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宏观经济报告(综述)厦门港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摘要在过去的一年,全球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的阶段,未来一年经济下行压力不减。
目前全球经济出现明显分化。
美国经济以消费为基础稳步回暖,美联储大概率持续加息将推高美元指数;欧元区和日本将维持缓慢的增速,但由于面临各种问题,难有根本的改善;新兴经济体分化更加明显,除了印度经济保持高增速外,其他经济体的表现不容乐观。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面临着产能过剩,投资低迷,通缩压力等问题。
加上国际环境的整体下行压力,进出口贸易萎缩,人民币可能持续贬值。
经济结构方面发展方向乐观,消费占GDP 增长稳步上升,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成为GDP增长的主要力量。
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速处在下行阶段,但在全球范围内仍属于领先水平。
为了推进产业改革和经济稳增长,国内将继续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在保证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货币政策持续稳步宽松,继续降准降息来强化流动性,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投资前景方面,未来,城镇投资不仅依然是社会投资的主要战场,而且还是稳经济、促改革的主要方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城市现代服务体系的建立,均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领域。
新兴产业和文化、医疗、教育等产业的发展前景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经济下行;供给侧改革;制造业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人民币贬值;美联储加息;基建投资目录1. 国际环境 (1)1.1. 美国 (1)1.2. 欧元区 (2)1.3. 日本 (2)1.4. 新兴经济体 (2)2. 国内形式 (3)2.1. 经济下行 (3)2.2. 产能过剩 (4)2.3. 房地产库存 (4)2.4. 通缩压力 (4)2.5. 人民币有序贬值 (5)2.6. 经济结构变化 (6)2.6.1. 消费结构 (6)2.6.2. 产业结构转型 (6)2.7. 进出口贸易 (6)2.8. 2016年经济指标 (7)3. 政策走向 (7)3.1. 财政政策 (7)3.2. 货币政策 (8)3.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9)3.3.1. 需求管理不足日益凸显 (9)3.3.2. 供给侧改革 (10)4. 投资前景 (11)4.1. 基建投资 (11)4.2. 新经济产业 (12)4.3. 股票投资行业配置建议 (12)参考资料 (13)1. 国际环境今年距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七年,全球经济仍然处于缓慢复苏的阶段,经济增速还未达到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水平。
尽管不同国家面临的挑战不同,经济前景也有所差异,但几乎所有国家都下调了近期经济增长率,表明近期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减。
需求不振、贸易形势低迷、大宗商品价格缺乏根本性的回升动力等不利因素均为2016年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下行风险,而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提振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则不可避免的进一步延缓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全球不同经济体之间货币政策的分化以及地区间经济复苏的极度不均衡将贯穿整个2016年。
1.1. 美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但由于其特有的创新活力及经济相对独立性,美国成为复苏最强劲的国家之一。
个人消费支出与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在2016年仍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就业的稳步复苏支撑2015年消费支出的持续增长,而房价的温和回暖也推动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需求逐渐释放,预计2016年房地产市场将继续回升。
从长远角度看,预计美国经济仍将领先于全球主要经济体。
2016年美国经济有望继续温和扩张,GDP增速2~2.5%左右。
美联储已在2015年12月FOMC会议上如期加息,结束了美国长达7年的零利率政策,同时也是9年来首次加息。
未来美联储继续加息的概率较大,预计在2~4次。
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将改变全球流动性环境与资本流动方向。
流动性变化将带来全球资本市场调整压力。
此外,利率抬升将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今儿持续推高美元汇率,因而2016年美元将大概率走入强周期。
由于大宗商品大多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意味着大宗商品价格将出现下挫。
然而,市场在美国一再高调声称加息的强烈预期下持续推高美元指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产能周期的下行与页岩油等新兴产业的出清,实际上强势美元的支撑力量并不那么坚实。
美元持续加息的预期无法改变全球流动性的持续宽松。
就业及通胀指标似乎为美国经济复苏前景提供了充分的想象力,但事实并非如此。
就业和通胀都是经济增长的之后指标,因此就业和通胀指标的顶部或正意味着经济已经渡过加速增长时期。
1.2. 欧元区得益于低油价、量化宽松和弱势欧元的有利影响,欧洲经济在2015年延续3年来的缓慢复苏势头。
受制于银行信贷传导机制不畅,欧元区15年信贷增速疲软,非金融企业贷款改善缓慢。
一方面欧洲银行资产负债表相对脆弱,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乏力导致信贷需求低迷,银行部门坏账率高企。
欧元区经济复苏缓慢状况在2016年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由于各成员国复苏力度不一,整体复苏基础仍较脆弱;特别是地缘政治的冲击,可能仍会对欧元区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预计2016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速为1.5~1.6%。
欧央行在16年仍会进一步加大宽松政策的力度。
1.3. 日本因为日本经济结构性问题仍无进展,货币刺激效用递减后,未来经济仍有失速的风险。
考虑到日本公共债务问题无解,货币刺激的边际效用递减,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经济可能维持低速增长。
预计2016年日本经济仍将维持缓慢复苏态势,外需的持续低迷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日元贬值的效果。
就业的改善在2015年带动了消费的温和复苏,同时日本的宽松政策也对出口有一定刺激作用,但同时,欧元区以及亚洲新兴国家货币的竞相贬值在很大程度上对日本的出口起到了抵消作用,同时外需低迷也难以有效改善,因此在必要时,日本央行仍可能通过货币及财政政策来进一步刺激日本经济增长。
在量化宽松刺激下,日本经济经过2015年的低潮后,2016年将缓慢回升,日本官方预测为1.7%。
高盛预测,日本经济在2016年有望迎来增长,预计日本经济2016年将增长1%,高于2015年0.5%的预期。
1.4. 新兴经济体过去一年新兴经济体的整体表现不佳,资本外流、出口恶化制约了新兴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部分经济体存在通胀高企、外债攀升,且汇率和资本项目将呈现出极度不稳定。
2016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同时,新兴经济体整体面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且出现分化,宏观政策松紧不一。
印度收益于人口红利,经济增长将保持强劲态势,GDP增速全球领先;俄罗斯受石油价格下跌、西方制裁的影响,陷入二十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衰退周期;巴西面临高通胀、负增长困境,经济持续衰退。
美联储一旦加息,大量资金流入美国,会导致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加剧其通胀压力,影响经济稳定。
2. 国内形式2.1. 经济下行2015年中国经济持续下行,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自身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产能出清阶段。
进出口表现疲软,虽然消费有企稳迹象,但受投资拖累总体以稳定为主,房地产投资下行并未结束,制造业投资仍在消化次贷危机后我国大规模的产能扩大,整体投资增速虽在年末有稳定趋势,但处于低位稳定。
只有依靠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表现尚可,但源于地方债务控制,其上升幅度有限。
由于有“稳增长”政策的托底,2016年整体经济走势仍是呈现“降中趋稳”。
在产业结构中,工业增长速度下行尤为明显,下滑速度超过GDP增速的下行速度,而且并未有停止的迹象。
伴随着工业的下滑,发电量和铁路货运量也同样下行,并且下行幅度更为剧烈。
回落到行业上,采矿和高耗能等传统周期类行业增速继续减缓,仍处于去产能的深度调整过程中。
不过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表现良好,但产业需求支撑尚不足以弥补去产能带来的工业生产的回落,工业生产的先行指标PMI指数持续回落,工业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
2015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减速、放松与改革,而这三大特征将继续伴随2016年的经济运行。
从经济三驾马车的表现来看,出口负增长,投资持续下滑,只有消费维持平稳增长,预计2016年内、外需不足的问题将继续困扰经济。
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整体世界经济仍处于收缩状态,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好状态。
2.2. 产能过剩中国的制造业和全球的初级产品生产能力(特别是原油)产能过剩已成为世界的问题,从贸易数据看,体现在贸易量的萎缩,从价格看,体现在价格的全面走低。
传统行业盈利能力周期性下行,能源、工业、原材料等领域回报率下行,很多上中游行业盈利继续恶化。
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金融因素,但根本的问题还是经济因素,即需求的减缓和产能的过剩。
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额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制造业中,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煤炭、电石、铁合金、烧碱、焦炭、黄磷、多晶硅等行业为产能过剩行业,这些行业多数是上游能源原材料采掘加工行业,多数是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
这些行业多数又是房地产行业的上游行业,房地产库存多,对这些行业产品需求疲软。
2.3. 房地产库存2015年的地产去库存属于有惊无险,总体还算平稳。
库存的增加和去库存速度的减缓,使得地产新增投资明显萎缩,国内地产行业新开工面积呈现负增长,包括住宅、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
而且住宅的施工面积也呈现负增长,显示面对疲软的市场,地产的投资意愿非常低迷。
地产去库存的压力和结构差异来自于公共产品供应的不均等。
地产投资和公共产品投资出现了巨大的落差,无论是新建还是改建,地产投资完成额相比住宿、教育和卫生领域的投资,均有巨大的落差。
因此,要改善地产的去库存,政府需要做的不是用财政资金购买高库地产,而是用市场化手段改善公共产品的供应,放开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领域的行政管制,替之以行业准入标准,让社会资本充当公共产品供应的主要投资者。
2.4. 通缩压力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已成新常态,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需求减弱,以及行业高峰期资本投入过快过高、达产资源量井喷的影响,全球大宗商品普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再加上美元进入升值周期,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承压。
全球包括主要能源和有色金属等在内的国际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呈现出趋势性震荡下跌走势,输入型通缩压力已经存在并将愈发明显。
从国内环境来看,投资和消费需求走弱,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去过剩产能和债务重组,不良率上升,都对价格上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今年以来,生产资料成本回落,政府主粮收购价刚性上涨被打破,粮价仍有下跌空间,猪肉不再成为导火索,预计明年通胀增速降有所下降,通缩压力加大。
对于未来的PPI 走势,受到美联储加息、美元持续强势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即使出现暂时性回升也很难出现持续性反弹,2016 年PPI 通缩压力依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