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练:韩少功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⑴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⑵“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⑶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⑷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⑸“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⑹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 ⑺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⑻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⑼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的诗作。 ⑽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二个发型,就是刨光头,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却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何爹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⑾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 ⑿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⒀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节)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冷静地表述:“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好多脑袋人土了……”诙谐地表现出村庄人口的减少使何爹的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的境况。 B. 文章中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将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人化的刀法。作者用了一系列传神的动词,极力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精湛,各种发型无所不精。 C. 何爹一生固守传统的技艺,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愿趋时而适应追求时髦的年轻人的需要,不肯敷衍应付而是精益求精,但生意却一天天冷清,手艺面临淘汰。 D. 小说中风趣活泼的方言俚语与小说人物身份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在描写何爹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时,三言两语,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人读罢忍俊不禁。 答案:B 解析:B项,“极力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精湛,各种发型无所不精”分析有误。文中描写了何爹的刀法,未描写“各种发型无所不精”。故选B项。 2. 《三国演义》中关帝爷的“青龙偃月刀”是一把杀人利器,其作为标题的意蕴和作用是什么?(6分)
答案:(1)意蕴:一是表层含义。作者将何爹的剃刀比作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表现何爹剃刀手法精妙,跟关羽耍大刀一样用得出神入化,堪称微型青龙偃月。二是内涵的情感。作者旨在赞美何爹为人讲信义,霞感情的高尚品德,有如关帝爷“义绝”的美名。 (2)作用:题目运用比喻手法,既是小说的行文线索,又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形象内涵和结构安排的能力。考生可从表层含义、内在情感与结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小说中将何爹的剃刀比作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是为了表现何爹剃刀手法精妙。在表达情感方面,以关羽用的刀来命名何爹的刀,有如关帝爷“义绝”的美名,作者旨在赞美何爹为人讲信义,重感情的高尚品德。作用方面,以“青龙偃月刀”为小说的标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青龙偃月刀”比何爹的剃刀,又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3. 文章结尾处细写何爹给三明爹最后一次剃头的情景,这样安排有何妙处?(6分)
答案:情节安排:以何爹为三明爹剃头结尾,这是将故事推向高潮,使小说曲折有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人物形象:它从正、侧两方面又一次体现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进一步塑造何爹承情重义的形象。 主旨理解:它深化了小说主题,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何爹高尚人格的敬重赞颂之情,也隐含着对像传统剃头法这样的传统文化日益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或:剃头让三明爹快乐而安详地离世,其中既包含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赞美,也隐喻曰睹它走向没落而无力挽回的无奈和悲凉。)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领悟小说的主旨。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结尾处细写何爹给三明爹最后一次剃头的作用。答题时可从情节、人物、主旨等方向进行分析。情节方面,何爹是个专业又敬业的剃头匠,他的剃头生意日渐冷清,结尾发他为生命垂危的三明爹剃头,送何爹人生最后一程,将小说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对表现人物形象方面,又一次表现何爹高超的剃头技艺,突出其重情重义的形象。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对何爹的人品表达了敬重和赞扬。也暗含着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的担忧和无奈悲哀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塌鼻子 韩少功 ①山那边有一郎中,塌鼻子,读书不多,每天上午不做事,只是咕嘟咕嘟吸水烟,直到铜烟筒烧红了才熄火。午饭后睡觉,睡到一个大哈欠起床才开始门诊,但限定人数,只看三四十个号子——他晚上要去喝茶,从来不可耽误。 ②没有人看见他采药,但他总能拿出一种黑药丸,据说那是他半夜里采集和泡制的,几乎包治百病,神效十分了得。这种药丸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深有浅,其中区别只有他自己知道,连贴身的帮手也不大明白。 ③不光是药,他还有很多旁门左道。比如有个病人高烧不退,见郎中来了就大喊大叫,跳起来朝门外跑。塌鼻子追上去一拳就把病人打倒在地,再把对方拖入水塘,不论对方如何惨叫,不论病人的亲属如何哀求,他死死揪住病人的头发,一次次把脑袋按入水中。直到没有什么动静了,才把几乎半死的病人拖上岸。人们遵他的指示,用好几重茧棉包裹病人,抬到床上去发汗。不到一个时辰,病人果然发出汗来,高烧渐退,神志恢复,亲属们无不欢天喜地。 ④更奇特的是,某家的一匹马右腿折断,村里人都等着吃马肉。塌鼻子走到屠夫前一举手说不可。他仔细看看腿伤,要马主人找来铜钱一枚,放在火里烧红,再下醋淬火,如是三番,用刀背将铜钱研为粉末,和着谷酒,灌入马口。五六天之后,马腿竟然奇迹般地复原如初。更奇怪的是,几年后这匹马死了,屠马者割开皮肉,还发现有一铜圈箍在当年的骨折之处。 ⑤塌鼻子的故事越传越多,最神的事莫过有些人曾偷偷地看他采药——他们后来大惊失色地说,他们看见了,看见了塌鼻子晚上出门,驾船过湖的时候根本不用桨,只拿一根草在水里扰两下,船就走得飞快! ⑥他的门前常常求医者如云。我大姐的晕眩症发作时,我曾经开车拉她去过那里,但发现路边停了好几台汽车,屋里人头攒动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踮起脚来,也只看见一排背影那边的一顶破呢帽,也算是一瞥他的尊容。当天的号子已经发放完了,没给我们留下机会。 ⑦人们说他门诊的一大规矩,就是任何人都得排号,谁也没有优先权。那一次是来了一辆小轿车,是县里某大人物的太太求诊,陪同前来的乡干部笑脸求情,连塌鼻子自己的侄儿也来拉衣袖,想让官太太破例优先。塌鼻子不答应,说官有大小,病无贵贱,他这里是铁规矩。 ⑧但他还是得罪了不少人。打击非法游医的时候,县卫生局说他既无执照,更无文凭,有时还搞迷信,江湖游医的黑诊所必须马上关闭。这一禁令是不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