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生活保健歌谣

老年生活保健歌谣

老年生活保健歌谣七十八十没有病, 人活百岁不是梦, 心脏血管问题多, 积极预防免不幸;老年肾脏甚娇气, 万勿突然使猛力, 猛力引起心梗死, 抢救昂贵太不值;夜间起床宜缓慢, 醒后先躺半分钟, 静坐半分莫着急, 垂足半分再行动;早起跑步三公里, 慢跑或者打太极, 中午睡上一小觉, 傍晚走路半小时。

瘦肉豆腐鱼和虾, 鸡蛋黄豆鸡和鸭, 选择几种高蛋白,不宜过量不可缺;粗粮细粮都入餐,饭菜不甜也不咸,三四五顿随君意,七八分饱可延年;要想驱逐癌魔跑,蔬菜水果离不了,日食菜果五百克,胜过灵丹与妙药;南瓜红薯胡萝卜,西瓜红椒老玉米,此等食物勿偏废,维生素A藏其中长寿要做到“三慢四快”日前,《生命时报》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共同探讨长寿秘诀。

专家们一致认为,只要坚持做到“三慢四快”,长寿离你并不遥远。

“三慢”给身体调整的时间吃饭速度慢一点:因为整个消化系统处理食物都需要时间,所以狼吞虎咽要不得。

在以长寿著称的地中海地区,慢慢吃饭已成为当地人的长寿秘诀之一。

专家指出,细嚼慢咽可以增加唾液分泌量,并且有助于其与食物充分混合,促进消化吸收。

这一点,对于牙齿不好的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脾气上来慢一点:有“火”能发出来是好的,但“点火就着”可不是什么好事。

研究表明,生闷气不利于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免疫系统正常工作。

所以,在发现自己要发脾气时,赶紧换个环境或转移话题,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

心脏跳得慢一点:德国科学家发现,寿命的长短与心跳的快慢成反比。

而多数人的静止心率在每分钟60次~100次。

较慢的心率意味着你的心脏不用太过“卖力工作”,就可以完成输送血液的任务。

因此,心跳越慢,身体就越健康。

做到“四快”最健康走路快:走路慢会增加人的血管壁厚度,让人更容易患心脏病或中风。

而走路快会提高体内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保护心脏,让人更长寿。

反应快:有关研究表明,与血压、锻炼水平等因素相比,反应速度是健康长寿的“风向标”。

研究表明,反应迟钝、行动迟缓的人,比反应快的人过早死亡的危险系数高两倍。

多参加一些智力游戏,如猜谜、下棋、玩电脑游戏等,都有利于保证大脑灵活。

大便快:检验排泄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大便通不通。

大便顺畅,说明肠胃功能正常;反之,身体会不断产生毒素,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

专家建议,大笑可缓解便秘,并缓解压力与紧张。

入睡快:入睡快的人往往拥有充足而且高质量的睡眠,这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前提。

而入睡慢的人总会觉得累,除记忆力减退、抗病能力下降外,甚至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要想尽快入睡,要保证睡前不要太饿、太饱或太累。

睡前尽量放松肌肉,如重复握拳、抬抬肩膀、咬咬牙。

人到老年有“八悟”一、活法。

过一天、乐一天、赚一天。

二、金钱。

对钱不要看得太重,更不必斤斤计较,能有就行。

三、健康。

金钱是身外的,地位是暂时的,荣誉是过去的,只有健康才是自己的。

四、幸福。

幸福不会敲门来找你,也不会从天而降,幸福要靠自己努力营造,快乐也要千方百计去寻找。

五、珍惜得到的。

明白人十分珍惜和欣赏已得到的,并不断发现它的意义。

六、拥有快乐的心态。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

与人为善,乐于付出,助人为乐。

培养爱好,兴趣广泛,自得其乐。

七、平平淡淡才是真。

高官厚禄、地位显赫是少数,平民百姓是多数,少数人未必都幸福,多数人未必不幸福。

八、为自己好好活一把。

人生大半辈子为事业、家庭而忙碌,如今剩余的时间不多了,怎么开心就怎么过,做你想做愿意做的事,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培养“全天候”敬老之风每年一到“敬老节”,有些单位会组织老同志旅游,有些部门会为老同志体检,有些单位请老年人看戏,有些是送慰问品,煞是热闹。

这当然是个好现象。

然而,笔者希望敬老能够常态化。

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天天都是敬老节”。

老年人是需要大力帮扶的群体。

虽然“夕阳无限好”,但毕竟“只是近黄昏”了。

他们有许多难、许多苦、许多不便,需要人们从政治上、法律上、经济上、道义上、感情上给予帮助。

比如,老年人应享受的待遇、照顾、优惠等,还没有落到实处;老有所养、老有所享、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尊、老有所为并没有完全实现……就是说,还有一些老年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还需要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创造养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因为多数地方还没有形成敬老“大气候”,所以还需要大力宣传。

不少地方“敬老一阵风,岁岁在重阳”。

“重阳到了一阵子,重阳过后无声息”,而不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养老不图回报、敬老不让生气、爱老共享幸福、孝老健康长寿的风气尚未形成,还需要呼唤传统的敬老之风“回归”。

培养“全天候”的敬老之风,已是当务之急。

从长远来说,人人都要老,家家有老人,养老敬老之风也需要“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因为养老敬老形势发生了变化,所以需要与时俱进。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5989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今后还将以年均800万人的规模递增。

同时,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较快、规模较大,并已呈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特征,即“高速、高龄”和“基数大、差异大”与“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社会意识低”,都需要与时俱进,认真解决。

这就给养老敬老出了一道难题,更需要有志于老龄事业的同志创造性地予以“破题”。

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我们的历史;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敬老节”催生的是敬老新风,“全天候”敬老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人到中年,警惕消化道早癌“信号”1.无明显原因口吐红色鲜血或白色泡沫样黏痰;吞咽有不适感觉,下咽食物有阻塞感,尤其是下咽第一口明显感到胸骨后闷痛(喝水时无感觉),且此种感觉有日渐加重之势;顽固性呃逆,经治疗无效,剑突下有不适者应进行食道镜检查以排除食道和贲门肿瘤。

2.平时饮食正常,近日发现食欲减退,上腹胀闷或出现不明原因的黑便(除口服铋剂、铁剂或吃动物血等食品外),或者不明原因持续性消瘦(除糖尿病、甲亢、结核等消耗性疾病外),应进行胃镜检查,以排除早期胃部肿瘤。

3.胃溃疡久治不愈,且溃疡位于胃角或胃底小弯垂直部,癌变机会较高,应定期复查。

4.不明原因便血,大便形态改变(稀便、大便变形)或大便规律改变(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腹泻或大便不畅),应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结肠肿瘤。

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措施老年人易骨折或出现脊柱缩短、驼背等症状,这就是所谓“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从生理上来说,无论男女,到20岁时骨骼生长已全部完成,骨质破坏便从此时开始进行。

不过,尽管骨质疏松症是人体衰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预防、减缓其发展。

1.改变饮食习惯。

老年人要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品,如奶制品、虾、豆腐等。

要保证每人每天摄取的钙质不少于1500毫克。

有条件者,每周可以吃一次海鱼。

另外,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因为其中所含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有保护骨骼的作用。

2.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可增加体内钙的摄入量,减少钙流失。

3.经常运动。

运动可以防止骨质疏松,这一点非常重要。

最好从事一些耐力运动,如游泳、骑车、跑步和体操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关节灵活,也能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

4.适量使用雌激素。

对于绝经后的妇女,尤其是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慎重使用小剂量的雌激素.。

泡脚水加醋可有效治疗失眠用醋治病是民间常用的一种方法。

中医认为,醋味酸、性苦,能消食化积、消肿软坚、解毒杀虫、治癣疗疮。

用醋浸泡双脚,能促进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帮助入睡,有效治疗失眠。

但需要注意,不要用化学醋。

建议每晚睡前将2500毫升6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倒入盆中,加食醋150毫升浸泡双脚。

冬季心慌气短应警惕房颤冬天一些人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疲劳、眩晕等不适感。

专家提醒,这样的症状如果频繁出现,就要警惕房颤。

正常人的心跳在每分钟60次至100次,激动或紧张时心跳在每分钟140次左右。

房颤时心房各部分呈现一种快速而紊乱的“颤动”,心房每分钟“颤动”350次至600次。

专家指出,如果延误病情,最终可能诱发心衰、肺水肿、心绞痛、休克等重症疾病。

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往往是房颤患者最先发现的异常情况。

随着病情发展,房颤逐渐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专家建议,冬季可以通过添加衣服、加强保暖及限制酒精性饮料的摄入,降低高危人群发生房颤的风险。

房颤患者要戒烟限酒,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或服用一些非处方药。

同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情绪激动等。

虚不受补者冬天怎么食补?中医认为,冬季进补对身体有着补养和治疗的双重作用,有益于身体健康。

但冬季进补并非人人皆宜。

对于那些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冬季只需要注意饮食调养及适当的体育锻炼即可。

而对于那些开刀手术、大病初愈、劳累过度、年老体弱者,通过冬季进补,则可以尽早恢复健康。

但具体怎样补、需要补什么,要因人而异。

一、血虚且常头昏眼花者,可以选服有补益气血作用的阿胶浆、四物饮、参杞补膏、补气养血膏等中成药。

同时,可常食动物血、禽蛋、禽肉等进行食补。

二、气虚且常体倦无力、动则气喘者,可选用有健脾益肺、静心安神作用的人参、红参等。

方法是:将参切碎(红参在火上烘软后切片),每日3克至4克,放入小瓷碗内,加入半碗水、少量糖,隔水蒸炖,每天服用一次至两次。

也可适量喝些豆浆、牛奶,还可炖红枣、桂圆、精肉等服食。

三、阳虚冬天怕冷者,进补宜选择具有补肾作用且温而不燥之品。

可选用鹿茸片、参茸片、参茸补膏等,每次0.5克,隔水炖服。

除服用滋补药外,还可吃些狗肉、羊肉、牛骨髓等具有补气助阳、防寒作用的食物。

四、阴虚者,冬季进补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中成药,也可服用哈士蟆油以补肾精、润肺养阴,或者食用海参,对虚弱劳损、精血亏耗等症有效。

此外,冬季进补时要注意,凡有感冒发热、不思饮食、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者,应暂停服用任何滋补品,等病愈后再进补。

进补时忌进食过于甘腻的食物,忌食生冷食品,以免妨碍对补药、补品的吸收。

服用人参进补时,忌食萝卜。

让你一生不得糖尿病全世界得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

国际糖尿病协会2009年10月宣布,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2.85亿人。

美国《预防》杂志最近发表文章指出,这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血糖。

其实,只要做到以下12点,你就不会得糖尿病。

1.吃肉前喝两勺醋。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吃大鱼大肉等高热量食物前喝两勺食醋,可大大降低血糖水平。

如不习惯喝醋,最好饭前吃些放醋的凉拌菜。

2.减轻5%的体重。

哪怕你非常胖,而且不锻炼,但只要体重减轻5%,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降低70%。

3.每天走路35分钟。

芬兰研究人员发现,走路可让体内胰岛素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每周走路4小时,每天35分钟,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降低80%。

4.多喝咖啡。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喝6杯咖啡,患糖尿病风险可降低29%至54%,每天4杯至5杯,可降低约2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