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和谐课堂的策略

构建和谐课堂的策略

构建和谐课堂的策略
和谐课堂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学校的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
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场景为保证,以师生间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
为前提,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
师生在双边活动中能充分交流、默契地协调与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使学生身心、智力与非智力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和谐课
堂实际上是教学中在各方面所追求的一种平衡。那么,怎样构建和谐的课堂呢?
我觉得和谐课堂至少要是老师与学生、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与学生、课内
与课外等方面的平衡、统一,它应该是一种自然、开放、创新的课堂。
(一)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
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良好的师
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
和谐的课堂应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现
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现代
语文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
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
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
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
果。
1、尊重信任的教育理念。
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应把教育对象当作一个大写的人来看待,他
也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给学生平等和尊重,应当首先落实到对学生个体生命的
尊重。但在我们的教育中,学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例如我们总是把自己发
现的经验当宝贝让孩子接受而剥夺他们发现的乐趣;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孩
子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纠正作业,可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却不能控制情绪在孩子
的作业本上、试卷上留下重重的笔迹;当孩子和我们说话时,我们总是一边批作
业一边点头„„只有给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
师生间的心灵互动。
2、欣赏激励的教学态度。
欣赏是给人的最高奖励。欣赏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个屡犯错误的学生,是
对他的最大的肯定。孩子们的学习不能只靠趣味性来支持,我们更应该欣赏的是
顽强的学习态度、执着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学生的良好学习态
度给予肯定,使学生的学习由浮躁走向沉静、由感性走向理性、由表面走向本质,
才能使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
益。
3、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
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
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
习压力,不要一上课就来“罚、练、背”。这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起来呢?现在孩
子有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的重重压力,这些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背道而
驰。因此,课堂气氛要轻松,让学生有个好心情,才能乐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要
轻松,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4、机智幽默的教学表达。
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这样的教师能让学生
产生景仰之心。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有时
一个小笑话能缓解学习上的尴尬„„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
习。教师的机智幽默的语言,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
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
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了,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
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
障。
(二)灵动的教学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主体。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师生间有效、和谐的交流和沟通。传统的课堂,教师是
教学的主角,不论是在课堂时间占有上,还是对知识的把握上,都由教师一人操
纵,学生只是被动、无奈地接受。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正常健康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
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
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要在
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飞扬着生命的诗意,应该让课堂成为孩子成长的
舞台,创造的乐园。但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预设太多,导致课堂上过于关注教
案,过于在乎课堂上表面的喧哗和热闹,忽视了生成资源的利用,缺失了对学习
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特别是在某些公开课上,更是如此,融集体智慧的
教案改了又改,试教一而再再而三。可结果呢,表面是课堂活跃、繁荣,甚至是
天衣无缝。事实呢,学生机械的走流程,一无所获,还培养了学生造假的习惯,
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却无影无踪。
新课改指出课堂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这就
意味着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为学生营造想象和创造
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想象。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
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知识。学生的智慧正是
像点燃的火把,永远燃烧不尽。好的“文本”还需要“人本”来充实丰富。只有
“人”“文”合一了,才能让和谐的课堂迸发出生命之绿。
如果我们的课堂师生心灵融通,学生妙语连珠、兴致高涨;教师怦然心动、
神采飞扬。学生的想像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让课堂洋溢着诗的情感,诗
的意韵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那么,这才
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充满和谐的课堂。当然“绝对完美和谐的课堂”是不存在的,
我们在“和谐”中不断地发现“不和谐”之音,并对“不和谐”做出“反思回应”,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和谐课堂”
越来越近。
不以教材拘束孩子的思维,不以教师的身份压制学生,让孩子敢于对教材说
“不”,让孩子敢于向教师说“不”,在学生的“学”中教,在教师的“教”中
学,“教”与“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创造灵动、诗意的教学。只有这
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不断发展的人,我们的课堂才是和谐的生命课堂。
(三)融洽的生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学习虽是个体行为,但在教学中不可忽视集体行为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
中,学生间的活动,只有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才会产生高效的课堂教学
效益。因此,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这里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在引导学生主
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
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的目的。
教师在调适师生关系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方面,对有优越感的学生要加强引导,
鼓励他们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另一方面,对于有自卑感的同学,教师更要多
关心,为他们设计的课堂活动要容易,循序渐进,让他们时刻能获得成就感与自
信心,乐于参加教学活动。
学生间的和谐是合作与竞争的和谐,课堂中有了学生间的合作,才有丰富
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有了竞争才可促使学习者刻苦努力、奋力拼搏,增强责
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但要防止不良竞争意识,提倡作合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优生在自己得到发展的同时帮助有困难的
同学自觉主动地发展;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用激励、欣赏充分调动他们
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
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的
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协调的课堂内外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保证。
课堂教学决不仅仅局限课堂的45分钟,课堂教学从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学生
课外的学习。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地协同起来,从形式上说,
应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复习;从内容上说,应指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
内容积极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做到内引外联,相辅相承;从时间上说,教
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协同安排好课内外学习时间。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了,学生
才能有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可能,才有较充分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
培育自己优势素质的可能。
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拓宽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地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为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有力的保
证。

总之,和谐的课堂有利于增进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感情,
使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消除不利于学习的“障碍”,有利于确立学生在课堂
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全体学生从实际出发,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全面均
衡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个
性发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保持情感、认知和发展等方面
的和谐,构建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
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灵动、诗意的课堂,不断优化课堂结构,才能够
构建有活力、高效益的和谐课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