车”生活中的谢家麟乐观豁达,同事张闯回忆,五年前,自己突然患病,心情也同病情一样沉重。
“在急症室,我接到谢先生的一个电话。
问了病情后,他幽默地说:人的大肠就像加速器里的波纹管,有很大余量,把损坏的那段除去掉就好了。
”张闯说,先生的一席话把他说乐了,也正是这种乐观和豁达,帮助他顺利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程。
(关键词:乐观、豁达)“人应该有广泛的兴趣,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你一点不知道是很遗憾的。
”谢先生对新华社记者表示。
谢先生曾评价自己一生“只顾埋首拉车,拙于人事交往”。
对于荣誉,他看得很轻,一些重要的荣誉奖章或证书,他可能很随意地就不记得放在哪里了。
有时,看到他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做了大量工作,学术秘书把谢家麟的名字也放在作者之列。
但他坚决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划去。
他说:“对学术界‘搭便车’的陋习,我是十分反对的。
”此次获得的500万奖金,谢老也准备全部捐给单位做科研。
“给我50万的话,我也都捐了(单位)做科研用,这是应该的。
现在什么都挺好的,不需要额外的钱。
”(关键词:正直、淡泊名利)慢慢燃烧,更久地发光高能所的同事周述说,谢先生付出了常人双倍的努力进行科研。
他四十岁时,健康状况不佳,医生规定只能半日工作,但高能工程期间,他一直是投入全天工作。
”周述曾问,以他的身体条件,怎么能完成这么多工作?谢老回答:“我的身体好比一盏灯油较少的油灯,我可以将灯芯拧小点儿,慢慢点燃,也可以长久地发光。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谢先生已是高龄,而科技攻关精神不减。
“他70岁左右,迅速开辟新领域,开展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研制。
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下,艰苦创造条件,成功地建成了该装置。
”周述介绍。
2000年后,谢先生更是老骥伏枥,提出了一个利用束调管同时作为微波源和电子源的高效加速器的创新性设想,他带着几个学生,在90高龄前将这一构思化为现实。
(关键词:奉献、燃烧)创新、竞争“谢先生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竞争,一个是超前。
”熟悉谢家麟的冼鼎昌院士说,他所做的工作总是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进行,也总具有前瞻性。
70余岁时,谢家麟致力于一种新型光源自由电子激光的研究,并在亚洲第一个研制成功。
令人惊叹的是,新世纪初,已是耄耋之年的谢家麟尝试突破加速器设计原理,将电子直线加速器几十年沿用的三大系统精简为两个系统,大大降低制造成本,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紧凑型新型加速器样机。
“石室宝藏观止矣,跃登天马莫淹留。
”谢家麟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他不愿满足现状,要持续创新的想法。
“创新是人的本性。
”谢家麟认为,“我们要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强调培养高素质的创新科技人才,能够产生新思想,并能克服困难,把思想变为现实,这样才能攀登世界的顶峰。
”谢家麟常引用“要发现新东西,必先做出新东西”的科学谚语,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边干边学。
谢家麟长子谢亚宁也从事高能物理的研究。
他说,父亲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对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伟大人物,可以原谅,那是机遇和能力的问题。
但不能成为一砖一瓦,那是不可原谅的。
”(关键词:人生价值)吴良镛:让人们诗意栖居他是建筑学家、城市规划专家,也是画家、教育家。
他更是为千家万户筑梦圆梦的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毕生的追求是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28岁,获美国罗马奖金竞赛荣誉奖;66岁时,他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规划,四年后获世界人居奖;77岁时起草的《北京宪章》,被公认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献;86岁时,他病倒在南京红楼梦博物馆的建筑工地上;2010年,康复后的他重新投入工作,因人居环境科学的成就获颁陈嘉庚技术科学奖;今年,吴良镛90岁了,他依然坚信“我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立志修整城乡吴良镛1922年出生于南京。
1940年,他在母校重庆合川二中参加高中最后一门考试。
交卷时,警报骤响,日本的战机突然来袭。
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后,他在行前默默许愿:“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
(关键词:梦想、追求)精心规划北京建筑界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凡是到过北京的人,都曾亲身品读过吴良镛。
”吴良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对北京区域规划建设进行研究;90年代中后期又对北京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2002年受北京市政府委托,他把对北京区域规划建设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完善中轴线和长安街“两轴”,强化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两带”等,都写进了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青砖、白墙、黛瓦。
三层的错落小楼,一片百十平方米的院落,孩子们的嬉戏声,邻里间的问候声,炒菜的油烟味……这是今日的北京菊儿胡同,实践了吴良镛“诗意般画意般居住”的地方。
忧心文脉受损看着许多城市,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痛心又无奈。
“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反对标新立异。
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
”“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老百姓的民居,人的居住问题才是建筑本质、核心的问题”。
倾心教育“我的作品不多,主要还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良镛协助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工程学系。
建系之初,只有林徽因与吴良镛二人执教。
1947梁思成返回学校后,逐步在教学中增加了欧美现代建筑的教育内容。
1948年夏,经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留学,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主办的匡溪艺术学院进修。
1950年当他获得该院硕士学位时,接到梁思成来信——“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他冲破阻挠,几经波折,回到祖国,重新执教清华。
(关键词:爱国)1951年,吴良镛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的生力军”。
他多次提出,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还和北京农业大学的汪菊渊教授联合建议清华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办园林绿化专业,在清华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学生,这就是后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前身。
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师资力量不断充实,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很快就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直到现在,耄耋之年的他仍然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学术带头人,指导着7名博士生。
上世纪80年代,他借鉴西方建筑教育的成就与不足,针对中国建筑教育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如建立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广泛培养多种建筑人才、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与生产实践结合、注意职业教育的地区性等。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88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改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培养出一批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他所致力开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学道路,也为推动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改革)问起最让他感到满意的作品,吴良镛谦虚地说,“我的作品不多,主要还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
”鉴于他在建筑教育领域所作的贡献,1996年吴良镛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
(关键词:谦虚低调)以人为本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中国古代建筑是“土木的历史”,中国古建保护比西方更为不易。
从1978年起,吴良镛开始对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的整治进行研究,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适应旧城环境。
他的“有机更新”理论在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中得以充分体现。
改造前,菊儿胡同有一个41号院,是由一座寺庙衍生出的大杂院,也是菊儿胡同最破的地方。
40多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厕所在院外100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