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徒生童话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安徒生童话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安徒生童话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班 级: 专 业: 作 者: 指导教师:

二0一三年五月

论安徒生童话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摘要:对于喜爱童话的人来说,没有人不认识安徒生,也么没有人不喜欢他的作品。本文是通过对安徒生的几个富有特点的童话的概括描述,从中得出安徒生的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象,同时也给读者以精神上的启发。 关键字:安徒生 童话 人道主义精神 一、安徒生简介及《安徒生童话》的艺术特色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作为世界文学童话的鼻祖和大师,安徒生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争取未来的一代”的伟大事业中,他整整写了43年,直到生命结束共创作了168篇童话作品,那诗一般的语言、宛转曲折的情节,使他的童话在他生前就已成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读物。安徒生曾经说过:“最奇妙的童话都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所以在进行童话创作时,安徒生始终面对现实,对人间的关怀,对人的尊严的重视,对人类进步的赞颂,构成安徒生童话的基本主题。无论是反映贫苦人民不幸命运的作品,揭露统治阶层可笑行径的作品,抑或是歌颂美好人物崇高品质的作品,都寄寓着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希望我们人间的生活变得更合理、更美好,这也正是安徒生童话的独特魅力所在。作为一名现实主义大师,安徒生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的美德,对于遭遇不幸的人们给予深深的同情,揭露现实生活的不合理性。他的童话给世界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其童话故事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充满对弱小者同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代表作:《她是一个废物》、《卖火柴的小女孩》

对于这两篇来自安徒生中晚期的童话作品,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它们的幻想成分减弱,现实的成分开始增加。在鞭挞丑恶,着力描写底层人民群众的悲苦命运的同时,也流露出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而这两篇是最具代表性的。 1、1813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战争,困窘的家境和冒险的渴望促使安徒生的父亲,一名鞋匠,走上了战场。两年以后他回到家中,从此一病不起。当雪花飘起的时候,出现在小安徒生幻想中的冰姑娘带走了父亲,留下无助的妻儿和彻骨的寒冷。 父亲死后,生计日下,母亲唯一的谋生手段就是每天给别人洗衣服。在寒冷的冬天里河水的温度无法想象,她只好喝几口酒来驱寒。这在体面人看来,是多么粗鄙的行为!刻薄的流言不胜而走,城里的人们都在窃窃私语——鞋匠的老婆玛利亚是个嗜酒如命的女人! 安徒生为母亲感到无限屈辱。多年以后,在童话《她是一个废物》中,他表达出深深的愤慨。 这似乎不像 一部童话,更像是篇记实小说。故事中的洗衣妇原本与镇长的弟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后来因世俗的眼光两人不得不离开,而嫁给了一名老实、善良的鞋匠,生了一个儿子,生活美满。之后又因生活变故,丈夫离世,家里负债累累,洗衣妇只能和儿子相依为命,以为镇长家洗衣服来维持生计,却仍遭受贵族的唾骂、侮辱,终因积劳成疾而死。故事中最感人至深的画面莫不是洗衣妇用木棍敲碎结冰的河面,将粗糙的双手插入冰冷刺骨的河水里。红红的双手感受到的已不再是钻心的疼痛,而是长时间的疼痛寒冷带来的麻木。她多么想跟镇长一家似的,坐在家里的火炉边,和儿子一起聊天,替儿子整理头发。可是她不能,因为她的家四处透风,更别说有火炉了,还有那乖巧的儿子,也在辛苦的替别人打工,为的是一天下来能换半瓶酒来给母亲喝、暖暖身子。当她捧起儿子给她的酒一饮而尽时,即便她不能像镇长一样烤火炉,即便她的手仍然像冰一样,我相信,她依然是温暖的,心里的温暖绝不低于任何人。因为那是她深爱的也是深爱着她的儿子给她的爱呀。现在想来,小男孩的爱不正是当初安徒生对自己母亲深深的爱吗?最后当洗衣妇因为操劳过度而死的时候,无情的镇长仍像平常一样对周围的人说:“这孩子的母亲是一个十足的酒鬼,是世界上最没出息的人了,竟然不顾羞耻的喝一个孩子辛苦挣来的酒!现在好了,看吧,她再也喝不了了。” 小男孩再也忍不住怒火,愤怒地吼道:“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有能力的女人!”这也是安徒生对自己母亲的呐喊吧。他不能改变现实,同时对现实的不满只有通过写故事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可见当时社会的不公与黑暗。正如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样,他也只能控诉社会的黑暗,同情洗衣妇的遭遇,却无力改变吧。 2、如果说《她是一个废物》像一把利剑直刺我们心灵深处最软弱的地方的话,那么,《卖火柴的小女孩》更像一滴滴蜡,在慢慢地温暖了我们的时候,又无情的将我们窒息! 正如安徒生自己所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我含着眼泪写完的,先后划亮了四根火柴,见到了四种不同的生活,当卖火柴的小女孩划着一根火柴的时候,我就停下了来,因为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笔头,我看不清我都写了些什么。”所以安徒生是极度悲悯这可怜的孩子的,同时他也召唤着所有读者去怜惜卖火柴的小女孩。 无论你是否看过很多童话,但《卖火柴的小女孩》必定是你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的。我们是否曾经把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做自己的小妹妹去疼惜呢? 说起这个故事,我就会隐约看到一个瘦小、单薄的身影,在平安夜里,孤零零地站在无人的街道,飘飘扬扬的鹅毛大雪不停地下着,积雪已经没过了她的脚踝。是的,她没有穿鞋子,我们不知道她有多冷,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不可能承受这样的寒冷!她腾挪到墙角,兜里揣着一根也没卖出去的火柴,手紧紧握着冰冷的小脚丫,身体一直在不停地颤抖。又冷又饿的她连家也不能回,因为火柴没卖出去,粗暴的爸爸会打她。她多么渴望有一点点火焰来温暖她的手啊。于是她摸出了破烂衣服里的一根宝贵的火柴。“嗤”的一声,她在墙上轻轻一擦,她看到了红红的火焰腾升而起,好像一面火红的镜子。她立刻感到温暖无比。可是一根火焰又会有多少能量呢?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了她想要的家,想要的食物,可是火柴一下就灭了。于是她奋不顾身的又掏出一根,一根,一根„„她看到了圣诞树,看到了大大的火炉,最后她竟然看到了已经去世的慈祥的奶奶。她多么渴望奶奶能把她带走啊。第二天早晨,人们像平常一样起床,看到了已经被雪覆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人们好像都抱着一丝伤心。可是又有谁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快乐呢?她和奶奶一起走了的。人们一如既往,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同样的孩子赤足冬夜,又有多少孩子冻死在冰冷的大街,安徒生没有办法解决这深刻的社会问题,只好带着深深的悲哀和同情寄希望于天国了。 (二)赋有浪漫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代表作:《海的女儿》、《丑小鸭》

1、安徒生并不漂亮,而且并非出身名门,在女性面前,他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求学时,他生活在古林家人之间,古林先生的女儿,温柔美丽而又具有很深文学修养的露易莎·古林深入了年轻人的心头,他爱恋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鉴于以往与女性交往的几次失败,安徒生不再希望人们知道蕴于他心中的爱情,哪怕是一点痕迹。但炽烈真诚的感情是密封不住的,它在童话湿润的氛围中绽开,凝成了凄凉美丽的《海的女儿》。所以《海的女儿》这篇童话,本身就已经融入了安徒生对浪漫的爱情故事的向往。童话中的海的女儿,是大海的小最漂亮的孩子,心地非常善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救了一位在海上遭遇海难的王子,并深深地爱上了他。海的女儿通过将自己的动听的声音与海底邪恶的巫婆做交换,得到了将鱼尾变成人腿的方法,来到了王子的身边。但她同时也承受着无比的痛苦,身体会像被刀砍成两半一样,而且每走一步,就像在刀尖上一样痛苦。但是在王子娶了一位错被他当做救命恩人的美丽公主的的那天晚上,海的女儿伤心欲绝,由于得不到王子分给她的灵魂,她化作泡沫,消失在夜空中。海的女儿本可以听从姐姐们的话,在最后的一天晚上,将匕首刺入王子的胸膛,鲜血溅到身上,变成人鱼,重新回到大海。但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悄悄地走到王子床前,深情地吻了正在同公主熟睡中的王子,然后将匕首投入大海,选择离去。似乎安徒生一定要用海的女儿的死才能成全他理想中的浪漫爱情。本以为故事将以悲惨的结局收尾,可是安徒生仍要将浪漫进行到底,在故事结尾,由于海的女儿的善良,她得以化作泡沫来到星空的女儿那里,通过善行来制造灵魂,三百年后生长到上帝的国土上 ,去继续她未完的浪漫爱情。 2、说《丑小鸭》很浪漫,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牵强附会。因为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童话,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浪漫的地方啊。或许是这样的,可能安徒生也没觉得故事有多浪漫。可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事写出来以后就不是作者能控制的了。就让我们融入到丑小鸭的角色吧,看看究竟浪不浪漫。当丑小鸭看到一群飞过的天鹅,那是多么的鸟儿啊,浑身的羽毛晶莹透亮,修长优美的脖子,活像小天使,他们唱着优美的歌,拍打着美丽的翅膀。可是再看看自己这个丑样子,是多么无比的沮丧和悲伤啊,又是多么的崇拜和向往啊。而当一个平静的早晨,她低下头发现水中那个笨拙丑陋的、人见人嫌的丑小鸭突然变了,变成了那个自己朝思暮想的拥有轻盈的舞姿,洁白的羽毛,透出雍容华贵的皇族风采的天鹅时,丑小鸭能不感到幸福,感到这浪漫的戏剧变化吗?尤其是作为女读者,丑小鸭的经历肯定激起她们无限的羡慕吧。倘若也有那么一天,自己变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女人在穿上婚纱时是最美丽的,能不觉得浪漫吗?所以说,《丑小鸭》是透着浪漫的童话。 三、总结

《安徒生童话》在读之前,总觉得是一部童话集而已,都是给孩子看的,哪有什么人

道主义这些东西啊。可是看了之后,才觉得情况不是这样。正如安徒生自己说的那样:“我写的这些故事,是给儿童看的,也是给成年人,给老人看的。”很多故事不单单是在讲故事,而是寄存了作者无数的感情。有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黑暗的鞭挞和无奈,有的表达了对愚蠢统治阶级的讽刺 ,有的歌颂了人性的美丽,有的寄予了作者深深的思念......正是这些情感的表达,才赋予了《安徒生童话》不同的意义,更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在社会的人们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参考文献 [1]韩春英.解读安徒生童话的人道主义精神[J].作家,2009,(18):43-44 [2]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