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田水利设施现状及对策
作者:刘瑞图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6期
摘要: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现状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设施;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的农田水利对农业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在全国18亿多亩耕地中,有灌溉条件的只有8.3亿亩,其他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饭,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很多灌区工程不配套,运行效率不高,一些设施特别是中小型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现状
1、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认识不足。
有些地方领导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总是在出现问题时才想到应该建设。
有调查资料显示,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较完整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也没有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列入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供需矛盾较突出。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较多,所需资金数量较大,然而,实际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较少。
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有限;二是地方政府投入较少;三是现有投资其范围和覆盖面较小;四是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使用比较分散,实际运用中浪费比较严重。
3、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直接。
现实中,对农业生产帮助最大的“小农水”的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在山区“小农水”的投入更少,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这种负面影响在一般年份不是那么大,而在大旱之年则十分明显。
(二)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方面现状
1、水利灌溉等设施功能退化
农田水利设施最基本的任务就是防旱、排涝与储水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生态环境。
但是由于我国的大部分农田设施都是上世纪打造的,因此在先进工艺与工作状态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跨区域特点,目前镇村一级经济薄弱,资金匮乏与农业生产最为密切的灌溉渠道,硬化建设无力投入,政府的投入也是有限的,由此造成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滞后,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
2、农业生产的灌溉方式落后,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较低
许多地方农业生产的灌溉方式比较落后,先进高效的节水灌溉工程比较少,基本上还停留于传统的漫灌、沟灌等方式,每亩用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较低。
3、农民在生产中对农田水利设施缺乏保护意识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民对水利工程建设往往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缺少积极性,有时候只是被动地去参与。
不仅如此,在一些地方,部分群众还随意堵塞渠道,往渠道内乱倒垃圾和堆放生产废弃物,在堤坝上放养牲畜,甚至在一些地方群众把沟渠填平后种菜、种粮。
(三)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比较重视而疏于管理
近年来,由于我国连续干旱,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较为重视,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修建水利设施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但是,不论是新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还是原来的设施,在各个地方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疏于管理的现象。
2、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不到位
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主体尽管说也不是十分明确,但人们都清楚,农田水利设施不是全民所有就是集体所有,一句话,都是公有。
改革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和界定,人们尤其是农村居民并不清楚各层次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归属主体,于是出现了不管或不好好管的现象。
3、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中存在着职责不清现象
由于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主体不明确,因而,在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方面存在着责、权、利不明确,建、管、用相分离的现象,农户作为直接使用者同水利基础设施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对策
1、国家应尽快制定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相关的较具体的法律法规,并进一步完善该法律体系。
从法律层面上规范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旦出现不作为或违法现象,就可以及时用法律武器来解决问题,以此来促进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2、地方政府应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应进一步健全和落实行政领导任期内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目标责任制,制定和完善绩效考核奖惩办法。
3、构建“多主体”的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建设机制。
应依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规模,建立起由国家、省、县、乡、村和农户“多主体”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体制。
国家主要解决大型水利设施的投资和建设问题;省级政府主要通过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即由省级政府投资,县乡两级级政府具体实施来解决中型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的投资和建设问题;一些小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村集体和农户是直接受益者,且投资规模不大,可以采取由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方式来完成。
(二)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效率的对策
1、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的力度,确保农田水利设施的质量,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抗旱能力。
通过对已有的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水利工程的科学管护,使农田水利设施的应有功用得以充分发挥。
通过采取蓄水、引水、调水等措施,科学合理地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多样化需水要求,实现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逐步构建和完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实行节水灌溉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节约能量、节约土地、节约劳动力、增加产量、增加收入,还可以结合田间施肥、喷洒农药,调节农田小气候,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同时还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因此,应通过喷灌、滴灌、微灌技术的试点试验,使广大农民从节水灌溉中真正得到好处,从而普及和推广节水灌溉。
同时,要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政策、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进一步开展较大规模的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建立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3、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保护意识,使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对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农田水利设施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维护农田水利设施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能够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保护。
(三)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水平的对策
1、改革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明确管理主体。
农田水利设施建成以后,应及时明确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尽快确定水利工程管理的责任单位。
在确定农田水利设施的直接管护主
体时,可以采取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拍卖、承包制、股份制、租赁制等形式,也可以采取分级产权移交的方式。
大中型水利设施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设立的水利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田间小水利设施,主要由农村集体管理或农户分散管理。
2、进一步深化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改革。
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实施农田水利管理单位定编定岗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定额包干制度,尽快解决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单位管理机制不活、管理方式粗放、人浮于事、经费短缺等问题,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逐步建立农田灌溉用水价格机制,合理征收用水费用,使水利设施的维护有较稳定的经费保障。
对水利设施的使用权可采取拍卖的方式,使拥有水利设施使用权的组织或农户有收取水费的权利,做到既管理又受益。
结束语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难题,必须从方式方法以及思路、理念等方面上进行创新和改革。
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来有效避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智力型干旱,同时完善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培养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科技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亦工,胡振虎。
中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原因与对策[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11
[2]费振国,《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融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