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_杨丽君

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_杨丽君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杨丽君(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作者简介:杨丽君,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①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

摘要:以色列农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从供给侧看,主要在于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有效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重视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支持和鼓励不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发展、以加大货币和实物资本投入突破农业生产环境束缚。在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中,可借鉴以色列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明确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适时调整农业产品和产业结构,以新耕地、新技术带动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改善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和素质水平,推动农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关键词:农业供给侧;以色列;农业技术创新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6)06-0111-04DOI:10.16528/j.cnki.22-1054/f.201606111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收紧、农业生产成本高涨、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技术创新不足和农业“六次产业”开拓等新形势,而实现全面小康要补的也正是“三农”短板。[1]2016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

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色列1948年建国,其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却拥有世界领先的农业技术,政局不稳定却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14年,以色列人均GDP世界排名第26位,位于

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之前。①因此,借鉴以色列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可对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一定启示。一、以色列的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一)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

以色列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制定有利于激励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并成立相应机构专门服务于农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如,以色列建立了农业科研和教育推广

体系,专门研发高效农业生产资料,并支持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部下设农技推广局,为科技成果的快速应用和推广服务。针对农业生产极度缺水问题,农业部下设用水管理机构,监督管理全国用水。尤其是以色列庞大、先进的滴灌系统,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根本无法完成。政府通过兴建水利基础设施,提高了有限淡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投入资金引进设备和人才,开垦沙漠,在沙漠中探寻水源、开发农作物新品种、研发节水灌溉新技术和新设备。此外,以色列政府还设立了农业品种资源库,与种子公司挂钩,推动农作物新品种及时达到农民手中;为基布兹和莫沙夫等经济组织提供低息贷款,推动其发展节水农作物种植和使用新技术;设立农产品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农畜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并按农作物品种组织数个村庄,以某一村庄为中心组成区域合作组织,农户只需根据规划精耕细作,其他事宜均由合作组织负责。

—111—

经济纵横·2016年第6期(二)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

一是降低农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高技术产品创新风险很高,而农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更大。以色列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引导风险投资走向,促进农业创新。在创新研发的初始阶段,以色列投入大量财政资金,主动引导资金流向,吸引创投基金投向生命生物科学等领域。为激励创投基金更多支持创新,政府主动参与其中,并允许投资者在基金成立当年内,按事先约定的低价购买政府份额;采取“政府+私人投资”模式,政府占总资金的40%左右,以此分担私人投资的高风险。但以色列政府并不干预具体的创新资金运营和决策,只是明确创投基金投放领域,给予资金运作充分的自由。[2]二是降低农产品的经营成本和风险。以色列政府除通过优惠贷款及补助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外,还提供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并承担农产品的出口风险。政府设有专门的独立核算的农产品内销和外销组织。内销组织负责农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外销组织承担农产品出口环节。[3]内销和外销组织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可有效避免和降低各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三)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色列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农业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持和服务作用。以色列建国之初,农业生产的目标主要是满足国民的温饱需要。因此,以色列政府通过政策推动以谷物种植为主的农业发展,加强粮食供给的民生保障。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效益低、耗水量大,谷物种植劣势凸显,以色列的农业政策开始进行相应调整。在政府主导和统筹规划下,从国外引进多种经济作物,增加畜牧业生产规模,并开始进口谷物。同时,根据国外市场需求的变化,相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引导农业重点生产国外需求较高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出口创汇的高增长。近年来,为适应世界市场对其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以色列减少了大田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具有高出口需求、并可带来较高收益的蔬菜和鲜花的种植面积,蔬菜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2.9%,但出口占以色列全国农产品出口的50%。目前,以色列出口的蔬菜和水果占据欧洲超过40%的市场份额,花卉供应量仅次于荷兰。[4](四)重视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以色列农业劳动力占人口比重较低,但素质普遍较高。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属技术密集型,因此,以色列农业劳动力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管理者,而且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同样成为农业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以色列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农民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近50%。以色列农业劳动力在从事农业劳动过程中仍不断提升其技能水平。以色列农业技术的创新主体是其农业部的专门研究机构,另有高等院校的农研所承担25%的农业科研项目。[5]前者下设水土、农业技术、种植、动物、园林植物和花、农作物和储藏等研

究所,这些研究所中的专业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与农民紧密配合,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同时,帮助农业劳动力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尽管以色列的人口密度很高,每平方公里366.2人,是我国人口密度的2.56倍,但以色列农业劳动力的参与率很低,2014年农业劳动力占人口比重仅为1.7%,而我

国为36.7%。(五)支持和鼓励不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

式的发展为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以色列政府对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以色列主要存在三种农业劳动组织形式,并各具特色。这三种农业劳动组织形式分别为:基布兹、莫沙夫和莫沙瓦。基布兹的土地属于国有,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给自足、自治自愿、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具有集体主义性质,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殊的保护政策。基布兹采取严进宽出原则,组织内部的各项事宜由全体大会表决决定。除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外,不少全国性的联合会也向其提供相关服务。莫沙夫本质属于土地国有的具有合作性质的农庄,更重视单个家庭的作用,其特征表现为财产私有、家庭经营、自负盈亏、互助合作和民主管理。[6]政府除对

莫沙夫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外,还通过推动其与其他经济组织的合作,实现各类经济组织的共同发展。莫沙瓦则是典型的私有制经济,自主经营—211—

经济纵横·2016年第6期管理,土地财产均为私有,创造以色列农业产值约

20%。①

(六)以加大货币和实物资本投入突破农业

生产环境束缚以色列自然环境恶劣,并不适宜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为突破农业生产环境的束缚,以色列不断加大货币和实物资本的投入,追求投放的实用性,进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一是货币资本方面。20世纪50年代,尽管以色列有着庞大的军事开支,却仍以满足农业的货币资本需求为第一需要,以实现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60年代,以色列重点将资金投放于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领域,至70年代,以色列已形成了高投入、高技术和高效益的特色农业;80年代,以色列继续加大农业投入,推动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以色列每年用于农业研发的资金投入达到农业总产值2.5%以上,[7]其农业信贷投放量在1999~2014

年持续15年位于世界前20位。二是实物资本方

面。以色列对于现代农业设施的投放追求的是实用性、高效性和先进性。如,以色列几乎所有的土地包括沙漠都铺设了供水工程,大量管道铺设在植物根部;公路边输水干管连接数个滴灌系统,大田地头是1米多直径的黑塑料储水罐,由电脑自动控制,能把掺入肥料、农药的水有效输送到农作物根部,使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提高到90%;[8]以

色列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海水淡化设施,大量回

收水被用于农业生产;畜牧业方面,为每头奶牛配备传感器,反馈其饮食、挤奶和健康等信息。二、对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我国地域辽阔,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国情与以色列差别很大,农业自然条件比以色列更为多样,但“三农”问题也更为复杂。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亟待改革。虽然不能照搬以色列的农业发展路径,但可借鉴其农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一)明确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以色列将政府定位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助推器”和“服务器”的作用。因而应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

限,政府应重点关注农业生产的科技研发、推广宣传和生产资料创新等市场容易出现失灵的领域。我国应建立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保证各项涉农政策落实到位,明确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清除农业发展的制度障碍、激发农业创新潜能和活力。应注重加强农业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人文氛围。减少农业项目的审批环节,降低农业税费,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此外,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风险较大,容易导致私人资本缺位。对此,可借鉴以色列的经验,在加大农业资本投入的同时,通过分担私人投资风险,吸引人才和资金更多流向农业领域。政府对于农业的资金投入可采用股份制形式,允许私人资本在一定时期后买入政府股份,为政府后期退出创造条件。同时,对于大型的农业项目,由于初始投资较大,应在确定农业项目的适用性、先进性和效益性的前提下,通过农业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提供担保及农业保险的形式,或直接以股份形式入股投入资金,加快项目的建设进程。(二)适时调整农业产品和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有大豆、谷物、稻谷和大米、小麦、食用植物油和食糖,且近5年进口量呈增加态势。我国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原则应是安全和效益的统一,且粮食安全需排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换取经济利益。因此,可在提高谷物、稻谷和大米、小麦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大豆和杂粮的耕种面积,开发农作物高产新品种,并适度降低玉米种植面积。2014年,我国农业牧渔总产值约为10.2万亿元,②其中种植业占比

53.6%,牧业占比28.3%,渔业占比10.1%,林业

相关主题