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强化人才集聚制度的对策研究

关于强化人才集聚制度的对策研究

关于强化人才集聚制度的对策研究人才是创新之本,是发展之基。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全会,都强调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xx年底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人才政策创新放在首位,研究出台了《**市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等5个政策文件及22项配套实施细则,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优秀人才在连创新创业,在全市上下形成“大抓人才、大兴人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为加快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为扎实做好新一轮人才政策创新工作,**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国土房屋局等12家市直单位组成的专题调研工作组,围绕“问题导向、务实管用、形成优势”和“高、新、特”的总体思路,坚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与各职能部门责任主体作用,重点抓好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的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和宣传推介,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一)深入开展调研论证。

全面梳理我市现有人才政策,比较研判全国副省级城市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全市16个重点行业2000家企业开展人才紧缺状况问卷调查。

专门征求中组部、人社部、外国专家局等上级部门,以及全国著名人才工作专家和全球知名人才资源专业机构的意见建议,广泛听取高层次人才、大中型企业及小微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基层组织人事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市人才工作专家咨询组等各个层面的意见建议,经过3个月的调研论证,起草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围绕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短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有待进一步对接、人才服务体系仍需完善等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查找人才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具体办法,确立了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等12个方面35条举措的人才政策创新框架体系。

(二)研究制定“5+22”人才创新政策。

市委、市政府 __专题听取汇报,提出指导意见。

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组织召开调研会、推进会、征求意见建议会,研究优先从哪些方面制定出台人才政策文件,明确财政资金投入、人才服务窗口设置、人才住房房源安排等重点工作。

先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3月27日,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市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市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规定》、《**市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创业型人才在连创业办法》、《**市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办法》、《**市人才服务管理办法》等5个政策文件。

6月1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市人才政策创新文件配套实施细则》,共22个。

“5+22”人才创新政策,既充分吸纳整合了现有人才政策规定,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行了优化调整;既重视“外来”人才的引进,又强化“本土”人才的开发;既大力支持人才的创新创业,又全面加强人才的服务保障。

特别是加大了资金投入,通过制定实施针对不同层次、类别和行业、领域人才的专项支持计划,搭建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平台,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在连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

(三)深入推进贯彻落实。

“5+22”人才创新政策出台实施后,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指导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抓好落实,重点推进人才认定、项目申报、财政投入、住房保障、子女就学、人才服务窗口等方面工作。

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国土房屋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和责任分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各区市县(先导区)将贯彻落实5个人才政策与本地区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新区、**园区、生态科技创新城等地区及时部署落实,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文件。

(四)广泛开展宣传推介。

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全文刊发政策文件、编发政策解读材料、配发评论员文章等形式,面向海内外开展宣传报道,扩大政策的影响力和知晓率。

据统计,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和网络平台发布宣传报道600余篇,各微信平台相关报道累计浏览量在2万次以上。

《 __》、《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人才》杂志、《**日报》及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网络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刊发新闻报道。

6月21日,《 __》在头版重要位置以《**:人才来了不想走》为题,重点宣传推介我市人才政策;10月12日, __的头版头条刊载了《创新创业的“**力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全国25个省区市各类媒体我市人才政策创新宣传报道100余条。

**市新一轮人才政策创新,得到了中组部、人社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及省委组织部等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认为我市开展人才政策创新工作,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有效探索和实践。

全市各类人才、用人单位以及海内外人才机构,一致认为我市新出台的人才政策力度空前、令人振奋。

“5+22”人才创新政策触发的引才聚才成效初显。

(一)人才认定及人才住房补贴工作启动实施。

目前,已为25名高层次人才出具了认定证明,受理申报重点产业紧缺人才15人,认定市内四区新就业或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1884人。

将**a区435套公租房和**348套廉租房作为人才公寓使用。

按照“拎包即住”标准,对**435套公租房配置家具,对**348套廉租房进行装修并配置家具。

对市内四区新就业或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资格进行终审,终审合格并公示通过后进行摇号分配。

(二)高层次人才五个专项计划全面展开。

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方面,经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已评选出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0名、青年科技之星14人、青年科技之星项目61项;共申报受理顶尖及领军人才16人、科技人才创业支持计划18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2个。

在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方面,发布xx年度人才需求目录,涵盖3大产业16个行业紧缺岗位274个,启动了xx年度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编制工作。

组织**市xx年高层次紧缺人才现场招聘会,参会单位达到120家,需求岗位900余个,需求总人数2200余人。

在海外优秀专家集聚方面,推荐申报41家企业的50个项目参加了 __的结项考核验收,其中,48个项目通过了 __的结项考核验收。

编制完成并按时下达了《**市xx年度引智项目计划》,共编列引智项目150项,其中国家引智项目40项,市“海聚计划”引智项目110项,投入专项资金3200万元。

(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强化。

制订**市高技能人才动态信息系统xx年度可行性分析报告和五年规划。

开展高技能人才进修培训工作,48名高技能人才通过遴选进入公示,第一批24名研修人员已赴日本丰田、三菱电机和大阪高科技公司研修学习。

研究制定《**市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办法》,转变传统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开辟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新渠道。

(四)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工作情况稳步推进。

与建设银行**市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创业扶持基金贷款业务协议,首期创业扶持基金贷款额度达到3亿元。

发布**市创业地图,向社会推送集资源查询、合作对接、政策解读等服务为一体的云端共享平台,目前已发布60家创业孵化平台、22个第三方创业服务机构、205名创业导师、752个创业项目、30位创业英雄的基本情况和详细信息。

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市创业就业博览会和xx**国际创业创新峰会,累计吸引近13万余名国内外各界人士参与,在全市掀起创业创新的热潮。

积极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扶持19家产业定位突出、服务特色鲜明的创业孵化平台、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启动。

大唐电信、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合作项目陆续落地或与我市创业孵化平台接洽,初步形成政府部门引领、社会力量为主、专业特色明显的创业孵化平台集群。

从整体情况来看,**市“5+22”人才创新政策贯彻落实工作在市直各责任部门和各区市县(先导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人才政策推介和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一方面,从人才服务窗口运行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反映的情况来看,政策咨询和业务受理数量虽大幅提升,但与预期目标仍有差距,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新一轮人才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充分用好用足人才政策的意识还不够强。

另一方面,人才政策出台实施以来,各区市县(先导区)贯彻落实情况不平衡,多数地区能够及时部署落实,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文件,但有的地区推进速度缓慢,仍停留在学习传达阶段,在执行、配套、服务保障等方面,没有具体部署和相应措施。

(二)专项人才政策制定实施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从六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各支队伍专项人才政策不够健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领域人才的成长发展。

从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或领域,大多数没有专项人才政策,不同程度地造成部分重点行业及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人才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够,竞争力不强,不利于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职能部门衔接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才政策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职能部门。

目前,仍存在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够畅通,缺少定期沟通交流的渠道和措施;涉及多个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部门之间流转运行程序较慢等问题,用人单位和人才申请办理有关事项的周期较长,比较复杂、繁琐。

由于市人才服务窗口工作职能未充分整合,导致“一站式”服务的效果还不明显,落实人才政策的服务流程还不够简化。

(四)地区及行业人才政策有待进一步平衡。

一方面,人才政策向区市县(先导区)倾斜力度不够。

由于部分区市县(特别是涉农区市县)人才层次相对较低,由这些地区申报的团队、人才、项目等,与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大中型企业,以及我市相对发达地区相比,明显缺乏竞争优势,使得这部分区市县的政策受益面较窄。

另一方面,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差异化政策缺失。

因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人才层次上存在差异,目前的人才政策对企业来说门槛仍然过高,导致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难以受益。

(五)人才政策优势有待进一步评估。

在人才政策创新专题调研期间,市直相关部门就各地人才政策进行了大量的比较和研判,形成了比较分析报告和政策比照表,在此基础上出台了“5+22”人才创新政策。

与此同时,全国多地特别是同类城市也在不断加大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力度,制定出台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新政策。

目前,尚未对全国同类城市的人才政策进行新一轮的横向比较和总体分析,人才政策优势和区域人才竞争力缺少系统评估。

进一步深化人才政策创新,必须要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组部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完善体制机制、扩大政策影响,更加深入落实人才创新政策,不断提升人才政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