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考点8:理解长江和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开发与治理措施(b)2014
考点8:理解长江和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开发与治理措施(b)2014
复习目标 1、了解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上中下游的特征;
2、了解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及存在
的问题,知道治理长江、黄河的措施。
•找一找:请你在相关地图上找到黄河、长
江的发源地、分水岭、注入的海洋、流经的
主要地形区、流经的省区 、上中下游的分
界点、主要支流、主要景观等在地图上的位
重点解读
重点二 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与治理
【解读】 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可能发生洪灾的地区分布很广, 尤以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最为严重、频繁。20世纪发生了1931、 1954、1998年三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局部洪灾几乎年年发生, 每次大洪水都给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洪水威胁是 制约长江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江流域的经济 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而长江流域受洪水威胁的地区是长江流域 乃至全国的精华地区,据统计,长江流域防洪区面积只占全流域 面积的8.5%,而人口占全流域人口的34.4%,工农业总产值占全流 域的58.4%。 由此可见,治理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是多么的重要。而要治理长 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首先要弄清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其次是要采取保持水土、兴修水利等措施。
【例1】 (2012·杭州)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对人类活动的描述,与甲区 域相符的是 ( D ) A.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 吃西瓜 B. 摇橹撑船访亲友,吊脚楼里 叙家常 C. 蓝蓝天上白云飘,地上羊群 马儿跑 D. 冬暖夏凉住窑洞,层层梯田勤劳动
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省) 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省) 上游特点:多支流,多高山峡谷, 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中游特点 :多湖泊,河道弯曲;下游特点: 江阔水深,航运便利 上游:雅砻江、岷江、乌江、嘉陵 江;中游:汉江、湘江、赣江 水利工程——都江堰、三峡工程; 著名峡谷——虎跳峡、三峡 灌溉、发电、航运(黄金水道)
点拨 本题材料一反映了长江洪灾的情况,材料二 反映了围湖造田的情况。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 从而减小了湖泊的蓄洪能力,而湖泊的缩小是长江 洪灾发生或加剧的重要原因,因而要解决长江的洪 涝灾害问题,就中游而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退 耕还湖。
疑难解析
长江支流
【提示】 长江有众多支流,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时,同学 还比较好掌握,但一旦要图上落实时,容易出现张冠李戴 的现象。学生要避免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就需要注意以 下几点:一是平时学习时就要把读书与读图结合起来,把 每一条支流都在图上落实好;二是要注意每条支流在图上 的位置分布(包括东西南北的位置,分布于哪一个省,分 布于上中下游的哪一段);三是要注意其形状特点。
(2)图示区域的西部和北部,气候干旱,属 于我国传统牧区。而素有“塞上江南”美誉 的宁夏平原,沟渠纵横、林网交织,是我国 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区。 试分析宁夏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 件。 答案 黄河水灌溉;黄河泥沙沉积,土 壤肥沃;光照强或(地势相对较低)热量条件 好。 (3)请举出甲区域和乙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 境问题各一例子。 答案 甲:水土流失严重或森林减少、 生物多样性被破坏;乙:土地荒漠化或过度 放牧、草场退化。
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
考点8:理解长江和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开 发与治理措施(b)
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P55-59)。 黄河与长江是我国的母亲河,其基本情况应该为每一个中 国人所知悉。所以本考点有关黄河长江的源头、注入的海 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干支流、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 流过的省级行政区域等不仅文字上要知悉,更要在图上加 以落实。至于长江黄河的长度则知悉即可,而上中下流各 段的特点则不仅要知悉,还要弄清其成因。对于长江和黄 河存在的问题,也不仅要知道,还要清楚其产生的原因与 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例2】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江自汉至清2000年间共约发生洪水灾害200 多次,平均10年一次,而且近代有日益加剧的趋势。长 江中下游仅1931~1949年的18年间,荆江地区被淹5次, 汉江中下游被淹11次。 材料二:洞庭湖历史围垦示意图
(1)材料一说明了长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洪灾 (2)材料二又反映了长江流域存在什么问题? 围湖造田 (3)说出材料二问题与材料一问题的内在联系。 围湖造田,缩小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从而减 小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蓄洪能力,加剧了长江中 下游地区洪灾发生的机率,也加重了洪灾的程度。 (4)针对材料二问题,请你为材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 建议。 退耕还湖
汾河
渭河
上游: 水力资源丰富 中游: 含沙量大 下游: “地上河”流域面积小
壶口瀑布
黄河入海口
1
B A
2
E C D
宁夏平原 地上悬河 龙羊峡大坝
3
4
5
地上河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流程 图 中游 下游 水 土质疏松 土 地势低平 植被破坏 流 流速减慢 暴 雨 泥沙淤积河床 失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东海
6300多千米
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青
海
安
江 苏
西藏自治区
四
川
湖
北
徽
重庆
江
上海
西
湖 南 云 南
中国行政图
上游: 落差大,峡谷多、水力资源丰富
中游: 河道曲折,河湖众多,水流缓慢 下游: 河道开阔,水流缓慢
上海
岷 江
重庆 洞庭湖 宜昌 武汉 湖口 鄱阳湖
宜宾
湘 江
长江主要支流示意图
流经地形
流经省区
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 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 川省、云南省、重庆市、 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 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 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 东省。共9个省级行政区划 共11个省级行政区划
上、中游分界点:河口(内 蒙古) 上、中、 中、下游分界点:孟津(河 下游的划 南省) 分点及特 上游特点:水能资源丰富 点 ;中游特点:水土流失严 重,河水含沙量大;下游 特点:“地上河”。
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 疏通河道、中上游禁止砍伐 树木、分洪蓄洪、开挖入海 新河等措施
重点解读
重点一 黄河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
【解读】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 意义,黄河的水土流失是民族之饬。黄河的水土流失对 中上游地区来说,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人们 的生产生活;对于下游来说则造成了“地上河”现象, 万一下游黄河堤坝决口,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灾难。如 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1万多平方千米,受灾 人口达360多万人,所以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而治理黄 河首先要弄清黄河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其次要采取以 保持水土为核心的综合措施。
重点训练
1. 俗话说“跳进黄河洗不清”,说明黄 河含沙量十分严重。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 A. 华北平原 B. 青藏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黄土高原
( D )
2. 某中学开展“关爱母亲河”综合实践活动。活动 小组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活动总结等,对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数据分析 (1)活动小组将搜集到的数据绘制成图形(上图)进行分 析,由此可以直观的看出:黄河径流量和泥沙量有 两同时增加的河段,其中增加最快的是_____ 中 游的 黄土高原地区,因为这里土质_____( 疏松 疏松或坚实), 夏季___________ 暴雨(雨水) 集中,植被稀少,造成泥沙和雨 水一起汇入黄河。
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 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季风气候带来的弊端。人们 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 田,使河流、湖泊的行、蓄 洪能力大大降低,更加大了 沿岸地带发生严重水灾的可 能性
治黄的关键在治沙。中上游地 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 如何治理 还牧,加强水土保持;兴建水 库;下游加固堤坝,疏浚河道
主要支流
上游:湟水、洮河; 中游:渭河、汾河
龙羊峡大坝、“悬河”、 主要景观 壶口瀑布、“塞上江 南”——宁夏平原 主要作用 灌溉、发电
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 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 主要问题 黄河下游断流、干旱、“地上 悬河”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遇雨易被 侵蚀;人类过度利用历史上长 主要原因 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使 得这里森林、草原逐渐消失, 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4)分析甲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 办法。 答案 原因:森林破坏、毁林开荒、黄土疏松、夏季 多暴雨。 方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增加森林覆盖率(如植树 造林、退耕还林、禁止毁林开荒、加快防护林建设、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生态移民等)。
点拨 由于黄土比较疏松,因而易于开挖窑洞。其它三种现 象分别出现在新疆、南方和内蒙。所以第(1)小题选D。 第(2)小题是分析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原因,与黄 河有关的:一是黄河泥沙的沉积,使宁夏平原土地肥沃,二 是有黄河水的灌溉。 第(3)小题中甲处是渭水流域,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 失严重,乙处是腾格里沙漠,其存在的问题是历史上由于过 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 第(4)小题渭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森林破坏、 毁林开荒,自然原因是黄土疏松、夏季多暴雨。解决办法是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增加森林覆盖率。
4、不合理占用水道 ……
长江给予我们航运、发电、 灌溉等诸多便利。长江干 流江阔水深,终年不冻, 宜宾以下可以四季通航。 长江水道将长江延岸地带 地区与沿海地区连为一体, 以它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 的工业基础,吸引着国际 资金和技术引进。
黄河流域一般降水不足。农业生产离不开灌溉,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的人民 就书写了引黄灌溉的历史。千百年来,黄河水哺育、滋养了两岸亿万人民。新 国成立后,这里又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和水电站,加强了对黄河水资源的利用。
长江干流流经地形区示意图
青 藏 高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